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动弦意振曲声

2021-04-18蒋卯卯张博佀童强

曲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首演曲艺天津

蒋卯卯 张博 佀童强

张剑平先生生于1920年12月27日(庚申年十一月十八),殁于1993年6月18日,2020年正是他的百年诞辰。

张先生原名张哲光,天津人。出身于店员家庭,早年曾读私塾,在报馆排过字,在布铺当过学徒,还在南市五金工厂做过车工。因酷爱单弦艺术,在南大道“醒世同乐”票房结识了津门名宿屈振庭先生,执弟子礼。在志诚信茶楼初演后,经常走票演唱。屈先生和常澍田先生交好,20世纪40年代初,推荐张先生拜在常澍田先生门下。京剧名票、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英斌先生记得,当年在劝业场屋顶花园见常先生教授学生岔曲,彼时常先生抱病休养,张先生即在侧侍奉,甚为殷勤。

单弦发源于北京,发祥在天津。清末许多前辈如德寿山、桂兰友、曾永元、曾振庭等,都曾在天津演出并受到观众的欢迎。而天津本地的单弦演员、特别是男演员并不多。以年代为序,首推弦师卢宝元之父卢湘卿先生,其次为司马静敏之师刘君衡先生,第三位是王剑云先生,再后即张先生。张先生作为常派单弦的重要继承人,常演出于天津大观园、小梨园、玉壶春等处,并在电台播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先生参加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曲艺团,从事演出和创作,是《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北京卷》特约编委,中国北方曲校曲艺文学班特约讲师。行内多以“张大爷”称之,晚辈则尊称“剑老”。

一、终成大器的有心者

单弦艺人必须有一定的曲目积累,而昔时艺人自珍所藏,曲目难以流传。常澍田先生继承了德寿山独创的大量曲目,自己也有《黛玉葬花》《诵赋激瑜》《看财奴》等独有曲目,王剑云先生也创作了大量的独有曲目。当年常澍田、常连安两位义结金兰,张先生也与常宝霆先生换帖。常家保存的常澍田、王剑云师徒大量的作品,为张先生搜求、汇集常澍田一脉经典曲本提供了可能。

在精研常派单弦的同时,张先生博采众长。向荣剑尘、谢芮芝、曾振庭等单弦前辈虚心求教,对他们的艺术风格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据李鹏先生回忆:

1948年初夏,先师荣剑尘先生在天津泰康商场内小梨园演出,日夜两场攒底,并应华声广播电台邀请,每日十一点至十一点半在电台直播演唱。当时剑平师兄也在小梨园演唱单弦,由祁凤鸣先生伴奏,他每当演出后,总是专候荣师演出,认认真真聆听和观摩,常见他在边幕旁偷偷地用一个小本子抄抄写写。日夜两场观摩从无间断,晚场散后,夜间十一点多,亲送荣师回交通旅馆,上下电梯仔细搀扶,每每待荣师用过夜宵之后,才向荣师求教。由于荣师与常澍田先生(剑平兄之师)是一师之徒,念及师弟的情谊,故对剑平兄在艺业上的成长非常关怀,发音、吐字、行腔、收韵、面目(部)表情、形体动作方面,荣师对其都一一指点。记得剑平兄与我一同学唱岔曲《鸡唱霜天晓》时,荣师不厌其烦地一字一字地给他说唱腔。还有一次程树棠先生散场后应荣师之约到交通旅馆小酌,程先生還为我俩操弦伴奏。剑平兄每次学唱都走得很晚(夜里两点多),第二天十一点前还要赶到寿德大楼内华声电台代荣师报商家广告,聆听荣师演唱。荣师每日三场演出,剑平兄从不放过学习观摩的机会。荣师在天津演出期满后返京,剑平兄亲送荣师回家,并住于西厢房,第二天他回津前还嘱咐我说,好好学能耐,别叫师娘着急。荣师常对我说,你要有张剑平学艺的劲头,不知道的就问,不会的就学,学东西别懒惰,得有一股横劲。20世纪50年代初,荣师在天津大观楼演出。剑平兄在交通旅馆西楼88号看望荣师,并拿出他写的一段单弦《九件衣》唱词,请荣师指正。荣师对他说,你应该学学写活,唱单弦的不会拿笔写活,等着人家唱完你再唱,那叫半拉唱单弦的,往后你要多读书、多写,不怕写不好,常写必有佳作。果然剑平兄在几十年后佳作颇丰。

