APP下载

撬起学校发展的新支点

2021-04-29胡伯明王小俊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1年3期
关键词:校本评价课程

胡伯明 王小俊

常州市金坛区洮西小学(以下简称“洮西小学”)是一所位于长荡湖畔的农村小学,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特色,学校提出了“打造上善文化 建设若水校园”的办学理念,以“上善若水”为校训、“海纳百川”为校风、“润物无声”为教风、“滴水穿石”为学风,从而更好地彰显“水之韵”课程特质。

进行“水之韵”课程

顶层设计的诉求

基于地理位置和人文精神

洮西小学地处古太湖分化湖长荡湖(又名洮湖)西岸。长荡湖风景优美,水质清新,盛产螃蟹、米虾、银鱼等,“长荡湖八鲜”享誉全国。湖边渔民善良、勤劳、朴实,这种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自信的洮小人。

基于水蕴含的教育价值

孔子曾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些都是对水文化的精辟论述;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经久不衰,说明古代人一直用水来传承文化、培育人品。水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正是提升师生行为品质、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

基于学校传统和师生发展需求

洮西小学的教师一直兢兢业业、努力拼搏,学生更是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学校一直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人,师生在前行的道路上越来越觉得需要寻找一种精神向往,来实现自我价值追求。

推进“水之韵”课程

建设的实施策略

对“水之韵”课程进行顶层设计

洮西小学以“培养志向高远、意志坚强、态度友善、身心健康的人”为育人目标,全面实施“水之韵”课程,以“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课程特色化”为愿景,基本形成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补充、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平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渗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依托的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

对“水之韵”课程进行整体架构

洮西小学将“水之韵”课程划分为“四大领域”:环境课程、兴趣课程、主题活动课程、水韵悠悠课程。围绕课程整体架构,学校建设了水果种植园、洮贝贝农场等,并开发学校课程实践基地,将水韵悠悠课程定位为特色校本课程,以水文化育人、以水品育人。

对“水之韵”课程进行全面实施

学校对国家课程各学科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适当重组,形成“水之韵”课程框架,全面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课堂探索——给学生一个自主空间

学校采用了“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課堂教学模式。

课程模式:由主动预习、精讲多练、归类整理、互动交流四部分组成。教师在课前进行预习作业的设计,课堂上检测预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学习活动体验,解剖知识、深入分析,形成学科知识体系,最后进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方式:低年级采取“同伴学习”方式,即以同伴的互助、互查、互改、相互表扬与批评为主要学习组织方式;中高年级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与帮助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变革作息时间制度: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整体课程内容,学校根据不同课程性质配置了不同的课时时长,即“大小课时”制度:“小课时”10或15分钟,如每天晨读10分钟、中午习字15分钟;每周一次75分钟的“大课时”,主要安排整合课程、拓展性课程以及实践活动。

整合课程——给学生一个特别经历

在确保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科筛选、收集素材,挑选出与水核心概念相关的教学内容,年级间统筹规划,整合开发各年段水韵悠悠课程。

长荡湖八鲜:结合地方特色,选取长荡湖八鲜特色菜——“水煮青虾”“烹饪鳜鱼”等,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美食文化和做法,举办美食节活动,让学生合作烹饪美食,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动手实践中享受美食的快乐。

水趣游戏:选择与水有关的游戏如“小猫钓鱼”“水上吹球”等,通过个人和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水文化。

专题课程——给学生一个快乐实践

洮西小学因地制宜开设了螃蟹基地、洮贝贝农场、水果种植园等专题课程。例如洮贝贝农场,学校将亩把大的一块空地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里面种着几十种蔬菜,学生通过翻地、栽种、浇水、施肥、培土、剪叶等体验,体会父母劳作的艰辛。

兴趣课程——给学生一个展示机会

根据学生兴趣,学校开设了社团自选课程,项目有水生植物养殖、舞蹈、合唱、绘画、陶艺、剪纸等。另外,学校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每月开展水文化主题月活动课程,如踏青节、读书节、采摘节等。

革新“水之韵”课程

实施的评价方式

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洮西小学初步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努力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结果人文化”,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汇报展示、作品展览等。采用小测试、作品集、作业展等形成性评价手段,形成档案资料,科学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每班都有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手段,如小贴画、小奖状、小印章、教师的亲笔签名、与教师留影等,激励每一位学生不断进步,快乐成长。“水之韵”课程为每一位充满可能性的学生提供了适切的发展机会,满足了他们不同的成长需求。

课程是跑道,是学生成长的经历和过程。当课程与学校、教师、学生关联在一起时,就构成了一种生活。在“水之韵”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追问:课程建设如何与学校文化定位相匹配?课程建设如何吸引师生共同创造?这也应该是我们为之不断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校本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