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级备课模式下实施核心概念教学,促进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2021-04-28何丽雯

教育界·下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

何丽雯

【摘要】整体备课分为三级,也叫三级备课模式,即先宏观备课,解读课程标准和模块教材,再进行基于章节水平的中观备课,最后进行基于课时水平的微观备课。文章尝试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为载体,通过三级备课模式和核心概念教学,帮助教师快速适应新课改,整合并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级备课;核心概念教学;课程资源

一、宏观备课

(一)《标准》解读

新课改前,高中生物教材全国只有一个版本,在教学实践中“以本为纲”的现象比较普遍。新课改后,高中生物教材共有5个版本(人教版、苏教版、浙科版、中图版、河北少儿出版社版),不同版本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和具体知识的呈现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都是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框架指导下,根据学科发展、地域特点等开发的,都是严格落实《标准》的要求。《标准》是高中阶段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在宏观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2.模块1在课程中的地位

“分子与细胞”是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第一个模块。本模块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来构建内容体系,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学生科学自然观的形成,培养其生物学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

3.《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

《标准》采用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的陈述式描述方式,明确陈述学生可以理解的生物学观点,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要点和学生理解的深度,防止不必要的“拔高”或低水平的记忆背诵,也有助于教师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和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相结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以人教版必修1第6章为例,《标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具体的,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明确了学生在经过“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章的学习之后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但这只是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二)模块解读

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都是在忠于《标准》的基础上编写的,但是在教材的编排和具体知识的呈现上还是有差异的,且优缺点比较明显。在教学实践中,只研究手中的一本教材往往是不够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比较研究苏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整合教材资源,灵活运用,使课堂在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中展开,通过探究性学习,构建知识系统。

1.模块1的知识结构分析

模块1贯穿“系统”概念和生命活动的“有序性”;突出模型建构,如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型等;倡导科学史教育,如苏教版中的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解开光合作用之谜等;注重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必修模块一半以上的实验和探究内容集中在模块1中。

2.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编写思路清晰流畅,突出重要的概念和结论,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并掌握重点内容。从搭建“系统”和生命活动“有序性”这个框架结构的角度而言,人教版做得较好。相比之下,苏教版教材在知识系统化、编排清晰化方面是比较弱的,一些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不易理清课文的结构。但是,苏教版教材的优点也是十分突出的。另外,苏教版教材内容具有科学性,教科书的内容尽可能地取材于近几年的权威文献资料。如关于细胞学的知识和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知识等取自翟中和主编的《细胞生物学》及吴旻主编的相关著作等,知识的呈现紧跟生物科学的发展。

对于模块1的教学建议是,用人教版“系统”和生命活动“有序性”的框架结构和逻辑关系对苏教版进行辅助教学。深入研究苏教版教材,分析其有别于人教版的用意,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策略。通过学习,不断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中观备课

(一)核心概念的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非常重视概念教学的,但是教学策略上可能还有待商榷。在现在的生物课堂上,有些教师对于概念和核心概念不光讲授解释,举例说明,而且要求学生勾画课本,反复阅读、记忆,甚至默写。学生知道某个名词术语,绝不意味着他理解了概念。师生在教学中将注意力集中于词汇而不是理解上是有风险的。这样做首先是因为教师对概念与核心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片面,仅仅将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名词术语或其定义,过于关注零散的信息,没有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情境的运用,将概念以孤立名词概念的方式让学生记忆。过于静态和孤立的概念教学会使得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足以搭建起一个基于理解的生物学知识框架,也难以将学习到的内容迁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对相关问题做出有效和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二)中观备课的操作

中观备课的关键步骤是筛选核心概念并构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每一章备课时首先根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标准》中的内容,确定本章所有的核心概念。从这一点上说,使用苏教版教材就比较方便,课文中的“关键词”一般都属于每一课时的核心概念。然后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构建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核心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以人教版必修1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为例,本章的核心概念是細胞增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癌细胞,通过构建概念图,不难发现本章的两条主线:明线是细胞的生命历程;暗线是细胞信号对生命活动的调控,生命活动的受控和有序进行,才能实现机体的稳态和健康。

三、微观备课

(一)核心概念的细化和拆分

“细胞的癌变”一节的核心概念是“癌细胞”,这个概念是由“致癌因子”“癌变原因”“癌细胞的特征”三个具体的概念支持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这三个具体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全面地理解“癌细胞”这个核心概念。

(二)区别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以上三个具体概念都属于事实性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或让学生查阅相关材料获得。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记忆,检测的主要形式是复述。在本课时教学中,癌症的防治策略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用于解决“怎么办”,需要学生归纳推理,需要逻辑加工,最低层次也需要学生理解,检测评价时一般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癌症治疗的策略主要包括三种:一般治疗法、抑制细胞恶性增殖法和基因治疗法,如果也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就不太恰当了。一般治疗法,学生可以通过经验获得;抑制细胞恶性增殖法,学生可以通过联系有丝分裂的知识获得,基因治疗法,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想象获得。

只有对具体概念全面了解,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癌细胞”概念: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一系列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逐渐积累,导致细胞表面发生变化,形成了丧失接触抑制的恶性增殖细胞。核心概念构建完成,知识的获取也就完成了,而且知识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具有良好的结构。

(三)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一般认为,概念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种:1.应用科学史进行概念教学,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2.通过探究实验进行概念学习,如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的探究实验;3.通过比喻或模型进行概念学习,如ATP是能量的“通货”的比喻和渗透作用的模型分析;4.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5.信息技术辅助;6.前科学概念的发现与纠正。

四、讨论与建议

(一)关注知识的教学被关注概念的教学取代是大势所趋。概念教学的一般操作是:吃透《标准》,宏观把握模块知识体系,中观提取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并构建概念图,然后在微观的每一课时里围绕着核心概念,拆分为具体概念,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概念教学,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要发生转变。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的纸笔测验,当然也不能例外。设计出高质量的纸笔测验,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概念学习和理解。

(三)不同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这给了教师在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更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教学资源,以“导学案”为载体,形成校本教材的机会。新课改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郑嘉会,李师超,李军,等.创设情境促进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9(06):40-41.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在继承与创新中诞生的新课标——访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刘恩山[J].基础教育课程,2018(01):60-64.

肖雯.SOLO分类理论在中学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刘恩山.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J].生物学通报,2010(07):40-42.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
中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