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重制度逻辑视阈下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2021-04-08马雷鸣赵蒙成

职教通讯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

马雷鸣 赵蒙成

摘 要:职业体验活动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而职业体验中心则是进行职业体验活动必要且高效的平台。当前,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主要存在定位模糊、项目单一、课程匮乏、师资薄弱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验中心建设路径较为模糊、体验项目及课程的开发团队有待组建、体验教育师资队伍还不成熟。依据教育组织理论,可以从职业体验中心的行政系统和专业系统两方面,联合社会上其他力量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聚焦项目式体验课程开发,提高教师职业体验教育胜任力,打造体验中心核心特色。

关键词: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双重制度逻辑;职业体验教育

职业体验是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在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1]。丰富多样的职业体验活动不仅是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有效平台,也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重要方式和劳动教育深化改革的实现途径。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体验,各地纷纷建立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并开发相关的体验课程和教材来促进职业体验中心的发展。通过積极探索,职业体验教育积累了一些本土化经验,但职业体验中心的建设目前还存在定位模糊、项目单一、课程匮乏、师资薄弱等问题。因此,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体验中心自身需要尽快剖析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之道。

一、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问题

职业体验教育是融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覆盖各年龄段学生的一种新型教育,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是职业体验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依托。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组织,它将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的其他力量联系在一起,关系到学生、教师、学校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利益。目前,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发展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职业体验中心定位模糊不清

清晰的定位是教育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的定位还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体验中心功能不全且异化、服务群体指向缺失且模糊、体验中心特色欠缺等三方面。

1.体验中心功能不全且异化。以江苏省为例,《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职业体验中心应具备职业倾向测试、职业场景体验、职业规划指导、职业拓展培训的功能,将科普、生活、学习、娱乐融为一体,将职业文化、产业文化、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不断增强职业体验教育吸引力[2]。然而,江苏省内建成的以及在建的多所职业体验中心并没有完全按照指导意见中的建设要求来做,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体验中心功能不全的情况。更有甚者,如依托职业院校创建体验中心的建设团队将体验中心窄化为职业院校的附属品,存在搭乘政策的快车提高学院自身知名度来吸引生源,以及获取资金支持满足本校自身教学需要等情况。

2.服务群体指向缺失且模糊。传统意义上的职业体验中心是由中高职院校出资,在生源相对集中、产业集群相对领先的城市创建的,集实习实训和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3],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则面向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学生群体。然而,现阶段的诸多体验中心忽视了1~3年级的小学生和10~12年级高中生的体验需求,服务对象的部分缺失违背了中小学体验中心建设的初衷和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原则。此外,体验项目和课程面向对象的表述也非常模糊,经常使用“小学生”“中学生”“中小学生”“1~9年级学生”等表述,忽视了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明显差异,教育效果不佳。

3.体验中心特色欠缺。各职业体验中心的品牌意识弱,建设团队还停留在“职业院校有什么、体验中心设什么”的思维方式,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导致体验中心“场地不大不小、项目不全不精、课程千篇一律”等问题出现。首先,体验中心的场地主要是职业院校的实训室,空间鲜少得到拓展和优化。其次,体验中心没有充分借助依托的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去开发成熟的体验课程和有代表性的体验项目群。最后,各体验中心不仅在项目的开设上有较高的重复率,而且其体验课程的实施也缺乏新意,体验的整体效果欠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二)职业体验中心项目有待优化

丰富的职业体验项目是中小学生体验职业生活、发现职业兴趣的直接载体,项目的设置和数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体验质量。当前,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仍需在体验项目的设置和数量上作进一步优化。

1.体验项目设置不够理想。《江苏省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参考目录》指出,江苏省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主要依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职业体验方向而开展建设。三大产业涵盖了多种可以进行体验的典型职业,但体验中心在体验项目的设置上却过多关注制造业,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职业体验。另外,体验项目常常与学生的现实情况相脱节,如:在小学阶段开展汽车修理的职业体验,深奥的原理及复杂的操作步骤大大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范围;或者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的空乘体验,低年级小学生大多没有乘坐航班的经验,高空飞行的知识、空乘服务的理念对他们而言晦涩难懂。

2.体验项目数量有待增加。2014年,上海市开始举办“职业体验日”活动,截至2019年,已经有64所职业学校、97个市级开放实训中心提供了17个专业大类以及398个职业体验项目。但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在建的体验中心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体验项目有限,更无法覆盖全部的专业类别。另外,体验项目的拓展过于追赶潮流,例如,有些体验中心开设“无人机”“乐高机器人”“智慧农业”等项目,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开展更细致的体验活动,忽视了传统农业及手工业中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职业角色。

(三)职业体验中心课程有待开发

职业体验课程是落实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支撑,开发职业体验课程也是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的重要任务。但是,已有的体验课程还存在开发不合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相对紊乱等问题。

1.职业体验课程开发不合理。职业体验课程几乎和体验项目一一对应,每开设一个体验项目就要开发一门配套课程,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授课压力,而且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此外,有些课程在开发和设置上同质化也较为严重,不利于职业体验中心的长期发展。

