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字理,析形解义

2021-04-25杨艳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32期
关键词:字理字形识字

杨艳平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根脉。叶圣陶先生说:“如果把中国语言比作一把折扇,文言文相当于扇轴上面的主体部分,而白话文仅是扇轴下部的扇尾。两者在数量、质量上皆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文言文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瑰宝,学习文言文不但能提升学生对汉语言的认识,激发崇敬之情,同时也能够优雅学生的言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对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也是有好处的。2019年秋季学期,编入统编教材全套教科书的文言短文共14篇,文言文的入选比例大幅度增加。这相较于人教版教材的4篇,相当于翻了3番多,可谓惊人。文言文的编排学段提前,从人教版的第三学段学习文言文提前到第二学段,从三年级开始编入简易短小的文言文。纵观编选的14篇文言文历史跨度从先秦的《两小儿辩日》到民国的《少年中国说》,上下跨越两千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同时入选的文言文体裁极其丰富,神话、寓言、传记、议论等都有涉猎。数量的增加、初学年级的提前、时间跨度长、丰富的体裁都让我们看到统编教材对中华经典文言文的尊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然而,反观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情况却并不乐观。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小学文言文在统编教材出现之前,仅在第三学段出现4篇,而且极为短小,少的五六十字,多的也就百余字。文言文的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由于之前接触的不多、不熟悉而产生强烈的陌生感。文言文是基于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朗读方面有它独特的特点,断句、停顿等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比较难读。更重要的是文言文行文简练,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难理解的字词,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基于统编教材对文言文的重视以及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寻找到一种教学策略让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变得有趣而有效,让小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中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文言文学习奠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小学语文文言文正是小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提出的运用字理教学正好可以解决一线教师文言文难教,小学生难学的难题。尤其是在文言文的字词教学上,字理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字理析解,直观化、形象化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运用字理,析形解义,巧妙地引导学生辨错字,解形义,巧拓展。

一、运用字理辨錯字

统编教材从中年段开始编排文言文,三年级上册选编《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三年级下册选编《守株待兔》(《韩非·五蠹》),虽然都是短小的文言文,但也承担着一定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中年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虽已有一定的识字量并且掌握了一些自主识字的方法,但也容易出现记忆混淆,书写笔画错乱的现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字理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音形义,准确地识记与书写汉字。《司马光》一课中,学生对“司马”这一姓氏不容易理解,有学生甚至认为司马光姓“司”,同时“司”也是本课要求学生会认会写的生字,学生书写中常常会丢掉里面的小短横。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告诉学生司马是一个复姓,就与我们《姓氏歌》中的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一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紧接着示范书写“司”,一笔横折钩,横短折勾长,二笔一短横,下边一个口。最后,运用字理强化字形与意思,进一步地识记字形,理解意思,发现与“司马”有关。教师出示古文字让学生自主观察,横折钩就像一个侧面站着的人。这一小短横就是他高高举起的右手,下面一张口,仿佛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伸出手,张开大口发号施令的样子,在军队里面发布命令的人,我们叫他司令。“司”就是掌管、主管的意思,司马就是古代掌管马匹的人,古代的马可是重要的作战工具。后来担任这个官职的子孙就用司马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字形比较相像,这也是学生容易写错的关键点。运用字理教学就能形象生动地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四年级上册文言文《精卫填海》中“曰”是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出示甲骨文字来加强学生对于字形的认识以及意思的理解,甲骨文中曰是在口字上加一个作为指示符号的短横,以表示从嘴里说出的话,通过观察甲骨文图片,学生发现“曰”字形扁宽,教师示范书写时候进一步强调写的时候注意写宽写扁,中间的小短横压着横中线,不靠右边的横折。

因此,针对学生识字写字方面容易出现的错字现象,运用字理能够准确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并准确的书写。

二、运用字理解形义

肖培东说:“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体现出它应有的教学内涵,又不能失之枯燥缺少趣味,文言文的教学既是扎扎实实的,又是灵动新颖的。” 小学文言文的字词教学由于之前的陌生化以及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够重视,因而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常出现两种走极端的教学行为,一种是囫囵吞枣,不加理解的朗读和背诵,学生云里雾里,不懂文意,学完后只会读和背;一种是拔高要求,逐句逐词翻译,字字对应,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就如钱梦龙所说:“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就打压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文言文重点字词的理解常常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言文的教学要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析解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地做到文言文教学由“言”及“文”。单纯的抄写背诵注释,这样抽象的识记学生是难记易忘的。而为了应考试之需,教师又会通过反复地抄写背诵让学生强行记住。学生在这种机械的、枯燥的学习中必定丧失学习的兴趣。字理教学的介入,从字形的解析入手,就能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字词的意思。如,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课中,课题“绝”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按照习惯理解为:伯牙不再弹琴了。“绝”就是“不”的意思。在注释中“绝”的义项为:断绝。但如果仅仅让学生背诵下这一义项,学生还仅仅是抽象的记忆。如果能结合“绝”字的构形特点,联系“纟”与丝线有关,那么就能悟出“绝”的本意为断丝。再出示琴弦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绝弦”就是“断绝琴弦”。此时,学生对“绝”的理解就会形象而深刻了。

猜你喜欢

字理字形识字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故事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识字谜语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添一笔变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