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ABC理论谈情绪控制

2021-04-12毛娅妮

新班主任 2021年3期
关键词:控制情绪小丁不合理

毛娅妮

ABC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因此,改變情绪困扰不应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要改变认知。

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天,5岁的女儿把杯子打碎了,我很生气。根据ABC理论,这个故事里的诱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是“女儿打碎杯子”,评价和看法B(belief)是“太顽皮”“不细心”,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C(consequence)是“我很生气”。ABC理论认为刺激事件A并不是导致行为结果C的直接原因,行为主体对刺激事件A的认知B才是导致其发动行为的直接原因。对于同一刺激事件,不同的认知归因会产生不同的后续行为。实际上,让我生气的是女儿顽皮,并不是打碎杯子本身。如果我知道女儿是因为踩着凳子爬上桌子倒水给我喝而打碎杯子,我还会生气吗?肯定不会。所以,同一件事,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一样的情绪,而对事物的认知B才是控制情绪的关键因素。

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外显,对情绪认识不足,所以要对其进行情绪教育。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引起情绪消极低落和不理智行为的原因是自己对消极事件的认知,而不是消极事件本身。其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消极情绪以及不理智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学会控制情绪,才能避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建立起控制情绪的动机。最后,积极转变不合理不正确的信念,逃离情绪困境,更好地认识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人。

不合理的认知通常表现为:绝对化、过度概括、糟糕至极。有一次,班上的小丁跟小维打架,小丁发脾气把书全摔到地上。我把小丁带到办公室,给他几分钟平复情绪,问他为什么发脾气,他气呼呼地说:“我做卫生的时候,不小心把洗拖把的水桶踢翻了,小维就过来骂我傻子。我觉得所有人都不喜欢我,我做什么都被他们嫌弃(绝对化);我成绩不好,老师和同学们也不喜欢我(过度概括);没人跟我玩,做卫生和站路队总是针对我(糟糕至极)。”小丁发脾气在于他对事情不合理的认知,老认为同学们针对他。那么,首先就要让小丁认识到踢翻水桶本是小事,但他的消极认知才是导致两人打架的主要原因。其次,两人打架把书摔地上,这样不理智的行为给其他同学造成了恶劣影响,应向全班同学做检讨。最后,要让小丁领悟到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使自己更好地控制情绪,避免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第一,与错误认知辩论。将困境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件中,再逐一展开辩论,使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正确合理的归因,从而减少摩擦与隔阂。第二,有意识地改变不合理信念。我让小丁把不开心、愤怒的原因都列举出来,我们一起帮助他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原因,分析找出可以替换的相对合理的原因,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比如,小丁觉得自己成绩不好,同学们针对他,但是单凭成绩定夺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可替换的原因可能是小丁上课经常讲话,打扰到其他同学思考问题,所以同学们才总让他上课安静。这样有意识地改变不合理信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归因并做出恰当的举动。第三,避免主观臆断。小丁的话语中有很多想法都是他的个人猜测,他一直在为不合实际的猜想而生气发怒。第四,铲除问题根源。我给小丁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班上至少10人对他的评价。他通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对他的印象还不错,看着大家写的评价,他的情绪好多了,并保证以后会慢慢改掉不好的习惯,和同学们和睦相处。

ABC合理情绪疗法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疏导学生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也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从而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指明方向,逃脱情绪困境。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七小学)

猜你喜欢

控制情绪小丁不合理
钉扣子的人
神回复
差评不合理
小丁写作文
班主任如何应对“初二现象”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
排毒进行时
e言e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