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中的“隐喻”研究

2021-04-18木子易李栋宁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迈克尔隐喻

木子易 李栋宁

摘要:艺术是一种隐喻,艺术作品以隐喻的形式现物外之景、述言外之情。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隐喻符号、隐喻叙事结构、隐喻语境等层面使不同认知域的事物实现意义间的滑行,这种意义间的置换赋予了动画以诗意、浪漫、启发人心的美学特性。在迈克尔·度德威特的动画作品中,隐喻的使用使动画文本具备了更深刻的情感与意义。本文以迈克尔·度德威特动画作品为例,从隐喻符号、隐喻叙事结构、隐喻语境这三个层面来探讨动画中隐喻构建的原理与意义。

关键词:动画隐喻;隐喻结构;迈克尔·度德维特;《父与女》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02

动画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Micha?l Dudok de Wit)1953年出生于荷兰阿布考德。他的动画作品以风格简洁、寓意深刻著称,作品有获得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的《和尚与飞鱼》、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项的《父与女》,以及法日联合制作的动画长片电影《红海龟》等。他的动画作品通常无对白,大多以单色水墨构成画面,简洁的点、线、面不断交织变化赋予动画作品生动的情绪与意义。这种简练如“诗”般的动画风格,秉承“少即是多”的艺术理念,用精简的动画语言将故事中深刻的隐喻意义构建出来。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意义间的相似性对不同域的事物进行置换,以此构建同等语境,使意义的传达更为确切。在语言学研究中,雅各布森将隐喻与事物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构建了转喻与隐喻的两极图示。基于此,拉康进一步阐释了能指链的运作方式,即在能指链的运作中,转喻是对事物的联结,隐喻是对事物的替代[1]。隐喻就在一个事物被另一个相似事物替代的过程中被构建。实际上,隐喻不只在语言学领域内发生,它发生在诸多领域,凭借相似性使不同域的事物从表面脱离出来,并赋予事物新的意义。

诗擅用隐喻,动画与诗这一文学形式相似。诗之所以能被看作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典范,正是由于文字的隐喻性赋予抽象符号以意义,使之能够传达意象呈现幻觉,引人共情。诗的语言是文字,动画的语言是影像与声音。动画的语言虽然在形式上比起诗的语言稍显复杂,但它们的语言都具有共性,即语言所构建的隐喻性。这种隐喻性在意象替代、置换的过程中被构建,并衍生出新的观感——一种更为直观的感觉和情绪。在对动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中,动画隐喻语言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动画中的隐喻如何被呈现?这些隐喻又是如何被构建的?本文以迈克尔·度德威特的作品为例,从多个层面探寻动画隐喻的建构原理与意义。

1 生活化的动画隐喻符号:日常生活的衍生

艺术是日常生活的再现。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常常会忽视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因为日常生活平常又琐碎,并以偶然性、随机性、无逻辑的形式发生在我们身边。但结构主义学家们却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认为日常生活的重复性、节奏性、反思性和自然性赋予了日常生活以共时性结构[2]。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现象凝结成了我们生活的本质——全社会在漫长岁月中所形成的最基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的共时性结构下所衍生的习惯、本能和共性让艺术创造、艺术感知成为可能。这些映射在艺术作品中的日常生活,被一点一滴地凝聚在艺术创造中,赋予艺术以力量,使人看到生活另一面的真实。

迈克尔·度德威特的动画作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所提取的隐喻符号,是其打动人心的关键。他的代表動画作品《父与女》讲述了一个爱与死亡的故事。小女孩的父亲在她年幼时乘坐小船离开(死亡),之后她思念着父亲度过了漫长的一生,等到年老之时,她在干涸的湖心找到父亲的小船,终于和父亲团聚。纵观全片,故事的主题是爱,贯穿整个故事的隐喻符号线索是“自行车”。自行车这一符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它背后隐藏的意义。在该片中,它隐喻着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状态,即时间。人物的年岁不同,自行车的大小和骑自行车的状态也各不相同,小孩骑小车,大人骑大车,青春时自行车成群结伴,恋爱时与爱人共乘一车,婚育后载着孩子颠簸前行,到了生命的尽头,自行车也如人一般形单影只颤巍巍地站立不住。骑着自行车所遇到的上坡和下坡、逆风和顺风,则隐喻着人生的不同境遇。随着车轮的不停转动,时间的轮盘也不停转动,不论何种境遇,人生都必须不断向前。

