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机料法环测理论的企业安全管理策略探讨

2021-04-10

工程技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设施监督

宋 锐

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部分企业对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和认识存在不足,安全管理方法未聚焦突出风险和关键要素,导致火灾、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触电等安全风险得不到充分识别和有效控制,安全生产事故事件不能得到有效防范。企业生产安全管理与人、机、料、法、环、测六大质量管理要素密切相关,企业必须从人员行为、设备设施、生产材料、管理体系、作业环境、监督检查六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理[1]。

1 人机料法环测理论

人机料法环测是对质量管理理论中的六个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的简称。人指制造产品的人员;机指制造产品所用的设备;料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法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方法;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测指对过程和产品的监测。企业质量管理一般是围绕人、机、料、法、环、测六大因素展开,人机料法环测理论在质量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安全管理策略

安全管理的核心是确保人员行为规范、设备处于安全运行状态、材料储存和使用处于可控状态、操作方法完善和规范、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监督检查有效。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围绕人、机、料、法、环、测六大质量管理要素制订可行、有效的管控措施,管控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2.1 人员行为

人员的不规范行为是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事件的重要因素,人员行为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安全行为成为生产型企业安全管理难点。人员违章行为时有发生,为提升人员行为的规范性,一是从一线作业班组管理抓起,提升一线作业班组管理规范性,强化班组长技能提升和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及时引导班组成员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规范交接班工作,及时辅导和纠正员工不正确行为,制定岗位操作红线,通过奖惩手段提升员工个人安质环绩效;二是加强定期人员在岗安全教育培训,在充分总结同行、公司历史已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警示教育,定期开展培训考核,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三是制订和落实“培训、考核、授权、上岗”机制,制订各岗位安全培训大纲,按照岗位培训大纲开展人员岗前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并获得授权后安排上岗;四是加强人员安全行为观察,通过持续的人员安全行为观察,及时发现和纠正人员不规范安全行为,培养人员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2.2 设备设施

设备设施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如设备设计本身存在安全隐患或设备处于“带病”运行状态,极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事件,做好设备设施管理的核心是消除设备安全隐患,一是确保设备设施在投运时具备较高的安全水平,基于安全风险对生产设备积极开展安全化改造,防止人为失误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二是新装设备设施投运前,对其进行充分试验和验证,确保设计各项功能和安全措施能够正常使用;三是每次使用设备设施前,确认设备设施状态,及时发现和识别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四是建立设备设施维护保养机制,分类分级开展设备维护保养,提升设备设施运行的稳定性;五是加强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过程安全管理,建立和落实安全管理规范,确保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过程安全可控[2];六是定期对设备设施安全保护和防护设施的有效性进行试验,确保安全保护和防护设施处于有效防护状态,不会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六是提升设备维护保养人员技能水平,确保设备维护保养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

2.3 生产材料

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易燃易爆危化品、毒性原材料等,如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则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事件,因此企业需重点做好生产材料替代和日常安全管理,一是积极开展产品设计升级,用危险性小的原材料进行替代,输出材料不会产生新的危险或有毒材料,从本质上消除安全风险;二是规范危化品、毒性材料等的存储、转移和使用过程管理,严格按照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危化品管理,用电设施满足防爆要求,储存场所内可进行通风、防雷、温度控制,生产场所领用量满足要求,设备设施按要求进行接地;三是安全规范存储、处置危险废弃物,落实通风、防火措施,针对有重大危险的材料存储可考虑委托外部具有资质和条件的单位进行存储,起到风险转移的作用;四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处置危险废弃物,及时消除潜在风险。

2.4 管理体系

一般生产型企业通常按《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OHSAS18001)、《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建立安质环管理体系,形成一套文件化管理体系,但通常存在部分流程和工序安全管理要求未充分识别的情况,管理体系文件未包含部分流程和工序,导致管理要求缺失。为确保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完善性,需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阶段,全面识别过程和流程,确定各过程和流程环节的安全风险,制订完善的管理要求,确保每个过程和流程均有完善的文件规范,避免安全管理出现盲区;同时结合内外部实践,组织相关操作者和执行者定期对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管理体系文件缺陷,完善和优化管理要求,持续推进管理优化。在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核心是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执行,一是通过安全文化的持续教育,培养员工按程序工作的良好习惯;二是通过持续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人员不按程序执行的行为,并进行纠正;三是通过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对人员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

2.5 作业环境

不良的生产现场环境作业运动轨迹一旦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运动轨迹交叉,就会出现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提升现场作业环境对安全生产和树立企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建立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一是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产场所硬件水平,彻底解决老旧厂区基础薄弱的问题;二是积极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和“6S”管理,让每位员工参与改善行动中,持续改善现场物、区、道管理现状;三是将环境管理纳入班组管理范畴,建立安全生产区域负责制,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确保现场作业环境保持良好状态[3];四是建立标准化厂房定期评估机制,通过评估、对标查找不足,促进各部门、各区域负责人积极推动所负责区域的环境改善;五是从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条件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动作业环境改善,提升员工作业条件和员工满意度。

2.6 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作为督促和验证安全管理措施在现场落地的有效手段,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升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尤为关键,一是分级分类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集中于高风险单位、高风险领域;二是提升监督水平,实现监督检查内容和流程标准化,确保监督检查的质量;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跟踪整改,建立督办和考核机制,确保监督检查问题按期整改;四是提高监督检查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提升监督检查人员技能水平;五是建立安质环专家库运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交叉检查,确保监督检查独立性和有效性;六是建立监督检查排名通报机制,对受监督检查部门、生产责任区、人员等监督检查结果进行排名、通报,调动受监督检查对象进行自主化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安全管理的方式取决于生产型企业实际特点,针对一般生产型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文章围绕人、机、料、法、环、测六大质量管理要素,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安全管理策略和具体的管理措施。在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中,核心工作是全面识别公司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应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确保影响安全的六大质量管理要素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企业生产安全,以取得良好的安全绩效。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设施监督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