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红杏白杨柳青
——访左权民歌传承人刘改鱼

2021-04-09文/赵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左权刘老师民歌

文/赵 悦 刘 羽

山西民歌历史悠久,人们称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左权开花调是山西民歌最具特色的民歌种类之一,很多人被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左权民歌传承人刘改鱼老师,因演唱《桃花红杏花白》《土地还家》《十里墩》等民歌而闻名全国。笔者因对非遗山西民歌在高校的传承与实践课题研究有缘结识刘改鱼老师,通过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了刘老师与左权民歌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想借此机会号召更多的学者迈入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行列中。

采访人:赵悦、刘羽

受访人:刘改鱼

时间:2020年5月9日

地点:山西省太原市刘改鱼老师家中

左权民歌蕴藏丰富,据《辽州志》载,宋元以来,当地就有“闹元宵”“闹社火”“闹红火”的传统风俗。历代民众不断创造、传承,陆续产生了多种民间音乐体裁,如山歌、小调、号子、套曲、小花戏和吹打等,其中以开花调最具代表性。该类民歌属“山歌体”,因所有唱词一律以“花”为中心,以“开花”为比兴,故称开花调。更为独特的是,所谓“花”,不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类日常用具、物品之“花”,如“门搭搭开花卜来来,门外走进哥哥来”“玻璃开花里外明,远远照见俺咯旦儿亲”“油灯灯开花一点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穷”等。这些民歌构思精巧,语词新颖,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构成的衬词衬句都堪称一绝,如“啊哈呀呀呆”“亲咯旦儿”“亲呀咯亲呀么呆呀咯呆”等,都极好地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一、拜“各”师学艺

羽:刘老师,您好!您是怎么与民歌结缘的呢?

刘:我认识一个民间艺人叫郝玉兰,她唱的很好。每年正月我们那地方经常闹红火,我每次表演完就曲听她唱歌,总能听到她唱《樱桃好吃树难栽》这首歌。“闺女,你是哪儿的?”我说“我是南街”,“你是跳花戏的?你咋一直跟着我?”我说“你唱得可真好,能跟着你学唱歌吗?”我就这样和郝玉兰认识了。她很愿意教我唱歌,她就说“你有时间就来,我教你。”和郝玉兰认识之后,她给我教了很多歌,比如《樱桃好吃树难栽》《劝夫卖余粮》《山小寸儿》(“山”,山上的山,“小”,大小的小,“寸儿”呢,左权人也不会写,我就给它写上一寸两寸的寸,加这个儿,儿童的“儿”,小寸儿,实际上是麻雀儿。)

刘:随后她说,“我的歌儿其实也很有限,我再给你介绍几个艺人吧。”后来我就认识了程计年。起初,因为种种原因,程计年并不愿意教我曲子,50年代很多歌曲是不让唱的,嫌这是“淫词滥调”。“哎呀,干活呀!”不唱了(程计年说)。我说这还没学会,只是听了一遍呀!他说,“哎,婆姨一会让跪搓板了。”结果,程计年的婆姨果然说“你看你还是个长辈呢,人家叫你叔叔,你还给人家唱的什么呀你!”不让他教,不让教就不教了。他教给我最经典的一首歌就是《桃花红杏花白》了,以前通通都叫“开花调”。

赵:那您还跟谁学过唱歌?

刘:赵三珠,我跟他学歌的时候,因患有小儿麻痹,他只能在村子的后山放牛,一边放牛一边教我唱歌,在他那我学了《门搭搭开花》《红江楼》等一些歌曲,我现在都叫不来这些名,我还得看看这个。(去卧室找曲谱)见右图

刘:《小看花》也是赵三珠教的。《哭丈夫》是郝玉兰教我的。

李西安根据刘改鱼老师演唱收集整理的山西民歌曲谱集

赵:那郝玉兰还教过哪些歌呢?

刘:《马莲开花在路上》,这是首苦歌儿。《打樱桃》《送小姨》这两首歌郝玉兰和赵三珠都教过我。

羽:除了左权民歌,其他民歌您学过吗?

刘:还会河曲民歌。河曲民歌为什么会唱呢?我跟着一个叫王玉秀的民歌手,她是山西河曲人,我俩一块儿到了北京学习。这期间,我们一直住在一起,闲暇之余,我俩就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当地的民歌。就这样学了点儿河曲民歌。

从北京回来以后,我感觉自己对民歌的积累还是不够,除了会唱左权民歌,我还得会祁太秧歌。于是,我找到太谷有名的艺人,他唱的是旦角,艺名香蛮旦。在王孝端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很多祁太秧歌。

羽:祁太秧歌都有哪些呢?