在短片中,湖和小船这一隐喻符号则隐喻着死亡和别离。在湖边的徘徊与凝望也隐喻着人物内心的诸多情绪。父亲离开后,女儿曾五次来到湖边:幼时独自逆风前行,青春时落单驻足,新婚时深夜秘访,中年时携亲相伴,老年时孤身眺望,直至最后湖水枯竭,她也迎来生命的另一段旅程。人物各次前往湖边的不同动机和动作设计,极高明地将思念和爱的情绪具像化成一段生动的故事,这是作者对日常生活深刻洞察后精准提炼出的产物。这种融入了日常生活细节的隐喻,自然、生动又触动人心。

2 音乐性的动画隐喻叙事结构:重复与变奏的迭进

迈克尔·度德威特的动画隐喻叙事结构具有一种音乐性的美感,在他的动画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独有的隐喻叙事结构美学。隐喻符号化作音符,隐喻叙事结构的旋律线化作乐谱,以复调的形式让隐喻符号不断重复、变奏来完成整个隐喻叙事结构的推进和故事情感的升华。

在迈克尔·度德威特的动画作品中,音乐性隐喻叙事结构的构建遵循着两种节奏,即重复与变奏。这种叙事的“重复”与“变奏”表现为简单符号的重复出现,以及在变化出现后,以一种新的形式重复出现。这种重复与变奏的音乐叙事能给观众带来强烈印象和视觉引导。在长篇动画《红海龟》中,音乐性隐喻叙事结构以“1-2-3-2-1”的节奏呈现。故事建构的开始,主人公孤身一人流落在孤岛,遇到红海龟化作的女子,两人一起生活,共同生育了一个孩子,三人一同在孤岛上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海龟相继离开孤岛,他沉沉睡去又再次孑然一身。在作品《父与女》中,隐喻着时间和生命状态的自行车这一符号也遵循着这种节奏,骑自行车的人经历着一段人生循环往复的状态。在这种节奏性的隐喻叙事过后,隐藏的主题被揭露出来。在《红海龟》中,不断重复变奏之后留下的是面对自然,人的本质是一座孤岛的理念;在《父与女》中,叙事之后是女儿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和爱。

这种在形式上富有音乐节奏性、在精神上富有余味的隐喻叙事结构,是对音乐的借鉴和描摹。苏珊·朗格认为,音乐性的构建是由内在的听和实际的听相结合的[3]。对于动画作品隐喻叙事结构的音乐性理解也可分为“感官上的听”和“精神上的听”。“感官上的听”是伴随着叙事节奏的增益或递减,是对观众情绪的引导;而“精神上的听”则是音乐性隐喻叙事形式背后所留下的精神价值,这是动画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之处。迈克尔·度特维特擅长用隐喻符号来讲述人生的故事,在音乐性隐喻叙事结构中,元素的不断重复隐喻着日常生活的单调和重复,而元素的变奏则隐喻着生活中一些新的变化或冲突,重复和变奏的音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音乐性的隐喻叙事结构,使得故事推进、人生前行。

3 诗性的动画隐喻语境建构:少即是多

动画与诗都具有隐喻的功能,要研究动画隐喻,对动画隐喻语境的研究不可或缺。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道:“一个作品的各个因素都是有表现力的,所有的技巧都发生作用……重要的是为什么诗人在那个时代使用这个词?”[3]这是她关于诗句的讨论,使一个作品具有表现力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诗人使用词语的语境。语境影响着意义的傳达,词语的语境营造出词语传达的意义,动画的语境渲染出动画叙事的氛围。在动画作品中,迈克尔·度德威特通常将隐喻放置在一种诗性的语境中,即用极简的形式来传达更为深远的内容和意义。这种诗性的动画隐喻语境在一定程度上能放大、延伸观众对物体的想象,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更为诗意、浪漫的观感。这种有意为之的“极简”不能用“简单”的思维来理解,对这种极简的诗性隐喻语境的营造,迈克尔实际上运用了大量巧思。

