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学生作文的模仿

2021-04-21王茂珍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6期
关键词:模仿作文学生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想谈一谈目前学生作文的模仿问题,模仿是写作的第一步,人不是生下来就会走路的,就像不是谁本身就会写作一样,写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个综合的体现。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应先学会模仿,但是这个模仿也是有一定的模式规章可循的,如果盲目的模仿,就造成学生自己领悟应试教育错误的方法。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模仿呢?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关键词:学生;作文;模仿

一、学生作文中模仿的必要性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总目标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并且可以满足口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法进行写作。”①

其中提出写作的个性化:首先,培养兴趣,增加自信心。其次,鼓励学生表现自我,自由表达。然后,鼓励学生的想象力。作文要充分运用大胆的想象,要写想象中事物,写想象作文。最后,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选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修改能力)。

传统语文作文教学首先要训练审题立意的能力。审题立意是做好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这直接影响了全篇内容的走向和构思,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还要学会将话题切分,从小角度切入,平常角度切入。

课标对作文立意的要求主要有四个要求:正确、鲜明、深刻、新颖。这四点归结起来就是要求学生要写出自己文章的特色,思想家王夫之在谈到立意问题上时是这样说的:“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也就是说无论你是要写诗还是要写长的文章,都要以立意为先,立意就像是将军一样,来统率你的整篇文章,也可以叫它“中心思想”。②

充分的说明了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就因为能将平常人所写的一物一景添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得到的就是不同与常人的文章。

材料是围绕主题选择的,如果说主题是灵魂的话,那么材料就是血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选材应该围绕主题这个灵魂来选择,但是这样往往使学生的选材变得空泛,因此,选择真实典型的材料也是重点,正所谓作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另外,选择的材料还要具体,这个就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其实这也间接的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往往有两种途径。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经历来是写作文时最直接的积累材料,学生的社会阅历毕竟还没那么丰富,这样的材料积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还可以通过间接的知识积累,现在是信息社会我们周围随处都可以找到大量信息,通过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报纸,电视,网络,名家名作等都能为我们的作文的材料积累提供丰富的资源。资料收集完后,就要训练学生的布局谋篇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是作文能力的最为核心的内容,通过文字语言的运用,把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在纸上。

总之就是过程漫长且不知道妙处在哪里。有的时候,大致知道妙处在哪里,可是自己的自身的写作能力与之差距较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欲接近而不得其法。就如同旧时代的文人对《庄子》就带着这种心情,高山仰止,但是却达不到其高度就退而学韩愈,柳宗元,甚至退而学方苞、姚算,成为桐城派的末流。

由此可见,模仿也不是盲目的模仿,要得其法。那么正如前面所說的,模仿一些优秀例文是画出的猫,那么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得高些,跟大师学习写作,将我们学习的蓝本定位在大师级的文章中,这样我们就如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我们起点高了,看的自然也就远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作文课时更是有限,学生在课余时间更是被动地学习,只会完成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名家名作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课堂上的时间显得尤为珍贵,但是我们有个极其便利的条件就是手中的教材,之前已经谈到了教材的重要性,能纳入课本中的文章必定是经过专家的反复推敲和筛选的,有其一定的存在意义,尤其是一些历经几次教材改革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文章更是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二、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字词章句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所以我们带着虚心模仿的目的来学习课文,在学习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其工具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的工具性就不单单是一个点的能力,而是运用字词章句和布局谋篇的综合能力。写作教学的本质归结起来就是运用字词章句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那么,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教材才能将这两种能力充分调动呢?

首先是运用字词章句的能力,归根结底就是将我们的语言转化成文字的形式,呈现在纸上的能力。课本中选取的文本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韩愈劝贾岛将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姻缘成为千古美谈。又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他不用“偷书”而是用“窃书”,这个不只是用词上的差别,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这里,字词章句的运用不单单是准确精炼的将我们心里所想的事情真实的呈现在纸上,而且要将我们的情感,人物的性格蕴含在字里行间。

再说布局谋篇的能力,是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做出安排,将其逻辑顺序构成完整的篇章。其实,就是要是文章言之有序。构成文章的各个局部应该结合成一个完美的统一整体。而这个整体的骨架就是文章的线索,这个线索是文章的内部逻辑的表现,是作者写作的思路体现,也是串联全文的人、事、物、理、情的一条绳。例如,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时候故都的秋天的主观感受一一清、静、悲凉一一为线索,学生体会这个线索在作文中写景,借景抒情的文章中自然也就尝试着运用了。而在讲到杨朔的《荔枝蜜》的时候是抓住了作者对蜂蜜由不喜欢到喜欢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指出,教会学生这种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将这种手法运用在了自己的作文中。

作文教学还是需要点滴的积累,需要时间与耐心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M 1981-75-79

[2]吕叔湘《语文常谈》三联书店 M 2006

[3]王夫之《姜斋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M 2012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27页

②王夫之.《姜斋诗话》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44页

作者简介:王茂珍(1968.7),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安徽淮南,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模仿作文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