刘:《送樱桃》《十家牌》《看秧歌》都是,《看秧歌》是很有名的,还有《绣花灯》这些都属于祁太地区。回到山西后,每到一个地方演出,我就会去找当地文化馆的老师,在定襄的时候,通过介绍认识了一个叫邢凤莲的民歌手,跟她学会了《十里墩》。

还有吕梁山上的民歌我也掌握的不错。柳林有个聚财塔村,在那里学会了唱《推唯唯》。“唯唯”就是小车的意思,还有《古里怪》。

赵:刘老师,您再想一想,还有要补充的吗?

刘:对了,比如以前左权城关乡的刘乡长,教我唱《亲圪蛋下河洗衣裳》,那是口口相传的歌曲了,我学会之后又进行了二度创作,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和唱法,才唱出了现在这个版本。在我的印象里,还学过一首歌曲叫《小爱爱》,是跟一位吹唢呐的艺人学的,但因为当时思想封闭,我只学会了歌曲的旋律,并没有歌词,我现在自己填词唱。

二、“开花调”的由来及“新开花调”的产生

赵:刘老师,开花这个词怎么来的?

刘:用老百姓的语言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把什么都能看成开花,开花在歌曲里是一个开头,用开花引出主题内容。老百姓很喜欢唱“开花调”,不唱感觉自己心里不痛快。比如苦情的开花调《马莲开花在路上》,令人感到开心的《门搭搭开花》以及很美的《桃花红杏花白》。

赵:您学的这些开花调,它们的旋律是怎么得来的?是自己编的吗?

刘:我也不知道从哪儿来。我们从小就这样唱,我知道左权人都会编。你们听《桃花红杏花白》的主旋律像什么地方的调调?

合:不是陕北。

赵:我感觉像南方。

刘:说的对,像南方的越剧。有人就问怎么你们那还会唱这个调调呢?程计年老师,走南闯北,一年四季赶牲灵,驮上货在那山上,可能这儿听一句那儿听一句,再加上他有当地人的生活阅历吧。

赵:刘老师,开花调是什么都能开花吗?

刘:它是一个起兴的手法,用开花来引出主题内容,下一句才是主要的内容。你看,咱就说锅儿能开花,门搭搭也能,小椅床(木头做的小板凳)。现在还有“新开花调”,我再说说“新开花调”。电脑、手机、高铁、电灯、电视机都能开花。词是从左权的盲宣队传出来的,我自己把“新开花调”谱了曲子。“电脑开花上了(lao)网,每日里我(nei)都在把你想,哎呀呀呆。手机开花打开盖,你甚时候打给我(nei)甚时都在,哎呀呀呆。电灯开花离不开电,咱俩人相好呀呆,永不别,哎呀呀呆。高铁开花跑哩快,跟上我(nei)哥哥来,到天津、北京、新疆、西藏粤港澳到上海,哎呀呀呆,我(nei)和我(nei)哥哥呆,奔向新时代,哎呀呀呆。思想开花面貌新,面向世界敞开山门,政策开花通四海,欢迎天下朋友来。精神开花喜洋洋,脱贫致富奔小康。”开花调是不分时代。

三、演唱风格的进一步诠释——“山、土、野”

羽:之前在一些书籍或者文献中看到有人把您的演唱风格总结为六个字“声美、情真、味足”,您怎么看?

刘:纠正一下,这个是我自己总结的,总结了三个词“声美、情真、味足”。

所谓“声美”,声音需要讲究方法,头腔以及胸腔的运用,适当运用方言演唱使歌曲唱得更美。我记得我跟程计年老师学唱《桃花红杏花白》的时候,他说“你不能这样唱,你的脑(脑袋)得唱啊,肚也要唱。”

赵:是要运用头腔,对吗?