极简的诗性隐喻语境是对视觉的引导。短片主要由线条构成画面结构,辅之以淡墨渲染阴影。在短片开头,作者仅用五条线来构成背景,四条线汇成的小路纵深之处指向画面的视觉中心——父女二人骑车缓慢前行。这里的五条线实际上起着引导视觉的功能,一条线划分平面和立面,一条线划分湖泊与土地,一条线引导着观众视觉的方向。极简的线所构成的画面,在引导视觉的同时,本身就具备了象征的功能和隐喻的意义。

极简的诗性隐喻语境是对日常生活的描摹。首先,影像的诗性体现在画面的虚实营造之间。在短片中,他采用大逆光来描绘人物和物体,呈现的剪影使短片展现出极简的画面,逆光之下光影婆娑。关于影子这一概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描述过,洞穴中的人通过影子来观察认识所处的世界[4]。动画中的影子则能营造出一种“另世感”,即让人联想到虚象中存在的与故事中相同的另一个世界。在这种想象中,伴随着光影下物体的正负形态交错,黑白之间,白鸟飞过暗丛,明月映嵌黑夜,营造出了动画隐喻语境的诗性之美。

其次,影像中的诗性也体现在声音设计中,他的作品通常无言,只用简单的音乐和声效来讲述故事。这种削减和省略所营造的诗性语境实际上是对于日常生活的隐喻,在我们漫长的现实生活中,情感的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依赖语言实现的。因此,在他的动画作品中,我们能看到画面用线条、光影、虚实来传达信息,用简单的自然音效传达情绪,但很少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

4 动画隐喻构建的意义

动画隐喻引导意义的延伸。人类区别于动物,正是因为人有“逻各斯”的语言。所以,要探索动画这一人类所创造的艺术形式,要探究动画隐喻,我们有必要关注动画隐喻语言——动画在隐喻符号、隐喻叙事结构、隐喻语境这三个层面的构成。当我们用动画叙事时,我们不会把这个故事按照发展的顺序一字不落地描绘出来,我们会使用技巧来放大我们要讲述的重要情节,以此吸引观众的注意,或运用隐喻符号来传达潜在意象,用一个简洁的隐喻叙事结构来引发更深刻的意象。当我们将这些隐喻的意象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与我们的真实人生经历和切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时,隐喻的目的就达到了,它打通了人们心灵的窗户。

动画隐喻延伸想象的空间。在动画影像中,可以说在所有的艺术表达中,我们都追求着一种至高至善的境界,一种言此及彼的效果——用简单的艺术形式现物外之景、述言外之情。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当我们的艺术家想要表达一种情感,通常不会直言,会倾向于用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般含蓄,但却能获得更强烈效果的表达方式。如同齐白石画鱼,只用寥寥两笔画其脊背,鱼儿便活灵活现,可见有时寥寥几笔后的“留白”比仔细描摹后的“写实”更为逼真。在动画作品中也是如此,用隐喻的手法,用极简甚至有些“显拙”的水墨风格来塑造人物和背景,用微微变形失真的线条配合大面积的留白来描绘画面,却能营造出空灵单纯的氛围,给故事留下想象的余地,达到传情的效果。

5 结语

在迈克尔·度德威特的动画作品中,生活化的隐喻符号、音乐性的隐喻叙事结构、诗性的隐喻语境构建了他的动画作品所独有的隐喻之美,使他的动画作品富有哲思、耐人寻味。由此可见,动画隐喻语言所构建的隐喻之美对我们的动画创作与实践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在动画创作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能使动画展现出更为诗意的意象和浪漫的气质,使动画在情感的传达之中更为细腻深刻;在动画批评中,对动画隐喻语言的研究为观赏者提供了一种观赏与理解动画艺术的新视角,即观看动画文本不应局限于表象,而应关注展现在所见之物外的无限想象。

参考文献:

[1] 杜超,屠友祥.转喻与隐喻:拉康的能指链的运作方式[J].东岳论丛,2018(04):134-141.

[2] 高宣扬.重评结构主义的思想基础及其理论意义[J].学海,2018(01):147-153.

[3]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55-325.

[4] 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272-277.

作者简介:木子易(1996—),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与动画。

李栋宁(1971—),男,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数字影像理论与艺术史论、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迈克尔隐喻
教育学人风采——迈克尔·阿普尔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蝴蝶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