程树棠先生对张先生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程先生居于天津紫竹林李子洲先生家中传艺期间,张先生经常去向程先生请教,后来演唱程先生创作的《祥林嫂》《霸王别姬》《渡乌江》《巾帼英雄王桂香》等作品,1951年由音乐学院记谱整理刊行。

在单弦艺术家之外,张先生还积极向评书大家陈士和先生请教,1953年又与曲剧演员佟大方、“泥人张”传人张锐一起拜张寿臣先生为师,获赐谱名张存汉,其后据《聊斋志异·佟客》改编了同名评书。

勤奋的学习带来丰硕的成果,张先生进入华声等电台,用“张剑萍”艺名演唱的《沉香床》等众多传统曲目,备受好评。时有评论认为,“在电台播音最久,光复前即不时代其师常澍田播唱,纯为票友性,迨常澍田逝世后,各园及电台合同未能约觞,故由伊登台代演,是为下海之前先声,论其技艺,虽师常澍田而艺实宗荣(剑尘),与故王剑云之作风相似,嗓音似荣剑尘,而欠亮,初期时颇为人所赞许,后在各台播演,编撰成曲,美妙动听,希多播大段岔曲,若拷红、清明赋、风弄芭蕉舞、以及红楼各曲,以饱听户之耳福……”(幻原,1948年9月10日《中南报》)。

在当时的电台播音,一档节目时长约为40分钟(带播广告),张先生成名后,有时要赶3家电台——华声、中行、文化——的节目档期。仅以1948年为例,他便播演过岔曲《清明赋》《秋声赋》《紫绶金章》《羽扇纶巾》《疾风骤至》《风雨归舟》《赞剑》《赞菊》《赞月》《晚霞》《百戏名》《游春》《换解罗裙带》《游学》《潇湘馆》《探晴雯》《太虚幻境》《风花雪月》《梅兰竹菊》《渔樵耕读》《怕到黄昏儿》《春景》《冬景》《大春景》《渔家乐》《风弄芭蕉舞》《安逸图》《富贵图》《新生活》等,单弦牌子曲《别姬》、《斩经堂》、《珍珠衫》、《画皮》(2本)、《朱买臣》(2本)、《煤山恨》(2本)、《翠屏山》(4本)、《杜十娘》(4本)、《卓二娘》(4本)、《钱秀才》(4本)、《细侯》(4本)、《风波亭》(10本)等。

二、助力曲艺事业发展的奉献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先生紧跟时代,着力发挥曲艺的“轻骑兵”优势,竭力以才华奉献人民。他先在南京演出9个月,1951年又随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到晋冀鲁豫老区慰问演出,1952年9月随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那里演唱《四支枪》《潘天炎》等新曲目,并创作了大量“现岔”。

翻身得解放的曲艺人演出热情日益高涨,但创作适应新时代、反映新生活的作品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单弦而言,当时虽有白云鹏先生的《花木兰》,荣剑尘先生的《新风波亭》,林红玉的《三勇士推破船》,骆玉笙先生的《打渔杀家》等新作品出现,但绝对数量仍然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部分“急就章”也存在认识不准确或词不达意等情况。1953年,张先生参与组建成员有李世瑜、姜旭、刘嘉昌、朱学颖、樊弢夫、杜放、陈笑暇、王允平等的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业余曲艺创作组”,并介绍著名弦师祁凤鸣、王海门等加入新组建的天津广播曲艺团,还培养了陈鹤鸣等弦师。这些从艺者都是或者成长为了津门曲坛的主要力量。张先生由此开始了演作并重,整旧创新,在电台、文化馆等单位开班授艺的充实生活。