刘:对。这就是我后来也才知道的“脑”就是指头腔,还要加胸腔。

所谓“情真”,必须要身临其境的唱,把自己融入到歌声中,与观众产生共鸣。例如《建立民兵队》(见右图),我自己唱这首歌的时候,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女民兵队长,剪发头,再别个夹子,穿个印花布衣服,扎个皮带打个裹腿,观众的反响效果特别好。

我们拿到一首歌,一定要学会处理作品,带入情感,不只是拥有一副好嗓子就能把民歌唱好。“人要有志,角要有戏”,唱歌同样需要内涵的东西。

所谓“味足”,对于很多歌唱家来说有些难,唱山西民歌没有味儿是不行的,需要歌唱时加入一些方言土语,要掌握一些当地的语言特点。另外,“味儿”讲究一些生活化的语言,例如吕梁民歌“了不下(ha)个你”“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yi)辈子也没(么啦)坐过那好车马”。民歌为什么受老百姓喜欢?就是有它自身的魅力来抓住你,你必须得掌握它的一些特点。像“啊个呀呀呆”这一句,他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而且我们左权的这个“呆”呀,不是呆头呆脑的“呆”,它是蕴含多种感情在里头。有很温柔的“呆”,也有训斥你时候的“呆”,还有感叹时候的“呆”。它是当地的方言,我听当地的一个文化馆老师讲,明清宋元时期,当地就有这个“呆”字,左权人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左权那个方言土语,给它带来了民歌的风格并使它美化。

对于演唱风格我还追求三个字“山、土、野”。“山”就是朴实,不矫揉造作;“土”就是土香土味;野就是要符合一些民歌的风格,演唱表演时需要落落大方,泼辣显得健康,歌唱也需要张力。

《建立民兵队》演出照

四、山西民歌的传承与教学

羽:当时您在北京上课是大班授课吗?

刘:是大班课。有作曲、器乐、民乐、声乐,大家都在一起学习。山西大学授课也是大班课,一个礼拜去一次,一次一上午两个多小时,面向的学生有器乐、声乐等。因为当时声乐中没有民族唱法,因此喻宜萱先生提出要改造声乐学生,把声乐民族化道路发展起来,要有中国本土的东西。喻宜萱先生在北京开设了好多课程,如丝弦、山东吕剧、河南梆子、京韵大鼓、山西民歌二人台等许多课程,为的就是发展民族化道路。我们只有我们自己的东西,才能吃得开!

羽:您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有遇到过一些什么困难吗?比如沟通方面?

刘:因为我听不懂他们的话,他们也听不懂我的话,所以曹悦逊老师和我在下面备课,比如说教唱哪个歌儿,我给他写上字儿,之后我俩备好课再教给学生,教的时候我也不敢说话,也不敢抬头。但是他们对我特别关心,去了以后让我学习,给我看书。

羽:老师您都在山西哪几所高校教授民歌?

刘:山西大学、山西省艺校、晋中学院。退休一直都在学校代课,在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一直坚持代课,学校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因为和戏曲课在一起唱的也很好。

羽:教学时有教材吗?

刘:没有,教学方法就是口传心授。

羽:迄今为止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

刘:大课的学生很多,小课的学生精学时,歌唱时觉得有一些难,可能是还是没有那么热爱。上课的同学大部分都会唱了,但是会唱不等于唱好,只是浮于表面。很多学生毕业没有专门从事民歌事业。

羽:您觉得在山西教学与在北京教学有什么不一样?

刘:北京人喜欢民歌,但因为地区相离较远,方言理解这方面有困难。我认为现在学生会识谱也不完全是好事,识谱后学东西只是浮于谱面,缺少琢磨。以前都是一句一句的和老艺人学,怎么教怎么学。

赵:您对山西民歌的传承和保护有哪些看法?对未来的这个山西民歌的发展,有什么期许?

刘:学生们都学了,但是学的不深,很多唱民歌的人专业性不够,种种原因使得一些人的功利心强,其次是就业问题。

民歌传承要珍惜现在的时间,很多老艺人都已经不在了,我要尽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这点儿东西要留给后代。

结 语

通过对刘改鱼老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她自小喜爱民歌,师从众多民间艺人,通过自身努力,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她把左权民歌带出了太行山,唱遍了全中国,直至今日仍在身体力行的传承左权民歌。这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让我们倍受感动。在交谈过程中,也暴露出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更多人的重视,这也是我们日后解决的问题。

后 记

此次采访一切按照口述史的正规程序进行,符合法律与伦理道德准则。在此需感谢刘老师及其家人的积极配合。

猜你喜欢

左权刘老师民歌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国内最大的乳胶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左权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左权:『人民是水,我们是鱼』
左权将军的家信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