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美育”理念的新时代学校美育认识与实践

2021-04-28杨培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1期

摘要:社会发展形态的深刻变革呼唤个体生存的审美超越,全面培养体系的深度构建呼唤学校美育的理性复归,学生审美情趣的深层培育呼唤校园生活的审美重构。“大美育”理念以一种全新视角审视美育,具有美育内涵的深刻性、美育内容的广泛性以及美育实施的融合性等特征,有利于推动学校美育,体现融合性,丰富校园生活,彰显审美性。基于“大美育”理念,通过系统设计“两轴五域三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审美课堂”,全面加强美育生态建设,创生独特的新时代学校美育实践样本。

关键词:大美育;学校美育;审美课堂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来,学校美育一直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程中的重点。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強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随着国家层面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切实加强美育相关理论研究、推进学校美育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一、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现实语境

(一) 社会发展形态的深刻变革,呼唤个体生存的审美超越

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发展,“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概括当前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需要,而“美好生活”的表述则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当下人们对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双重追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换挡提速的背景下,社会文明、国民素质与其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仍然存在。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使得追逐经济利益的资本运行与技术创新不谋而合,新技术以一种更加隐蔽的、合理的、可计算的新形式全面控制着主体自身。

张学敏,周杰.技术变革下“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选择——新时代马克思核心教育思想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6):717。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入侵”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的劳动能力逐渐演化为技术运用的手段,随之而来的是其精神世界的逐步消解。审美活动天然地蕴含着人的内心自由对于外在世界有限性的超越。正如韦伯所言,“现代日常生活是一个‘铁笼,而审美则具有某种将人们从‘铁笼的压抑中拯救出来的世俗‘救赎功能”。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42。它提供了一种从日常生活的千篇一律中解脱出来的救赎,尤其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主义那不断增长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救赎。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7(4):6468。审美超越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它在超越感性娱乐的基础上,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统合追求审美自由的实现和人生境界的升华。

张海华.论当代美育的超越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9):1215。基于社会发展变革的客观立场,美育必须以其超越性的精神品格培育当代人的超越精神,弥合现代性语境下个体精神世界缺失所造成的生存裂痕,进而改变人的异化状态,达致人性的完美。

(二) 全面培养体系的深度构建,呼唤学校美育的理性复归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需要坚持“五育并举”,保留“五育”各自的独立性,还需要实践“五育融合”。只有“五育”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穿、相互滋养,才能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从“五育并举”出发,美育作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已然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取得“合法资格证”,但在学校实践中还存在对其内涵、性质和功能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如,把美育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教育,抑或是将美育视作德育的辅助手段,甚至淡化、弱化、边缘化美育。因此,美育需要在“五育”中重新确立其独立地位。

从“五育融合”出发,美育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它把促进个体平衡健康地成长和提高个体综合素质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以整个的人为对象,致力于使人的各种潜能协调平衡地得到发展,美育不仅伴随人的一生,而且也渗透到其他各种教育领域之中。

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5。因此,美育既可作为“五育融合”的基础桥梁,使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达到协调,为个体潜能的有效开发和各种能力的高度发展提供机会,也可成为“五育融合”的主要通道,主动挖掘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中的美育因素,以美育的综合协调性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丰富性。

(三) 学生审美情趣的深层培育,呼唤校园生活的审美重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质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审美情趣作为文化基础部分的重要内容,被界定为“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审美情趣的培育与审美心理、审美能力的发展高度相关,包括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等,而其养成则不完全来自艺术教育,也包括了与之相关的其他课程及实践活动,甚至可以延展至学生的全部校园生活。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各级各类学校仍旧未能彻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疾,导致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忽视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育。即使在国家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的音乐、美术等专门指向学生艺术素养的学科教学中,也不乏教师仅仅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来讲解音乐、美术作品,一味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作品之外抽象的知识内容,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直观体验和赏玩,严重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如果校园生活只是由众多鲜活的生命牺牲自己的独特个性而拼凑起来的机械整体,这些生命将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碎片上,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单调乏味的上下课铃声,眼睛里看到的永远只是堆满书桌的试卷习题,那么这些生命就永远也不能发展其本质的和谐。只有实现学生校园生活的审美重构,将美育要素与校园环境、学校文化、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等有效整合,学生的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培育。

