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底一万米我们为何要研究深海

2021-04-18

科学大观园 2021年7期
关键词:马里亚纳海沟深海

2020年11月10日,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为什么这些年我国不断研发深海深潜器呢?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这样回答:“因为深海是人类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区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

为什么要研究深海

海面3000米之下暗流涌动,海底居然是漏的,有些生物是可以不需要依靠太阳生存的,大洋之下的岩石是会移动的,海底深处隐藏着可能会影响人类未来的神秘宝藏……这些你会好奇吗?

深海底下两亿年的沉积层,记录了地球历史上无数精彩的故事。从深海提取“档案”,追溯大洋水圈和岩石圈的变化历史。这种历史记录只有深海海底才能保存,经过分析解读,犹如是找到了地球的《资治通鉴》。深海还隐藏着更多的人类发展宝藏,由内而外影响着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

还有惹人注目的深海生命,世界大洋估计22万种动物,有10亿个类型的微生物,尤其是深海的生物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有的能适应高温高压,有的能在还原缺氧环境下繁盛,更有的有着非人类尺度的长寿能力,而提供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就是无价之宝,有着给人类带来特种福利的潜力。

总之,深海,是新世纪必须要谈论的新题目。深海是地球系统中关键而又缺乏了解的部分。深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圈资源。从20世纪晚期起,人类开始进入海洋内部,对于深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认识,这些认识正在成为科技发展和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深海亦是科普的绝佳材料。不但地球上最大的山脉、最深的沟谷都在深海,连最大的滑坡、最强的火山爆发,也都发生在海底。

海沟是怎样形成的

马里亚纳海沟号称是最接近地心的地方,深度达11千米,把喜马拉雅山扔进去都无法填平。

全球范围内的海沟绵延累计近6万公里,但要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沟,当数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它在6000万年前形成。

我们知道,地球的内核温度达到5000℃,地幔层呈现出类似火山刚喷发时的熔融状态。巨大的热量带动地幔的物质上升到位于地壳位置的岩石层,而岩石层的温度较低,冷却后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又会重新向地幔层下降,从而形成热对流,为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提供动力。

当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后,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就会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熔化而消失。在发生碰撞的地方就会形成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就是板块运动时碰撞形成的。太平洋板块撞上并沉到相对较轻的菲律宾板块之下,碰撞处衍生出了包括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岛弧、马里亚纳海槽和西马里亚纳海岭等在内的一系列深海沟壑。

马里亚纳海沟呈南北走向的弧状,像一把大汤匙,类似海底表面狭窄的折痕或沟槽,嵌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床中。它全长约2500公里,宽度几十公里,深度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马里亚纳海沟里并非处处是“深坑”,在底部行走还可能会遇到高度难测的海山,其余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其中马里亚纳海沟南部区域水深超过10900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点被称为“挑战者深渊”,也被认为是“地球第四极”。

海沟里有生物吗

以前人们认为,由于超高的静水压力、缺乏阳光和食物供给特殊的海底地形、剧烈的构造活动等多种极端环境因素,海面6000米以下的地方是一片死气沉沉、与世隔绝的世界。

然而,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和丹麦的科考调查船就曾经对全球13条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科学家在其中8条海沟发现了300多个新物种,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新物种只存在于深渊环境。这些发现使科学家认识到,黑暗的深渊世界生活着极其独特的“深渊生物群落”。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发现的生活在最深海底环境的鱼类——狮子鱼生长在马里亚纳海沟8145米深处。我国的科考团队也曾在马里亚纳海沟约7400米处诱捕到若干尾深海狮子鱼。此外,在马里亚纳海沟深约10897米处,科学家们还采集到一种叫作短脚双眼钩虾的生物,这些小虾从头到尾只有几厘米。

从科学家以往的探测活动中我们可以得知,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沉积物构成与其他海底相差无几,都是生物残骸的分解物、尘埃、火山灰等混合而成。特殊之处在于,马里亚纳海沟沉积物的矿物粒子直径非常小,含水量也非常高。

