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的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2021-04-19刘昕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智慧信息化

刘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构建高校智慧校园,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需要顶层设计的高技术含量工程。它以高校数字校园为基础,结合教育信息化2.0所涵盖的“互联网+”、大数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从用户体验出发,全面提高高校教学与管理的精准性,让师生充分体会到信息化带来便利的信息化建设新阶段[1]。因此,高校在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在总体框架设计和基础环境建设上,既要提前进行相对周密的调查研究,力争实现整体校园全覆盖,又要进行精心谋划设计思路,尤其要规划好功能构建的大致框架层次,体现智慧校园功能的实用性。同时,它还需要紧紧围绕高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实际,对智慧校园进行科学合理建设,并对建设完成以后的智慧校园实施可持续的系统管理。

1 教育信息化2.0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

高校实现信息化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水平的需要。构建智慧校园可促进高校提升科学研究、办学水平和办事效率[2]。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建设智慧校园,是为满足高校各领域对数据信息需要,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成果,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这是“智慧教育”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制定的政策文件中。它对智慧校园建设发挥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的作用。这是对 “互联网+”、大数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性应用。而智慧校园的建设作为落实“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的具体措施,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实现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信息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中,已产生了海量数据信息,并且这些数据信息,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提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利用与处理能力成为当前所需。将教育信息化2.0的新技术的应用于教学资源供给,校园服务升级与校园管理转型三个方面,能够实现和促进高校智慧校园的智慧呈现。

2 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目前以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校园环境全面感知、海量数据智能分析、业务应用智能全面、个性服务方便快捷为主要特征[3]。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借助数字化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集生活服务、技术服务、学校管理、教学与科研应用为一体的高校校园育人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由于“互联网+”、大数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和融合,对建设智慧校园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宏观上它需要更高层的顶层设计,在建设后能保持有效先进的运行模式若干年;从微观上它需要更多的细节功能的精益求精,让高校师生和相关管理人员,运用愈加动态和精细方式,开展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活动,形成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决策和智慧服务等一体化信息化教育新模式。

3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3.1 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现状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各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并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智慧校园奠定了殷实的基础[4]。在智慧校园的初步建设阶段,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完成了教务、学工、人事、科研等业务系统的集成,制定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信息门户。同时,移动服务和远程教学也在快速的建设和发展中。

然而,目前智慧校园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理论层面指导和用户需求的调研,设计很大程度上以技术和管理为中心,偏离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向[5]。②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认识不清晰,差别较大,导致对智慧校园的设计与构建在某种程度上有简单化、理想化的倾向,其应用还没有完全摆脱数字校园的思维。③同教育教学及科研结合还不密切,很多情况下只是提供了简单的信息查询,分析和交互平台,其管理也是自上而下单向的信息传输,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

3.2 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构建高校智慧校园的思路,应以高校数字化校园为基础,再将目前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对高校原有数字化校园,实施升级改造,并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技术手段,着力提高智慧校园的智慧化,提高用户的参与度与体验,让高校的现代化服务与管理,更加趋向完善,且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4 高校智慧校园的设计

4.1 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智慧校园建设广泛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数据挖掘、大数据等技术。

(1)云计算

云计算为智慧校园提供了新的服务模式,它是对分布式、虚拟化的存储和计算资源进行动态分配、部署,根据用户需求向用户提供相应的存储、 计算和平台服务。云计算具有虚拟化、高可靠性、超大规模、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等特点,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L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等服务方式。

(2)大数据

随着云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数据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数据通常指生成的大量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在智慧校园中,随着云教育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校园的各种数据呈现了快速增长,通过从沉淀的海量数据中深入挖掘和建模分析,为学校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服务智慧管理决策。

(3)物联网

作为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上实质上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通过传感器技术、RFID、嵌入式等关键技术实现对服务对象的智能标签和智能控制。在智慧校园中,借助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校园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楼宇出入人员等的实时动态管理。

(4)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统一。在智慧校园中,它提供了泛在、高速的基础网络环境,为师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网络信息,为开展灵活自主的网络学习和交流互动提供了开放的基础网络条件。

4.2 高校智慧校园构建框架

构建智慧校园,需在统一的信息标准下,进行资源共享和开放。建设智慧校园数据标准,以智慧校园平台为框架,无缝集成学校已建和新建的业务应用系统,促进数据利用的最大化。最大程度融合数据交换集成、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业务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展示等,同时兼顾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在系统软件设计与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等[6]。

在综合了国内多所高校智慧校园规划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如下的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模型较为合理,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

该模型从下至上依次分为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和服务层五个层次,辅以信息标准体系、运维与安全体系两个保障体系保障智慧校园的规范建设与运行维护。

5 结束语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技术、业务、管理、服务、制度和安全等多个层面加强智慧校园顶层设计,融合师生普遍需求,不断创新应用构建一个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的高校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智慧教育,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决策,是当前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由于当前高校组织架构和各部门技术力量不均的制约,在设计实施上必然会面临各种困难挑战。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实施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或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这也是后续高校信息化领导者和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校园智慧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