二、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发展路向

(一) “大美育”缘何成为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必然选择

当我们深度聚焦“美育”这一话题时,必然绕不开对其概念、内涵、价值、功能等问题的探讨,并立足探讨成果,积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调整已有的观念及认知,以求从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达成新的共识。1987年,滕纯提出了“大美育”,认为“在所有的课程中,在一切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在青少年的全部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可以说美育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汤杰英.美育概念考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7076。“大美育”是与德、智、体、美、劳并置的美育概称,其宏观比较的是非美育的大范畴的空间存在对象,显然是区别于德、智、体、劳的独特的人类精神审美需要的对象范畴,而“小美育”是审美教育欣赏的理论范畴。

周星.当下美育观念辨析与高校美育难题再认识[J].美育学刊,2020(5):1115。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在实践学校美育的过程中,如此界定“大美育”的内涵:“大美育”是普泛意义上的美育,是面向全人培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全程渗透的美育,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旨在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让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成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大美育”以中华美学精神统摄学校教育,让美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高中教育全程,涉及全部学科,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较之以往的美育观点,“大美育”理念具有美育内涵的深刻性、美育内容的广泛性以及美育实施的融合性等特征,它将美育从指称单一的美育认知中解放出来,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审视美育,关涉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覆盖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从而起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等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二) 基于“大美育”理念推动学校美育,体现融合性

美育,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取代的教育内容,以其自己当然的存在显示着现行教育结构的完整与和谐,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何喜庆,孔宪萍.美育:理科教学的第三个“必然”[J].高师理科学刊,2000(2):7880。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仍囿于固有的认知误区和单一的实施方式。“大美育”理念下的学校美育,在“以美育美”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美育要素以及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美的规律,以此淡化美育的学科界限,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而且注重美育在教育全程中的渗透,实现“以美育人”“以美促教”。

就“以美育人”而言,从广义来看,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

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66。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道德状态是经由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则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美育通过在个体心灵中培养起一种明晰的形式秩序感,而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开辟道路。对于智育来说,美育可以有效综合感知、想象、情感等诸多心理功能,促进个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体育作为对人身体的教育,融合了形体美、创造美、艺术美等多项内容,既可以实现人体的健美塑造,也可以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要善于发掘体育中的美育因素,贯彻健与美相结合的原则。劳动教育和美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劳动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子,劳动有助于发现美、培养美、创造美,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又能反过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就“以美促教”而言,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其形式和内容都离不开对美的创造。教师要主动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善于发现学科中的隐性美,通过课堂教学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学生的学识、品质和行为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并最终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三) 基于“大美育”理念丰富校园生活,彰显审美性

尽管学术界目前对于美与道德、美与思维的具体关系没有定论,但美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日夜呼吸于其间的“生活”,用中国传统儒学的话来说,就是“百姓日用间”。“于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正是审美之意,这个“天理”,不但是起心动念的美感,也包括了天地万物自然生长的“道”。人要像天地、自然那般生活,“顺天应人”,在生活中把个人情感充分发挥出来、表达出来,与万物、他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往来,这就是审美。

杨培明.审美八讲:情感洋溢的日常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8。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包含着设计者的审美认知,因而,学校教育需从各个方面,诸如校园环境、教室文化、藝术活动、美育课程等,开辟出覆盖学生发展全过程的美育实践路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宁本涛,杨柳.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5):2633。“大美育”理念下的学校美育充分考虑到作为审美主体——学生的已有情感积淀和生活经验,强调审美对象的多样性和审美空间的延展性,主张将美育活动贯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而彰显校园生活的审美性,由此展开对学生人格之美的熏陶,着眼于一种生活观、价值观的重构,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生活,拥抱和创造美好社会、美好人生。一方面,我们的受教育对象正处于身体和精神感官最为活跃、敏感的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而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则需要审美化的校园生活之浸染和熏陶。另一方面,成熟社会个体的审美选择是以早期家庭、学校对其审美素养的基础塑造为起点的,个体参与社会美育活动,表现为这种“起点”在人生际遇中的成长与变化。

