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鼎湖山: 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2021-04-26丁媚英彭丽芳

环境 2021年4期
关键词:植被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丁媚英?彭丽芳

翻开世界植被图,我们会发现整条北回归线上的陆地,几乎是黄色的,大部分为沙漠、半沙漠或稀疏草原。受季风气候影响,北回归线经过的南亚地区全年干湿季节明显,具有森林的分布,但有些森林曾遭受破坏,唯独鼎湖山仍然保存着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也称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其保存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历史悠久、物种丰富、结构复杂、保存完整,被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严格管理守底线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焕镛等一批植物学家在户外采集植物样本、开展科学调查时,发现了鼎湖山这块宝地,认为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应该保护自然植被,供科学研究所用。在陈焕镛等人推动下,1956年6月23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980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又成为了我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中国最早加入该保护区网的3个生物圈保护区之一。自此,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打开通往国际科研合作之路,在保护区管理中注入生物圈理念。

1998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被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并开始做了多项开拓性探索。比如探索实行分区管理,将保护区分为一般保护区和核心保护区,践行功能区划理念。考虑到当时附近居民烧柴的需要,允许他们在一般保护区捡一些直径不超过5厘米干枝,但在重点保护区,则不允许他们动那里的一草一木。如今,20多年过去了,核心区一直没有变化过,依然实行全面封山,严禁一切干扰和破坏森林的活动。

多年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一直严控旅游开发,旅游开发的范围占整个保护区的范围还不到10%。大约在2003年,有旅游公司想开通缆车直通核心景区鸡笼山山顶,被时任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忠良一口回绝。“鸡笼山是保护区核心中的核心,建缆车不仅要动土,而且游客活动对山里的动植物也会有破坏。有了缆车,游客在上面抽烟,火灾隐患也很大。因为鼎湖山也有很大面积的针叶林,很容易引发火灾。”

在黄忠良的记忆中,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防火。他说,鼎湖山保护区分布最广的是以马尾松林为主的针叶林。这个树种含水量低,且不易腐烂,在树底下会堆积成厚厚的一层,很容易着火。为了防火,黄忠良带着护林员们沿着山脊建了一条20千米长、15米宽的防火道。但一条光秃秃的黄土路,看起来很不美观,也容易水土流失。于是,他们又在这条黄土路上种上了叶片含水量高达40%以上,具有阻燃功能的树种——荷木,通过生物防护林带的方法来防火。由于严格的保护,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地带性植被面积由最初的2200亩增加到3500多亩。

此外,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还安排管护人员全天候值守监护管护点,并派出巡逻组对保护区周边进行巡查,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组建专业扑火突击队,与周围村镇和区内社区定期沟通协商,订立“护林公约”“森林防火责任书”,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实现群防群治。60多年来,鼎湖山保护区尚未发生过较大森林火灾及偷盗砍等安全事故。

科研监测结硕果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及其过渡植被类型完整、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科研监测平台。也因此,这里成为中外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科研基地。

1861年,Sh. Sampson在鼎湖山采集了一份标本,成为鼎湖山首份主模式标本,开启了鼎湖山的科研之路,对鼎湖山野生动植物后续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以及鼎湖山建立保护区奠定了科学基础。

此后,来自中国科学院以及广东省各方的科研力量完成了鼎湖山站区地质、地貌、土壤、动物、鸟类、昆虫、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数量、大型真菌、微生物等的本底调查工作。同时,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森林永久观测样地、森林水文观测设施和森林小气候梯度观测设施,完成绘制站区地质地貌图、土壤类型分布图、森林植被图等,为进一步开展长期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监测的功能,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方面建立有自身的研究团队,并尽可能使自己的研究与自然保护实践相结合,最早在国内建立国际标准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建立华南地区植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向全国推广;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细则”,对鼎湖山科研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提供优质服务,全球科技工作者慕名前来,逐渐形成了“以监测促进平台建设、以平台吸引项目引进、以项目引进促进成果产出”的科研监测运行模式,搭建了众多监测平台,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莫江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7年后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留学。走出大山到国外深造学成后的莫江明,毅然决然地回到大山,扎扎实实干科研工作,并走上管理岗位。他日夜奔波忙碌,承担领导护林防火的重任,同时从事科学研究。2003年,他主持实施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研究,成为开始中国森林氮沉降样地研究第一人。“我们既要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贡献,也为全国其他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以及管理和服务提供样板。”莫江明说。

截至2020年,以在鼎湖山采集的正模式标本命名的生物累计达到202种(含亚种、变种);发表以鼎湖山保护区为研究基地的科技论文达22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

生物多样展魅力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仅有1133公顷,却孕育着野生高等植物多达1778种,约占广东省高等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桫椤、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7种(一级6种、二级41种),鼎湖血桐、鼎湖钓樟、鼎湖杜鹃等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18种,以鼎湖山模式标本产地种多达60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最主要保护对象――季风常绿阔叶林,已演替为本区域气候顶极森林群落。随着空间的异质性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差异,区域内还分布着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河岸林、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灌草丛等多种植被类型。其中,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成一个自然演替序列。

同时,鼎湖山拥有从海拔14米到1000.3米的垂直带谱。在空间上,这些植被垂直分布带明显,即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为河岸林、沟谷雨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灌草丛。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演替系列和垂直分布带。

此外,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微生物种类也很丰富,已鉴定的大型真菌有836种,占广东省总种数的70%,分别隶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半知菌类的21目50科176属。

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食源。数据显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记录有鸟类260种、兽类41种、爬行类54种、两栖类23种、昆虫715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黑鹳、蟒蛇、中华穿山甲、小灵猫、水獭隼等35种,以鼎湖命名的动物有鼎湖黑丽金龟、鼎湖远盲蚓、鼎湖散白蚁等17种。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因生物多样性富集度高,被誉为大型“活的自然博物馆”,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科普基地。近年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先后被評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和“国家第五批自然学校试点单位”。每年接纳大量学生,开展有观鸟体验营,森林探秘、自然拾荒等冬夏令营系列研学和自然教育活动,还开设有针对中小学生的探究式研学课程,并在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节日向社会公众开展生动有趣的科普宣传活动,让受众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接受自然教育。

猜你喜欢

植被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杭锦旗植被遥感分析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
对生活地区植被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