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积淀到发展: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与创新

2021-04-18岳威

文教资料 2021年1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中国道路传承

岳威

摘   要: 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积淀,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不断丰富内涵。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不断弘扬文化自信、增强传统文化软实力,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从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出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着眼点,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中国道路   传统文化   历史渊源   传承

中国道路全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70多年的不懈探索,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逐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即中国道路。这一实践过程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是保障人民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内涵。在建设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只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才能不断丰富中国道路内涵,全面提高话语权和文化自信,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为新时期全面建设中国道路提供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持。

一、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阐释

(一)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道路是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实現中国梦的决心[1](1-7)。因此,中国道路是中国建设的道路,是中国改革的道路,同时是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道路具有时代意义和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集中体现。自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宰割,发展迟缓、民不聊生,国内各项事业受严重摧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难之际,为挽救民族,中华民族自上而下掀起了救国救亡的高潮。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意识。至此,中国精神崭露头角。

十月革命的炮响,惊动了沉睡中的中国,也为中华民族送来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会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头脑,用革命的力量改变现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开始有了明确方向,确定只有武装斗争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国家逐渐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决定走改革开放之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道路发展的历史根源[2]。

(二)中国道路的文化基点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作为基础,文化底蕴深厚。中国道路不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煦之道,而且包含了慎思明辨、除旧创新的开拓精神[3]。中国道路的最大特点是求实创新。一方面,中国道路尊重规律,实事求是。中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最早的中华文化就是从农业生产实践中受到启示,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春种夏播秋收冬藏,都是自然赋予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朴实无华、尊重自然和遵循规律的人格特征。小到个人明辨修身,大到治理国家,都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规律特征,时刻以报效国家为己任,以帮助他人为光荣,把自我利益实现和满足放在最后,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赋予人民的朴实思想和性格。

另一方面,中国道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有创新性。中华民族在多年斗争求索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根据自身特点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斗争、改革和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不断发展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道路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前进。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既尊重事实,又善于把握国情、分析形势,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特色路线。求实和创新,成为支撑中国道路发展的文化基点。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传统文化与中国性格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累,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物的智慧和力量。在过去,这些经验和文化曾经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生产农业、建设家园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今天,传统文化依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传统文化是富饶的土壤,滋养着中国民族,塑造着中国形象。传统文化像血脉一样,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和人民的骨血中,它以独特的文化特性将血液输送到中华民族行为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提供不竭动力,构建出无以模仿的中国性格。

(二)传统文化与中国方向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道路选择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全局的重要问题,如何选择道路将直接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国来说,有强大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有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提供力量,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要求我们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这就是中国道路。传统文化作为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民贵君轻”“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教育人们以人民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先顾大家再守好小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引导人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在布满荆棘的改革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仁爱、道法自然思想告诉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不破坏自然,遵纪守法,对待他人和善友爱、不骄纵、不蛮横、谦虚谨慎,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启示人们要做胸怀大志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与自然、事物和人和谐相处,又要具有创新开拓精神,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深刻影响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

(三)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

传统文化为中国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推动着中国道路的构建。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国道路为现实的载体,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正是这样的背景孕育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根源在于它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作为支撑,有着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作为着眼点,有着全面实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目标,造就了不同于任何国家的中国特色道路[5](3-18)。目前,中国道路已经开启了新篇章,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时期,依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培育,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财富,而且是时代的智慧,历久不变,常用常新。在中国道路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将继续有益于开拓中国道路,夯实理论基础,将智慧和知识转化为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力量。这个转化的过程是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中国道路不断超越和拓展的过程。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国道路的发展与创新途径

(一)坚定道路自信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来看,中国道路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道路自信。一方面,中国道路以传统文化为基因,承载了几千年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坚持道路自信,要探求历史文化的基因,了解深厚的文化渊源,更好地确认新时期文化导向,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只有牢记历史才能放眼未来,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解读“是谁”“到哪里”“为谁”而开始,深入解读文化,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到中国道路的改革实践中,更好地指导中国道路,坚定道路自信。要在实践中自觉遵守国家文明,肯定文明规定,以传统文化作为文明理念的指导思想,在把握文化脉络的同时争取中国话语权,挖掘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发挥传统文化的时代创造力,充分认识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坚定道路自信[6](75-79)。

(二)增强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每个国家和民族因文化差异而各有特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改革和发展走的是中国特色道路。中国道路以传统文化为文化基因,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传统文化的深厚思想和底蕴,用于自身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变革富于传统文化现实意义[7](170-176)。传统文化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更替退出历史舞台,而是更加闪耀智慧的光芒。在探索中國道路的过程中,要充分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决维护传统文化指导中国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文化自信,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信心,对中国道路充满信心。同时,在吸收和借鉴的同时,要摆正态度,辩证地继承和发展、吸收和扬弃,在多元文化世界交流中找准自身的位置。中华传统文化是经得住历史和现实的考验的,新时代要相信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创新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为发展中国道路服务。

(三)塑造中国形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不断提高,话语权日益加大。中国的国情决定国家的发展需要走中国道路,在传统文化指引下的中国道路是科学的、正确的,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中国需要向世界宣传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树立中国良好形象。要做好中国形象的宣传使者,了解传统文化血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文明、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8](77-78)。对于外界的诋毁和质疑,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世界的和平需要共同维护,中国的形象也需要人民共同塑造,在传统文化的思想中,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温文尔雅、谦虚友善、和谐共存的性格,能够带给他人快乐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四)贡献中国力量

随着国际联系的便捷,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整个世界成为利益共同体,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要树立大国形象,为国际各国做出表率,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方面,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国有绝对的话语权,对于治理国家,可以为他国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化的问题,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中国不能独善其身,要将自己发展的经验提供给需要帮助的国家,建立和平友好、和谐发展的世界大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全面塑造中国的良好形象。中国道路从历史走来,是中华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进步;中国道路将继续走向未来,置身于不断发展的新环境中,中国道路依然彰显自信,凝聚力量,铸造辉煌。

参考文献:

[1]赵英红.马克思世界历史视阈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J].理论建设,2020(4).

[2]张志丹.引领中国道路发展的思想指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11(8).

[3]陈晋.中国道路上的精神谱系[N].天津日报,2020-08-10(10).

[4]荣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渊源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5]周建波,陈皓,于水婧.“奋进的70年——中国道路及其历史渊源”论坛论点摘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5).

[6]刘婷.传统文化视角下中国道路的文明意蕴[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3).

[7]韩庆祥.“意识形态建设内功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1).

[8]金崇碧.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J].文教资料,2018(25).

基金项目:2019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关系研究”系列成果之一(2019wt15)。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中国道路传承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