三、妙笔生花的词作者

唱单弦的自己必须得能拿笔,就如同穿衣服一樣,得根据自己的身量裁剪,唱着才舒服,才能使节目适合自己的风格,张先生做到了这一点。比如荣派代表曲目《细侯》,张先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在继承荣派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而在20世纪40年代,张先生就编演了《岳十回》《总理轶事》等20余段曲目。

1956年12月15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并入天津广播曲艺团,后者更名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曲艺团。张先生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创作,与陈寿荪、王家齐、姚惜云、王允平、朱学颖、夏之冰并称为天津曲艺团创作组的“三老四少”,为津门乃至中国曲艺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年至1981年间,他创作、改编、整理的作品有:

1949年据同名戏剧改编单弦《九件衣》;

1951年创作单弦《老区访问》,岔曲《老区新貌》;

1952年创演联珠快书《钢铁战士张渭良》;

1953年整理、演唱单弦《无畏战士蔡金同》(樊弢夫原创,司马静敏演唱),整理、演出《伟大战士邱少云》(朱学颖原创,石慧儒亦演);

1954年创演单弦《飞车罗》(阚泽良亦演)、《嘴把式》(与朱学颖合作),整理演出《办喜事》(宋文贵原创)、《三户贫农》《白费心血》(朱学颖、张章原创),改编《会亲家》(霜梅原创),整理《勇敢的海鹰》(海军某部原创)、《最后一次会》(王金铭原创);

1955年创作单弦《算细账》;

1956年创作单弦《过春节》,整理《风雨之夜》(赵桂珠首演)和《江边游》;

1957年创作单弦《风波亭》(曹宝禄首演,司马静敏、阚泽良亦演);

1958年创作单弦《八比》《老干劲》《百折不回》,岔曲《庆丰收》《回老家》《乱撞头》《说唱英雄》《选谁》《总路线》《挨个儿》《常见的标题》,京韵大鼓《老红军》,山东琴书《坐电车》,鼓词《歌唱天津大跃进》,小演唱《鼓风机说话》;

1959年创作单弦《修英轮》(张剑平首演,石慧儒、张伯扬后亦演出)、《单枪赴会》(赵玉明首演,司马静敏亦演)、《一面红旗》、《先进煤矿》、《辩论会》、《英雄国家英雄多》,牌子曲联唱《胜利的一年》,快板书《更大跃进在今天》,联唱《火烧营口丸》;

1960年创作单弦《地下苍松》(1963年于天津市曲艺团“红岩专场”中由石慧儒首演)、《堵火眼》(司马静敏演唱),京韵大鼓《满江红》(小岚云首演),联珠快书《狼牙山五壮士》(司马静敏首演)、《向秀丽》,单弦《里巷新春》,岔曲《现原形》;

1963年创作群曲《抗洪凯歌曲》,快板书《父子会》;

1964年创作单弦《师徒会》(张伯扬首演)、《黑虎桥》,京韵大鼓《杨靖宇》(骆玉笙演唱);

1965年创作京韵大鼓《仇恨的火焰》(小岚云、小映霞双唱),单弦《千里取经》(张伯扬首演),快板《补袜子》,天津快板《虎穴歼敌》;

1971年创作单弦《红花碗》,岔曲《旱天夺粮》;

1972年创作快板《风雪夜送麦种》(刘俊杰演唱);

1973年创作京韵大鼓《逼上梁山》(小岚云首演);

1974年与毛家华合作创作京韵大鼓《碧海雄鹰》(张秋萍演唱);

1976年与陈树宽合作创作单弦《大寨红花开满园》;

1979年创作单弦《碧血之花》、《考女婿》(陈叶、夏莹首演);

1980年创作单弦《周恩来智斗杨以德》《抄捡大观园》(张帼英演唱),京韵大鼓《吉鸿昌》(张秋萍演唱);

