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2021-04-13封丰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高中

封丰

【摘要】高中时期是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汇总,也是提升自身能力较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较为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此必须要予以重视。本篇文章简要介绍了在高中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分析了高中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3-0081-02

我国的历史较为悠久,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较为丰富。高中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确保高中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提升语文素养。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较为成熟,对于外界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被传统文化所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从而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

(二)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我国历史文化较为悠久,将高中语文教学作为立足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能够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形成认识,并借助于不同类型、情感丰富、志向远大的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水平。

(三)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

一直以来,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是较为困难的,其很难理解文言文想要表達的含义,无法对于古今异义词等进行详细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存在着畏惧心理,较为被动,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进行文言文讲解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使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背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认识到文言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语文教学达成预期目标[2]。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在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时并不注重精神

高中语文教师在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渗透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精神和情感,这就导致传统文化渗透无法达成预期目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于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趣味性,主动地加入到学习之中,自觉地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以及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并将翻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却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感受、领悟其中的情感。如果高中语文教师坚持运用这一方式开展教学,会阻碍学生思想能力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将古诗文翻译和情感表达相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3]。

(二)在学习语文时学生过度重视辅助材料

从当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大部分高中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都将文言文和古诗词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高中生在对于这些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运用教辅资料来进行翻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没有自主地进行思考,无法分析文言文和古诗词更深层次的含义,不会被文言文以及古诗词所吸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高中生对于教辅材料的应用,很可能会形成依赖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惰性,不愿意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这并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如果不对于学生过度重视教辅材料,应用教辅进行古诗词、文言文学习这一行为予以制止,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认识,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并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应用教辅材料,这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可以对于内容进行拓展介绍背景

语文的人文属性比较强,在教材中有着较多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4]。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对于语文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述,借助于真实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产生热情,更加专注,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传统文化学习之中,加强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联系。

比如说,在对于《荆轲刺秦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于《战国策》进行教学,并分析当时的形势,使学生认识到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其为何无法获得成功等,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后续学习之中。

(二)深入分析教材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以及所运用的教材构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教学目标,开展教学,使学生对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加大力度对于教材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使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得到充分的展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比如说,在对于《纪念刘和珍君》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于鲁迅先生的看法,并对于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对于鲁迅先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于互联网、相关书籍等搜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视频资料等,这能够加深学生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印象,丰富学生的语文视野[5]。

(三)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堂是高中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较为关键的影响。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营造适宜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比如说,在对于《蜀道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展现出蜀山的陡峭,并利用微课来对于李白以及其写下《蜀道难》的时间进行简要介绍,在这一情况下,学生能够了解《蜀道难》中所包含的情感,并认识到古诗文的一些特征,这能够为学生今后自主鉴定古诗文形成良好的条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适宜的教学范围,使学生在了解更多语文知识的同时,开阔眼界,形成传统文化观念,提升自身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的能力,在今后更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之中。

(四)坚持以学生作为立足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高中语文教师在深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将学生作为立足点,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要,构建适宜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认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说,在对于《诗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史的宝贵资料。因此,教師在对于《氓》进行教学之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和《诗经》相关的材料,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传统文化变为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

(五)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学习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传统文化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师想要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并开展延伸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自觉地成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者[6]。

比如说,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教师可以在写作训练中融入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比如说,在放寒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春节、元宵节为题目,书写作文。有的学生介绍了春节和元宵节的来源,有的学生介绍了节日活动和不同地区的风俗等。并要求不同学生进行评价,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展示。这能够在营造一个适宜的教学氛围的同时,使学生对于传统节日形成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必须要和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相联系,使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得到提升。

四、总结

根据上文来进行分析,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调整原本的教学结构,使语文教学和传统教学关联更加紧密,提升学生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闫斌,闫海若.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渗透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

[2]李元香.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分析[J]. 科技风,2020(8)

[3]陈志琴.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及渗透[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2)

[4]杨向宁.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相关思考[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

[5]唐炳宏. 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 亚太教育,2016(6)

[6]王春梅.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J]. 中国新通信,2019,21(1)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高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