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

2021-04-25刘建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32期
关键词:研读课程标准素养

刘建新

【摘要】促进学生的生命生长和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水平,是生物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从研读“课程标准、课本、学生、课堂、习题、反馈”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落实新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水平。

【关键词】研读;课程标准;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想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更好更快地发生、生长和发展。但我们必知道:为什么要出发、我们的起点在哪里、我们该怎样出发、每一个阶段到达了什么程度。因此,我们要着力做好“六研”。

一、研读课标

课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纲领,是国家层面对于课堂教学的一个最高的指示方针。新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跟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它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上升到了生命观念的高度。课标将生命观念浓缩为以下几种观点:(1)结构与功能观;(2)物质与能量观;(3)进化与适应观;(4)稳态与平衡观。此外,还有系统与控制观、整体与局部观、信息的输出与输入观等。这些观点贯穿在新编教材之中。比如,把细胞看作为一个系统。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生物学教材,都把细胞核看作是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质、细胞膜是它周围工作的部门。细胞质又分为两个大的部门:一个是细胞质基质,一个是细胞器。细胞器又分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溶酶体等等。这些细胞器在细胞核的控制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整生命活动。

二、研读课本

课本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是除了学生之外,最好的教学资源之一。普通高中《生物学》,作为落实课标的一个最重要的文本资源,相对以前的课本相比,做了较大的调整。体现在对内容做了增加、减少、调整、删改等方面处理,力求有利于体现课标的理念,体现“立德树人”的思想。下面以“光合作用与能量的转化”一节为例来说明。增:增加了专业术语。如,这一节增加了还原性辅酶Ⅱ(NADPH),三磷酸甘油酸等专业术语。减:减少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相关问题。比如说,减少了半叶法检测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的实验。调:调整了相关的实例的内容。比如说,将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调到正文中。删:删改了光合作用的流程图。比如说,将“[H]”改为“NADPH”。所有的这些改变,足以值得我们去研究。

三、研讀学情

研读学生,让我们知道从哪里出发。目前学生的基础在哪里?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这些都需要我们研究。以我校目前的招生生源而言,高一来自外镇学生的人数在这几年都超过了本镇学生的人数。外镇的学生有它的自身特点,体现在:①考大学的愿望更强烈。一般很多都是来源于外省或新入户到东莞的,相对本镇生源而言,更希望在东莞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考大学的愿望更强烈。②各方面压力进一步加大。来自外镇的学生,远离自己的家庭,难免感到孤独。加上有的学生较敏感,对自己的学习的要求又过高,因此各方面的压力难免过大。③有的学生买的参考书难度过大,不太适合高一学生,需要教师引导。④需要得到及时辅导。学生学习劲头足,知识学习上的难点,同时也迫切需要得到及时辅导,否则,容易积知识和能力的“小错误”为学习能力的“大难题”。

四、研读课堂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一个主要的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我们研读课堂,不但要研读教师是如何教,更要研读学生是如何学的,研读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只有及时关注学生上课的反应,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只有及时回应学生在课堂上的合理诉求,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对于教学速度,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反应,有时需要适当加快,有时需要适当减缓。对教学内容,有时要减少,有时需要调整或补充;对于练习,若书本的量太少、难度太低,我们有时需要增加练习的频度或难度。

比如说,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适当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某些解题必须用到的专业术语”等教学。如,增加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质、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无机盐的种类”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图形分析;增加了“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黑暗时呼吸速率”等的测量实验;增加了“阴生植物、阳生植物、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等概念。在学习“各种模式图”的分析时,比如,植物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曲线图,植物在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或氧气的浓度变化曲线图,用黑白瓶法测定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或者是净光合作用强度模式图等。通过增加曲线图或柱状图,引导学生演绎推理出“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黑暗时呼吸速率”三者的关系,知道密闭容器中氧气(二氧化碳)发生怎样的变化才可以积累有机物。

此外,还要研究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在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生物园生物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将室外种植、测量、杂交与室内数码显微镜观察相结合,多方面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课程被评为2020年学校“十大”优秀校本课程。

五、研究习题

(1)习题是检测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通过用习题检测的方法,看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即学生知识和能力到达了哪里?离终点(素养目标)还有多远?(2)习题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实现深度学习,需要适当的习题。(3)习题是实现素养目标的途径。习题既指一般意义上的选择和填空等书面练习,也指实验操作、调查访问、撰写实验报告等等。合理设置习题,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等,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尝试:比如,①画概念图;②画流程图;③做概念判断题;④做图表分析题等。

六、研究落实和反馈

教学中不缺乏好的想法,但最好的想法只有落实好,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各种科学思维的训练是否得到有效落实,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2017YQJK156)和东莞市立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选科走班的教学管理策略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GH264)”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研读课程标准素养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