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1-04-08张书贵

职教通讯 2021年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张书贵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合理地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侧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育更多具备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优质人才。为此,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融入“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探讨工匠精神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尤为必要。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逐步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轨,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的变革导致社会对各类职业人才需求呈现上升趋势,这些无不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自然成为了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发展的应有之举。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并注入工匠精神,是社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指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创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提升对人才实践能力培育的重视程度,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并在创新创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实质上而言,工匠精神指的是不断超越的奋斗精神、客户第一的服务精神、质量优先的品质精神[1]。在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把爱岗敬业、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学生的思想理念,指引他们在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将来的创新创业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一、创新创业理念下的工匠精神内涵阐释

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工匠精神、匠心精神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多数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讨论。从广义上看,工匠精神是指个体在做事过程中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反映的是个体对自身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从狭义上讲,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个体层面在生产制造、管理过程中一种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在笔者看来,工匠精神指的是匠人的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对自身产品的用心雕琢、追求卓越、质量至上的思想理念。为此,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下,工匠精神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客户第一的服务精神

客户第一的服务精神首先表现为个体在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不偷工减料,保证所有零部件的品质,对产品采用严格的检验标准,各项指标都达到要求之后才交付产品。其次,这种精神还表现为始终坚持用户第一、品质第一的精神宗旨,开拓进取,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以高标准、严要求树立自身形象,力求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二)不断超越的奋斗精神

在生产管理中,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奋斗精神、追赶精神;在生产过程中,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前者的学习情怀以及不断提高商品与服务的思想理念。工匠在所从事的领域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不管是在工艺方面还是在选材用料方面,他会始终追求超越。

(三)质量优先的精神品质

这是强调品质大于一切、质量优先的原则,产品质量优先于产品利润、质量品牌优先于制作速度、服务价值优先于企业价值的核心原则。这种工匠精神首先把质量和品质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重视产品的细节,重视工艺程度,追求产品的最佳形态,并且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改进工艺,提升产品质量。

(四)严谨负责的精神态度

创新创业理念下的工匠精神是一種负责的精神态度,强调精益求精。在产品的研发制造中,工匠不惜花费时间精力,研发成本,反复革新产品的质量,不断追求改进制造工艺,在确保每个产品、每个部件质量的同时,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这种严谨的态度和责任体现在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上,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工匠精神的目标就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二、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融入工匠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是基于个人或团体某种创新理念或创意想法基础上的活动,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创业之旅是一段漫长且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创业者需要有对事业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精神,对事物有精益求精、卓越不凡的决心,对产品有用心雕琢、尽善尽美的理念。而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的这些精神品质,正是工匠精神所涵盖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更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自身职业发展的全过程。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寓于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全局中,帮助他们戒除浮躁散漫的心理,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融入工匠精神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精益求精地追求卓越质量是工匠精神的突出特征之一。工匠精神要求从业者对各道工序、各个细节、各个过程都进行认真的考量,对各项决策、各种创意规划不断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当今时代的高职学生经常是满腔热情,但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想法不切实际、能力与目标不匹配等问题[2]。还有一些高职学生甚至刚步入校园便从事创业活动,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对风险与成本缺乏关注,通常在产生问题后便一蹶不振。因此,在高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脚踏实地、热爱岗位、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育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希望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实质上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以在校生作为切入点,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营造积极创新的优良风气。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效融合,注重学生社交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通过工匠精神的合理融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优化,高职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更好地投身在未来的创新创业实践当中[3]。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寻求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

为了有效地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中,高职院校应当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第一,建立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配套的组织机构。基于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除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之外,学生工作处、教务处、二级学院等均需下设创新创业教育分支机构,并赋予相应的职能。第二,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投入。例如,加大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资金的扶持力度,全面开展双创课程改革,打造双创教育师资团队,做好双创教育活动的统一规划与部署工作。第三,完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无论是项目申报、项目实施还是完工验收、成果考评,都力争让所有的环节均有可参考的规章条例,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完善的高职院校双创管理机制和囊括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创意培育等内容的双创教育培养机制,有利于让学生掌握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保证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建设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引导,一支专业化、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知识、技能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撑。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高职院校要提升这支队伍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让教师多外出参加学习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多让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增长他们的企业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最后,要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产、政、教融合的办学体制。学校可以依靠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更好地利用平台建设帮助学生创新创业。这种产教融合、政企校的合作,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职业发展,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4]。

(三)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理念

高职院校是输送人才的基地,应将工匠精神引入到教育实践中,开设科学合理的双创课程。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课程不够科学,教材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对实践课程的关注较少,这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打破惯性思维,一方面,邀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担当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外聘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引用创新创业领域内的榜样人物、以及有代表性的创业案例来激励高职学生,将外部元素引入到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进一步构建更加开放、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5]。

(四)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结合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增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丰富的平台。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主动增强和社会各方尤其是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打造高职学生双创活动实践基地,将社会的各种资源有效引入,将能力突出的人才送出学校,让学生的创意转变为经济活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更为重视生产与教育活动的融合、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打造大型的高职学生双创实践基地,推动高职院校双创活动的开展。另外,为提升平台的实效性,学校应该配置专门的管理工作者,为高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他们通过平台切实提升实践能力,在与指导老师、技能工作者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掌握项目实施的全部流程,领会工匠精神的本质涵义[6]。

(五)注重高職学生“匠人品质”的着力培育

工匠精神对技术不断的探索、对细节不断的雕琢以及追求完美品质的态度恰恰是当今时代高职学生所缺少的重要品质。在网络社会背景下,随着各类网络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一些新兴职业大量出现,高职学生身处十分便利的创业环境中,好像所有人均能够成为创业活动的实践者。但是,在创业途径愈加多元的情况下,同领域间的竞争也日益升级,最后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并不多[7]。作为新时期的高职学生,应该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不仅要致力于专业技能的提升,还要致力于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抗压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高,成为专业水平突出、职业素养高超的如同匠人一般的人才。高职学生只有具备“匠人品质”,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8]。

总之,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和提升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顺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在顶层设计、课程内容拓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学生良好品质的培育等方面努力,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社会培育更多具备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金莲.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3):94-96.

[2]杨国忠,王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探索[J].科技资讯,2020,18(14):225-226.

[3]徐国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实证分析与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7(8):28-32.

[4]刘畅.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8):126-128.

[5]陈维霞.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42-47.

[6]叶婷.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56-58.

[7]胡向东.新工科背景下以OBE为导向的课程持续改进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134.

[8]王勇.普通本科转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7(2):80-83.

[责任编辑   王文静]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