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脉气流经”探讨*

2021-04-25张天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百脉流经经气

张天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 310053)

“脉气流经”一语出自《素问·经脉别论篇》,是人体“食气”代谢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原文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脉气流经”是“气”由外周的“经脉”流向中央“肺”的关键过程,“脉气流经”简要4字高度凝练了气血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有奥义,可与《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相互发明,一些古代注家虽有触及,但仍有余蕴未尽,特表而出之,就正于同道。

1 “经”“脉”异义

现在人们习惯“经脉”并称,将“经”“脉”二者等同于一物。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编撰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中就将“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翻译为“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上达于肺”[1],其实在《黄帝内经》的语言环境中二者有别,即经为主干,脉为分支,大者为经,小者为脉。

这一观点可从“脉”的字形中得到佐证。古“脉”字作“衇”或“脈”。据《韵会》:“毛氏曰:字从月从。今从永者,误也。永,古詠字。反永为。音普拜切,水之邪流也。从取邪流义,不当从永。但相承已久,不敢废也。[2]”

图1 “水”的篆书图2 —“水之邪流”图3 永—“反永为”

当经脉二字并称时,所表达的意思是经及其分支所共同构成的整体。如《灵枢》第十篇名称叫“经脉”,指的是包含主要分支在内的十二正经以及经别、络脉等;在《黄帝内经》中,单独一个“脉”字可以代指“经脉”,如“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指的是肺经主干及其分支、大肠经主干及其分支,而“经”字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不能单独代指“经脉”,而只表达主干的意思。所以,“脉”“经”义异,“脉气流经”一句也不应囫囵读过,其所表达的意思是气由众多分支(络脉)汇集于主干(经)中,然后由大经归于肺中。王冰和张志聪的注解表达正是此意。王冰[3]注曰:“言脉气流运,乃为大经,经气归宗,上朝于肺。”张志聪[4]曰:“经,大经也。言入胃之谷气,先淫气于脉。百脉之经气,总归于大经,经气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段话出自《素问·经脉别论篇》,所谓“别论”,极有可能指分别经和脉的论述,因为《黄帝内经》中还有“五脏别论”“阴阳别论”均以“别论”命名的文章,“五脏别论”的核心内容是分别脏、腑和奇恒之腑,“阴阳别论”的核心内容是辨别阴脉与阳脉、阴病与阳病,均有辨别、分别的含义。所以有理由认为,区别经和脉可能是“经脉别论”的核心内容,只不过《黄帝内经》颠沛流传,失去了本来面目,虽经王冰整理必不能尽复其真。“脉气流经”一段很有可能本有前文铺垫,该段是在其基础上继续论述“经”和“脉”在“食气”代谢过程中各自的位置与功能。

2 “脉气流经”是气2次布散的中间衔接过程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食气”入胃后分为两道,一道由肝,一道由心。由心一道,“气”借助心的布散作用到达人体最末端的无数细小络脉中,然后从远端络脉逐渐向中央汇集,先汇入大经再归于肺中(“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然后由肺的宣发作用再次布散于外周皮毛(“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第一次由心布散来的气(“脉气”)和第二次由肺宣发来的气(“毛气”)在腠理毫毛间相合,走行于府(“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由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归心的“浊气”分别经历由心和肺的2次布散然后才能归于府,化生“精”“神”留于四脏。第一次布散极有可能是通过现代医学所知的脉管系统,小肠是营养成分吸收最集中的场所,被吸收的营养进入血液循环后布达周身各处,而《黄帝内经》对这个过程可能也有所认知。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所言:“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只不过此处《黄帝内经》中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抽象表达,把有形的食物抽象为无形的“食气”“浊气”,把营养吸收入血布散及周身的过程抽象为“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舍去了很多形质层面的复杂过程,这符合中医从“形而上”看问题的思维习惯。第二次布散则是通过经脉体系,“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上焦如雾”描述的就是该过程,在此处经文描述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百脉者,周身各处之谓也,实即“熏肤、充身、泽毛”之意。

而“脉气流经”是2次布散之间的关键中间环节,这个环节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的论述即为营气化生血液的关键过程。

3 “脉气流经”是血液化生的关键过程

《灵枢·痈疽》中讲述了人体以中焦所出之气(即营气)为材料,其气由孙脉注于络脉,由络脉汇于经脉,逐渐化生血液的过程:“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调和,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素问·气穴论篇》有言:“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溪谷”指的是人体最远端、最细小的气道,是荣卫通行及汇聚之所,其实就是“孙脉”。“经脉别论”中单以一个“脉”字来表达,前文论之已详。营气“上注溪谷,而渗孙脉”,即营气由中焦布达于远端的过程,其实就是“经脉别论”中“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和“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的过程(心和肺的布散同时进行)。由孙脉到络脉继而经脉逐级充盈汇聚,其实就是“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的过程,营气在此过程中逐渐化而为血。因为脉气流经最终要归于肺中,所以《灵枢·营卫生会》把脉气流经化生血液的过程简述为“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由此可见,“经脉别论”“痈疽”“营卫生会”三篇分别用详略不同、侧重不同的方式,描写了同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水谷精微由远端无数细小孙络逐渐向大经汇聚,犹如无数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一般,营气在汇聚过程中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由此来看,血液的生成除了依靠脾胃的运化、心的气化,还依赖于经脉的流通与肺独特的“朝会百脉”的作用。《素问·举痛论篇》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血少”,会导致血少不荣之疼痛,其原因就在于寒气客于细小络脉之外,阻隔了心“淫精于脉”的过程,导致局部经脉得不到气的充养故而疼痛,此气也是即将化生为血的气,故经文说“血”少,这对于临床辨治血虚证当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血虚证的形成除了脾胃虚弱、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血生成之原材料不足的原因外,可能还与“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肺朝百脉”等环节有关。若心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充沛地布散于远端细小络脉,则后续血之化生过程不能如常进行,如此所致之血虚证当以补养心气法为治;若“经”“脉”不利,为寒、痰、瘀等阴邪所阻,“脉气流经”的过程不能如常完成,如此所致之血虚证当以散寒、化痰、祛瘀等法为治;若肺气不足,不能行使上焦“开发”之能,归于肺中的气血不及再次布达周身,阻碍血液的生化,如此所致之血虚证当从补肺宣肺论治。

4 总结与分析

通过分析“脉”字的本意,可知“经”“脉”异义,而“经脉别论”中的“脉气流经”虽然简短4字,描述的却是气由远端细小络脉逐级向大经中汇聚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饮食精微之气在人体的代谢分别由心肺完成2次从内而外的布散,而“脉气流经”是衔接2次布散过程的中间环节;结合《灵枢·痈疽》《灵枢·营卫生会》的相关论述,“脉气流经”也是营气化生血液的关键过程,临床辨治血虚证可从血液化生的中间环节寻找关键病机。

猜你喜欢

百脉流经经气
人体经脉养生律
NaCl对百脉根幼苗生长的影响
在故乡
泗水流经这片土地
百脉根分子生物学主要领域研究进展
华林幼儿园:徜徉STEM乐园,流经有意义的童年时光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六阴经“经气”性质的探讨
百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从“经气双向循行”角度阐释人迎寸口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