1981年创作乐亭大鼓《春节佳话》,西河大鼓《检查前后》(杨雅琴演唱);

1982年创作单弦《一“拧”到底》《碧血千秋》(刘秀梅演唱),乐亭大鼓《梦中烟》《姐妹悲欢》(两作品分别由刘秀梅、姚雪芬在第二届“津门曲荟”演出),西河大鼓《应该不应该》(由杨雅琴演出,在于1986年文化部、中国曲协主办的全国新曲<书>目大赛中获作品二等奖)、《五女拜寿》、《喜寿盈门》、《解疙瘩》、《小霸王摆宴》、《跨海征东》、《大梨赚财迷》、《一百零仨点儿》、《1234567》、《毛大福》;

1983年创作京韵大鼓《完璧归赵》(小映霞演唱);

1984年创作京韵大鼓《鉴湖女侠》(赵学义演唱),单弦《快刀子厂长》、《义马忠魂》(2本)、《添砖加瓦修长城》(均由张帼英首演);

1985年创作单弦《细柳》(2本,刘秀梅首演),西河大鼓《喜寿盈门》(杨雅琴演唱)、《八十八块八》;

1986年改编评书《聊斋志异·佟客》(发表于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评书聊斋志异》第五集);

1988年创作系列京韵大鼓《金陵十二钗》中的《熙凤设谋》(张秋萍首演);

1989年创作天津快板《合家欢乐》(俞家铨演唱);

1991年创作京韵大鼓《英烈颂》(张秋萍演唱);

不能确定创作年份的还有单弦《大闹丽春院》(张帼英首演)、《雷鸣电闪》、《修车轴》、《巧干》、《退赃》(与樊弢夫合作)、《满堂红》、《好教员》、《大闹公安局》、《志在山河》、《肯尼迪心里好像蝎子蜇》,岔曲《标语》《在增产节约红旗竞赛运动中》,快板《血的友谊》,河南坠子《猪八戒拱地》(郭文秋演唱)、《夫妻挑战》《革新闯将》(与夏之冰、王焚合作)、《换钥匙》(王素娟演唱),梅花大鼓《三月三》(安颖演出),乐亭大鼓《高空英雄》,鼓词《巧织女》等。

而怹一些代表作,如《鞭打芦花》、《孔雀东南飞》(中东辙)、《霸王别姬》(一七辙)、《地下苍松》等,都已成为单弦的经典曲目,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简单梳理可知,张先生的创作,具有紧跟时代、曲种多样、质量较高等特点,而怹的“现岔”更堪称一绝,我们简单整理了张先生的手稿,在1940年至1990年间就发现了几百个“现岔”曲本,是研究天津曲艺史非常珍贵的史料,惜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出。

四、曲艺苗圃的育花人

早在20世纪50年代,张先生就着手编写单弦教材,并在电台开设讲座。从1983年起,怹又应邀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单弦曲牌知识讲座》和《岔曲漫谈》两个系列节目,分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精华,为单弦艺术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

1986年,张先生开始教授中国北方曲校文学专业的创作专业课程,培养的袁冀民、贾志刚、李广宇、张旭波、杨妤婕、刘金泉、王茵等优秀学员,都已经成为曲艺创作和研究的中坚力量。

历史是对过往事物最有教养的记忆。在着力培养曲艺界新生力量的同时,张先生还用心蒐集了照片、唱片、录音、唱词等大量的曲艺资料,怹家立柜中满满的录音带,是为后人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艺术财富。我们谨借怹女儿张帼英女士的两首诗作,表达对老先生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曲坛耕耘数十年,

扬鞭奋蹄不停闲。

名利金钱皆看淡,

潜心苦钻创佳篇。

历经坎坷多磨难,

爱曲之心终未变。

龙马精神伴一生,

经典之作永流传。

猜你喜欢

首演曲艺天津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曲艺泉城》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天津之眼》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在艾奥瓦看美国大选“首演”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天津宝成博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