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社会工作的参与研究

2021-04-12黄恋婷

智能城市 2021年2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居民社区

黄恋婷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迫在眉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路径,是新时代的外部要求。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是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经济规模大、人口密度高的非农活动集聚形式[1]。在这种形式下,城市地区的社区治理工作尤其重要。社会工作应以专业的价值理念与工作方法作为指导,帮助社会弱势群体,预防和解决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引起的社会问题,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1 问题的提出

1.1 社区治理的定义

实现社区治理的有效进行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社会治理的概念,综合不同学者对社会治理的定义可知,社会治理是在社区政府的主导下,对行为主体如社会组织、居民市场等进行的一种规范行为,该规范可以分为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正式规范和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的非正式规定。

社会治理的目的是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主要通过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商交流实现,使社区的整体化建设更顺畅,实现社区的治理有效进行,提高社区居民的福利水平,促进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

1.2 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过渡

吴江等[2]研究指出,从社区管理转向社区治理有两条途径。

(1)根据各个社区所特有的特征和条件,通过去行政化的方式为社区治理提供一定空间,使社区的制度制定和规定建立符合自身的特点。

(2)除了社区自身具备的各个职能部门,可以吸引外部社会组织,增加社区组织的丰富性,或社区自建和居民自行组织社会组织,在实现自我治理的同时,使治理的方式和内容也更为多样化。

第一条途径可以实现政府和社区工作者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治理者,使社区居民成为社区的主人,倡导社区内的不同主体共同治理本社区。

第二条途径可以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指引,使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供理论指导。

2 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2.1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薄弱

居民对社区建设最有发言权,社区发展会影响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应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使社区居民表达自己的诉求,实现社区居民利益和社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社区居民很少主动地参与社区事务,参社区事务的群体多以退休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忙于事业,很少参与社区治理的建设活动。退休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与接受能力等方面较弱,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自身的水平有限,参与效能偏低[3]。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薄弱且缺乏参与热情的原因有两个。

(1)社区居民长期受到相关部门的管理,相关部门包揽社区大小事务。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中,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机会较少,形成了习惯。

(2)社区组织的成立分担了一部分相关部门原本在社区中的工作,极大地减低政府部门的工作量,放权到社区组织,让社区组织行使管理社区的职能。但社区居民依然会受到上级部门的管辖,削弱了社区内居民参与的热情以及参与的主动性。

2.2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容不够丰富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可以分为四大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参与,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为文化和社会参与,具体表现为参加广场舞等文化活动,参加社区环境整改的活动等,多参与停留在表面的社区活动。社区居民更关心社区内与自身利益发展相关的事宜,对社区其他事务的关注较少,如选举人大代表、民主评议、与社区相关的规划建设等活动。

社区居民较少参与到与社区发展建设相关的活动或项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社区居民自身能力和认识有限,较少关注与社区建设相关的新闻或政策文件,在社区进行民主讨论时,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融入困难。

(2)社区组织的宣传力度不到位,许多社区组织为了迎合社区居民的喜好,偏离宣传目的,不利于社区的长远发展,难以促使社区居民找到自己在社区中的定位,形成主体意识。

2.3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不健全

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需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根据社区治理发生时代背景,使相关部门、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实现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直接关系社会治理的成效。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文件对社区治理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各地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障碍。《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总体上规定居委会的组成以及居民会议的召开等事项,但对部分具体内容尚未作出详细规定,如居民代表委员的选举和代表委员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使居委会在组织开展社区居民活动时遇到一些阻碍,缺乏相应的规章条例进行参照。

3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行性

3.1 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的目标相契合

社会工作的目标主要分为两大类,服务对象的目标通过对帮助对象提供社会扶持工作,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解决自身问题,实现符合自身要求的目标;社会层面的目标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公平正义的推进。

社会工作的基础是维护群体或个人的利益,注重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升。在社区中,始终将社区居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挥社会工作者自身作用,积极调动并鼓励社区居民实现自问自答,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提高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区治理的过程目标是构建“多元化治理机制”,任务目标是“提升社区功能”。社区治理过程的目标是实现社区治理的目标和完善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社区功能的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与社区治理的目标一致,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可以对社区治理的发展和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社区工作的工作模式适用于社区治理

社区工作的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及社会行动模式。地区发展模式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居民的合作,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帮扶下,实现社区居民对自身问题的自我分析和解决,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地区发展模式中,内外资源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倡导社区居民进行内部讨论、谈判、团结合作,进行教育组织指导工作,使居民自身意识到自己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调动其积极性。这种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使社区居民共同决定社区事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民主的特点,有利于社区的发展。

4 社区治理中社会工作参与策略

4.1 从社区问题出发,介入社区治理

由社会工作者评估社区的问题和需求,包括社区内弱势群体的问题或居民关心的其他问题,评估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教育需求、组织参与需求、医疗卫生需求,理清社区居民的问题,评估社区居民的需求是社会工作进行介入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工作者会为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提供物质救助,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残疾人救助;为社区内的儿童、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心理辅导、技能提升和康复服务;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提供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提升整个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

4.2 整合社区资源

社区具有丰富的资源,需要社会工作者将这些资源金总整合、利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有益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成效。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联系社区内的单位组织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社区内居民的不同问题和需求进行及时帮助和解决。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区活动和项目时,需要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充分的利用,促进多元主体治理格局的形成。

4.3 改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主体的理念

社区治理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等,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社区居民对社区主体的理解。

(1)针对社区内不同主体,开展社会工作相关的理念和方法培训,帮助社区居民学习和接受社会工作提倡的发展模式。

(2)开展具体的活动,在活动中实现社区治理过程,使社区主体掌握社区治理的方法,有益于培养社区不同主体的参与意识和服务观念,调动社区内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社区,为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5 结语

在我国的社区治理领域,社会工作者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专业社会工作进行重新分配、调节社会资源,可以帮助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提供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增强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推进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进一步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实现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高台居民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