孔新苗.“社会美育”三题:含义、实践、功能[J].美术,2021(2):1014。学校作为实施美育的基础性和正规性机构,理应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美的无处不在,从而为学生的基本审美素养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状态奠基。

三、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校域实践

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美育探索为例。

(一) 系统设计“两轴五域三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进美育教学”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共同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针。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着139年历史的百年名校,从传统书院到现代高中,审美已经成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南菁高中的美育是普泛意义上的美育,学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所有课程都实施了审美化淬炼。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Y型模式”,以“学生个性”为中心,将美育课程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通识课程,需要进行审美渗透;下层为专业艺术类课程,天然具有审美素质。在课程建构中,审美经验的传递应由下层通往上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需从上层向下层传递,在“学生个性”上实现连接。近年来,学校依托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利用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遵循“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审美性”三个原则,整体构建了“两轴五域三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其中,“两轴”代表“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基本立意,蕴含校园空间建设中历史和现代两条轴线,隐喻了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南菁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域”涵盖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创造、公民社会五大领域;“三类”是指学校美育课程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三种分层类型,力求观照美育的全程性、全面性。

(二) 把“审美课堂”建设作为美育实施的主阵地

在美育课程体系整体建构的基础上,南菁高中将美育实践的重心下沉至课堂,把“审美课堂”建设作为美育实施的主阵地。“审美课堂”讲求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通过课堂教学强化课程意识和价值引领,从注重知识传承转向全面育人,培育核心素养,深度变革教与学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审美课堂”倡导课堂教学由封闭式、接受式、输入式、讲解式向开放式、体验式、发现式与合作式(即非认知式)转变,力图构建互动交融、简约唯美的课堂教学样态。其次,“审美课堂”强调充分挖掘学科自身特点,彰显教学内容的审美价值,鼓励教师围绕学科内涵开发校本课程。比如,化学教研组开设的“印染工艺”课,主要包括对民间印染染料的化学成分解读、扎染的手工实践等,经过不断建构整合,现已成为一门“中国传统工艺与化学”的整合课程,包括丝绸与印染、陶瓷鉴赏与陶器制作、酿酒原理与酒文化、茶叶与茶道等。再次,“审美课堂”强调学科课程活动的审美化建构,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实现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统一。比如,通过创设促进教与学转化的教学情境,呈现、描绘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简单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开展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思维和行为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乐于反思和探究,达成思维的开放。

(三) 全面加强美育生态建设

南菁高中致力于以美育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全面加强学校美育生态建设。首先,注重环境熏陶,坚持“以美育美”。学校通过重建晚清建筑遗迹,将独特的历史、理念、愿景、追求蕴含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碑刻长廊、书院古井、讲堂旧址、善本藏书、铜像碑文,民国时期的欧式箭矩校门,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手书的“南菁学校”,国学大师唐文治题名的“三吴才薮”……无不彰显着校园环境的审美追求。其次,注重价值引领,坚持“求善引美”。从南菁走出去的学子反哺母校的事迹已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校友沈鹏、顾明远、邢秀华将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中外名家书法绘画精品及个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学术著作捐给母校,在母校设立了明远书屋、沈鹏艺术馆、邢秀华书法艺术馆。它们不仅是文化南菁的重要标志和学校宝贵的课程资源,更是学校师生心中的一座座丰碑,引领他们探寻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塑造高尚的情怀。再次,注重活动锤炼,坚持“求真向美”。南菁高中以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为阵地,着眼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建设,每年定期开展众多特色文化活动,如艺术节、课本剧、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南菁大讲堂、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微型马拉松、定向越野等,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让校园成为学生张扬生命、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乐园,在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杨培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學指导专业委员会劳动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