我们都知道,越到海洋深处环境压力就会越大。据科学家估测,马里亚纳海沟约1万米深处的大气压,比标准大气压要大1000多倍,相当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积,要承受近1.1吨的重量,压力可想而知。然而,这里的沉积物并没有因此变得十分坚硬,甚至被称为“软泥巴”。

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沉积物依旧可以保持松软状态?科学家对此解释为,海底泥土所承受的压力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但内外两种压力平衡之后,再加上水压比物质的抗压程度低,那么该物质就会保持原来的形态。神秘的马里亚纳海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探险者,对其一探究竟。

人类潜入深海的历史

其实人类从古代就对深海一直很好奇,但是人类进入深海很難,不但有呼吸的问题,还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压力,每加深10米即增加一个大气压。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屏住一口气下潜,这种“没水采珠”的古法下海,明朝《天工开物》里就有记载。这种不靠任何设施的下潜,深度有限,能到30米深就很了不起,从生理学来说100米就是极限。如果想要进入深海,尤其是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考察,应当在某种容器里潜入海底。最先出现的这种容器,是17—18世纪发展的潜水装备——潜水钟。潜水钟的形状和材料可以不同,关键是钟的上部有空气,可以供潜水者在水下呼吸而不需要回到水面。

“奋斗者”号。图片|央视新闻客户端

真正建造科学探索的深潜装置,需要等到20世纪。先是用钢制的圆球“潜水球”。1930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毕比和工程师巴顿钻进潜水球,下到了百慕大海域的183米深;1934年,他们的潜水球又下到了923米的深水,并且在那里停留了3分钟,这是当时人类到达的最深处。他们的壮举轰动了全球。

1953年,奥古斯特提出把气球的原理移植到深潜技术上,在钢球之上另加一个装有汽油的浮体,不靠吊索而是靠浮力上下,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就是“迪里亚斯特”号深潜舟。1960年,奥古斯特·皮卡尔教授的儿子、工程师雅克·皮卡尔和美国海军军官沃尔什,乘坐“迪里亚斯特”号下潜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0916米的海底,这是人类第一次下潜到了地球表面的最深处。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潜水器卷起了海床上的大量泥沙,两人几乎什么都没看到,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更没有取到任何海底样品。人们只能凭借仪表的记录,承认他们曾经到达过这一深度。

据科学家估测,马里亚纳海沟约1万米深处的大气压,比标准大气压要大1000多倍,相当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积,要承受近1.1吨的重量,压力可想而知。

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深潜技术早已今非昔比,万米深潜已经不再那样艰难,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度也已经不再那样神秘。深潜技术已经成熟,以至于深潜器可以由单人驾驶,供业余探险使用。然而科学探索对深潜器的要求不同于探险,需要有高超的观测与采样能力。

2012年,知名導演卡梅隆独自一人乘坐“深海挑战者”号下潜到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水深为10908米,在海底进行了拍照和采样等活动,成为第三个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

“蛟龙”号深潜。图片|石狮日报

制造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最大难点是载人球舱的设计和加工制造。载人球舱直径越大,对材料的要求就越高,加工制造难度就越大。目前用于深海科学考察的几种型号载人潜水器的载人球舱直径都在2米左右,以保证除了搭载科学仪器之外,还能留出3个下潜人员的生存活动空间。

为了保证安全,在深潜活动中,下潜人员必须通过水下通信设备和定位系统与母船时刻保持联络。此外,因为下潜人员需要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中待数小时,所以,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我国深海科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2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至7062米,创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正式投入使用,国产自主率超过95%。此次“奋斗者”号坐底深度10909米,显然代表着我国正迈向国际深潜设施制造前列。

◎ 来源| 综合北京日报客户端、下一代英才杂志

猜你喜欢

马里亚纳海沟深海
莫克兰海沟现藻华现象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