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的文本与实践
——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之江论坛’”会议综述

2021-04-15张晓丽

浙江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党史共同体马克思

□张晓丽

5月21-23日,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协办的“新时代的文本与实践——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之江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来自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名硕博士研究生们参与了本次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建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等主题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

一、建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百年党史,常学常新。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与会同学以建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进行了讨论,展示了研读党史的不同视角。兰州大学田源梳理了百年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程,对党的百年政治纪律建设进行了经验总结和未来的研究展望。南京师范大学尤文梦以制度和生活两个关键词为抓手,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史为线索,探索了党的百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迁。这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宏观视角进行的分析,以微观视角进行党史研究则强调党史研究的聚焦性。清华大学熊成帅研究了1935年-1940年期间毛泽东的理论思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俞佳奇考证了“为人民谋幸福”概念,对比了孙中山的相关表述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为人民谋幸福”概念的差异,考证了二者之间的涵义链接。

党史研究的方法是评议中的热点话题。北京大学陈培永认为青年学者研究党史不能贪求宏大叙事,不能将党史研究做成历史事实的堆积,要找到党史研究的“小切口”,以小见大,聚焦小问题,进行学术性的思考。浙江大学包大为在评议中指出历史研究具有困难性,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当然可以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但历史研究更是抽象的,党史研究必须立足唯物史观,坚持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法。

二、新时代的实践问题研究

立足实践、聚焦问题。对新时代的实践和现实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与会同学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等主题展开讨论。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体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理论界的热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海稳和杨楷从价值纷争和文明冲突的研究为起点,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共同价值”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寻找解决价值纷争难题的可行道路。浙江大学杨晓彤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共性价值理念与实践指向》为题,论述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公共性价值理念的原因、制度优势、治理效能,指出要以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载体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刘喆立足唯物史观,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唯物史观意蕴。山东大学张金星以一个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人类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脉络,研究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论述,在反思中刻画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方位和理论方位。北京大学陈晓仪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在世界历史的“阶段性过程”中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与会同学研究“国家治理”的方法多元。同济大学程正蒿和复旦大学朱宝清同学都运用文献分析软件进行了文献分析和综述,并根据分析结果,探究各自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评议中,浙江大学成龙强调在借助技术进行文献研究的同时,更要借助大脑的思维能力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复旦大学骆良虎同学则以“领导小组”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导小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以小见大,以微观视角研究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方面,烟台大学范惠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薛永龙和汝倩倩则以更加具有思辨性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范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观的背景、内容和当代启示,范永龙和汝倩倩则论述了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话的辩证思维意蕴。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出口,理论只有说服人,才可以发挥其指导作用。浙江大学游志纯基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相关研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意蕴、特征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陈雨萌将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根本遵循、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河海大学陈念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为研究对象,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马克思主义知识社会理论、服务学习理论三重结构性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与会同学注重将“四史”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同济大学潘男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教育的百年历程和历史经验,西南交通大学熊智鹏基于《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解读,探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理路对“四史”教育的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见微知“著”,经典研读。与会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聚焦《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文本考察。华中师范大学白太辉精研《共产党宣言》中的空间理论,探讨了《共产党宣言》中空间理论的正义取向和当代启示。中国人民大学高清宇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解读,探讨马克思对“抽象”的批判及其科学抽象观的构建,探讨科学抽象和经验抽象的本质区别。复旦大学徐伟轩则以《资本论》为中心进行文本考察,指出马克思技术资本化批判具有社会历史批判、生产制度批判、劳动过程批判三种批判范式。兰州理工大学张亚婷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的语境的研究,探讨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对施蒂娜利己主义的批判和当代价值,对施蒂娜利己主义的阶级本质进行了廓清。广西大学张子扬基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文本考察,重新探讨了“信用”和“革命”的关系问题,指出《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的“信用”有国家信用、私人信用、商业信用的多元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用与革命关系的系普、内涵与启示。华东师范大学胡顺则基于多个文本的考察,认为应该超越“扬马抑黑”的解读倾向,重新思考黑格尔和马克思在贫困问题上的结构性理论差异,以贫困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到经济学——哲学语境中思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传承关系。

首届”之江论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们搭建了一个广泛交流的新平台,论坛内容丰富,讨论充分,取得了圆满成功。各位与会嘉宾和同学通过不同的视角、多元的研究方法,严谨的研究态度对“新时代的文本与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将对马克思主义硕博士的学术成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党史共同体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第一次学党史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