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

2021-04-28唐静

教育界·下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唐静

【摘要】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对化学奥秘的探索更加感兴趣,有助于化学课堂形式的创新,也是对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与贯彻实施。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學生以后继续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石,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理论讲授与动手实践操作之间的相互配合,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动脑思考与动口交流,深化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内化与掌握。

一、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做好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准备

化学是一门在九年级才开设的学科,对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科目,不仅缺乏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且缺乏一定的动手操作经验。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强化基础知识的讲授,做好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准备工作,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学生慢慢学会动手实践。初中化学教师需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述,带领学生强化学习,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带给学生新的感受与更多欢乐,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在展开“氧气”教学时,教师提前制取多瓶氧气,与学生一起完成氧气与硫、木炭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到新课学习中,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接着,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两瓶气体,分别是空气和氧气,设疑:“该怎么区分?用鼻子闻与用眼看可以区分出来吗?”学生结合刚才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思考和研究,发现无法判断出来,需要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来检验。然后教师辅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两支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用两支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得出结论:氧气能够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观察装有氧气的集气瓶,提问:“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让学生描述氧气的颜色、状态和气味,并展示氧气的三态图和氧气瓶,设问:“氧气是否溶于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强化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为动手实践操作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操作中以稳固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二、提供实验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属于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还原、验证与再现理论知识。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需把握好实验教学的契机,尽可能把实验操作的机会交给学生。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大量的实验,使其在实验中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化学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以“溶液的形成”教学为例,教师先在讲台上展示各种颜色不同的液体,让学生畅谈各自的联想,指出这些液体都是溶液,然后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实验。把5克氯化钠、白糖和硫酸铜晶体分别和100毫升的水相混合,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每一种混合物的颜色是否相同?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有固体析出?”让学生分析与讨论,顺势总结出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并指出上述三种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析身边常见的一些溶液。接着,教师指引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验:分别将水与碘、水与高锰酸钾、汽油与碘、汽油与高锰酸钾混合,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使学生尝试从现象推理本质,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随后教师继续为学生提供亲自操作实验的机会,使其深入探索溶液的奥秘。

这样教师在化学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大量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能力,加深理解记忆新知识。

三、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开始阶段,知识相对简单与浅层,不少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更是广泛存在,这同样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良好切入口。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现象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围绕所授知识有目的地引入一些生活资源,引领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过程中,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出土文物中的青铜器和铁器,要求学生回忆金属的用途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其通过比较感受金属的用途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根据青铜器与铁器的腐蚀情况判断铜与铁的活泼性,即Fe>Cu,培养学生的感受、观察与判断能力。接着,教师展示生活中经常用来做饭的铝锅,询问:“为什么铝锅不容易被腐蚀?”指导学生动手把一小块铝条用小刀切开,静止一会儿后可以看到切口处颜色慢慢变暗,告知学生:“铝在常温下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同时追问:“还有哪些金属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提供镁条、铁丝、铜丝等材料,使学生尝试动手实践,利用实验的方式研究,通过比较、判断得出金属活动性的结论:Mg>Al>Fe>Cu>Au。之后,教师设疑:“镁与铝的活泼性该怎么比较?”启发学生结合旧知识思考、猜测和验证。

上述案例,教师紧密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诱发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渴望与期待,使其主动观察、研究生活中的金属,促使他们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精心设计探究课堂,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化学知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与探索意义,而且不少化学现象都比较神奇,仅仅依靠理论说教,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奥秘,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够透彻理解化学原理,满足学生探究化学的渴望。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任务或课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使其一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猜想与推测,总结和归纳出相应的原理,提高探索能力,真正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中,教师先展示一个“蛋雕+背景”的礼品,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初步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通过动手操作设计一个“礼品”。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想不想这节课学会怎么做,等爸爸妈妈或朋友过生日时送给他们?”在多媒体课件中同步展示“蛋雕”的制作过程,指引学生根据提示与步骤动手制作,同时在班内巡视学生的制作过程,使其认真观察“水分的蒸发与冷凝;向鸡蛋上凃蜡,蜡烛的燃烧;石蜡的融化和凝固”等过程,提醒学生注意在鸡蛋壳上刻画与涂盐酸的操作。之后,教师把学生动手制作的成品拍摄成照片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分享实践成果,设疑:“在制作过程中大家都发现了哪些变化?它们的现象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逐个分析,使其把探究结果分成两类,即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课堂,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学会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使其通过制作礼品的过程,培养自身在观察现象、动手实践和实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空间

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与教室空间内,而是要积极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有效拓展学生动手实践的空间,加强课堂上下间的联系。为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当把探索、研究与合作等方法应用在平常教学中,为学生制造与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其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调查或研究周邊的化学问题,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满足感。

例如,在教学“爱护水资源”时,教师事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本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拍摄水污染的照片,初步了解当地水资源状况,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课堂上,教师先在课件中出示全球海水、陆地水的储量比,询问:“哪些地方要用到水?你一天要用多少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结合生活经验,总结用水的各个方面,大致了解自己每天的用水量,然后展示世界、部分国家和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均水量图表,通过观看图表进行分析与对比,各个小组讨论、汇报本组的调查结果,总结水资源紧缺的因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身边水污染的调查结果,讨论节约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见或建议,鼓励他们提出各自的见解。

如此,通过社会调查和研究,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生活中挖掘化学问题,适当拓展动手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以及关心社会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意识。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属于教师的基本工作与本职任务。教师要不断创新和改进课堂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水平,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潘培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58.

施芳艺.“少教多学”模式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20(21):9-10.

韩志成.把握宏观策略  着眼课堂教学——关于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62):3-4.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