2.职业体验课程实施紊乱。首先,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不明确。职业体验课程面向中小学生而非职校生,其目的不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在于“体验”。但在现实中,很多体验课程没有遵循这一原则,不仅忽略了关于学生体验兴趣的调查,而且大多数课程为职业学校课程的缩减版,内容的选择和难度的设计与职校课程无异。其次,体验课程的教材有待编写。职业体验课程的教材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任课教师大多根据经验编写每节课教案,没有成熟的教材作为参考。最后,职业体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传统的课堂形态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适用其体验课程的实施,但在“送课到中小学校”以及“在体验中心授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班级授课、知识灌输的现象。适合体验教育的项目式学习,即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与学的方式[4],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

(四)职业体验中心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职业体验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但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师资结构和质量也存在问题。

1.教师数量少。职业体验中心的师资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大多数体验中心的教师数量有限、教师队伍整体规模较小,主要存在专职教师缺乏、兼职教师挂名等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专门从事职业体验中心各项工作的教师非常有限,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经常由职业院校的教师代劳。授课教师不仅要负责多个体验课程或体验项目,而且还可能担任管理人员等多个职务。另外,体验中心的兼职教师实际参与度低。兼职教师一般是校企合作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深刻的职业成长感悟及最新的技术技能,但由于体验中心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不太完善,他们很少参与实际的教学工作;还有的体验中心兼职教师数量较少,甚至没有兼职教师。

2.师资结构单一。除了极少数企业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外,职业体验中心的授课教师大部分来自中心建设所依托的职业院校,并且大多为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或骨干教师,职业院校其他教师的参与缺失、中小学校教师的参与度低。首先,职业院校思政课及文化课教师的参与缺失。职业体验课程和项目是进行道德渗透的有效途径,是立德树人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但思政及文化课教师却没有看到这其中的教育缺口。其次,中小学教师的参与度低。在中小学中,仅有综合实践课教师配合体验中心做好“送课到校”“接生入校”的对接工作,其他教师很少参与。中小学生区别于职业院校的在校生,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做好教学方法的分享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沟通工作,有利于体验课程授课教师把握学生总体情况、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但中小学的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行动。

3.师资质量参差不齐。不同职业体验中心所依托的职业院校等级有差异、师资水平有差别,因此,不同体验中心所设置的相似体验项目往往会有不同的体验效果。如,“我是急救员”这一体验项目在多个体验中心出现,但教师在急救知识的传授以及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差异给学生带来的体验相差甚远。另外,同一体验中心的教师质量也有差别。虽然授课教师大多是骨干教师或专业课教师,但在面对教育对象由职校生向中小学生的转变时,有的教师能够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并很快习得新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则需要更长时间适应,甚至无法胜任体验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职业体验中心问题的原因探析

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在探索初期暴露出以上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职业体验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其意义价值还未澄清,开展实施缺乏经验。职业体验中心作为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推进途径,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做指导,其建设路径也较为模糊,尤其是体验项目及课程的开发团队有待组建,体验中心的师资队伍还不成熟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体验中心的发展。

(一)职业体验中心是新兴的教育组织

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组织,不同于已有的职业体验馆、职业体验乐园,其价值和重要性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职业体验中心的价值还未澄清。职业体验中心区别于已有的职业体验馆、儿童职业体验乐园,后者以盈利为目的、游乐为形式,集休闲、娱乐、商业为一体,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是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主要依托职业院校并联合中小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活动。在理想状态下,职业体验中心通过项目体验、课程教学等形式,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职业意识、探索职业兴趣、挖掘职业潜能,在学生未来寻找适切的职业方向上发挥重要作用。依托职业院校所建立的职业体验中心不仅有进行职业体验活动的物质条件,而且体验项目及课程可以得到规模、系统的开发和共享,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应该更加理想。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诸多体验中心对所要实现的目标并不清晰,仅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有些体验中心所依托的职业院校甚至试图通过职业体驗活动进行学校的招生宣传。另外,体验中心的管理者和教师缺乏对职业体验教育的认真思索和系统探究,没有意识到职业体验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

2.体验中心的建设路径还不明朗。职业体验教育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在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实施路径,而我国的职业体验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系统地实施职业体验教育还在探索中。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作为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还缺乏共同体意识。国家层面对于体验中心的建设标准内容没有作明确的规定,各省、直辖市教育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出台的相关指导意见也相差甚远。而大多数中小学校将自身定义为体验中心的服务对象,没有成为体验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没有为体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师资和建设方案。另外,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体验中心只有2~5家企业参与建设,有的甚至仅有一家企业参与。还有些体验中心的参与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固定企业,存在挂企业名牌而无实质参与的嫌疑。此外,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宣传工作也未落到实处,对各个体验中心的开放时间及体验项目缺乏系统的介绍。

(二)职业体验项目及课程开发团队尚未形成

中小学生职业体验项目和课程没有得到系统、规模、高质量的开发,这主要是因为专业的开发团队尚未形成。体验项目和课程在开发过程中,现有的团队没有把握体验的内涵,学生的有效体验感缺失。

1.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的项目和课程数量少、质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发团队没有形成。目前,职业体验中心的项目开发工作主要由职校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负责,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有限,高校或研究机构的课程专家、中小学教师、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民间工匠等更是很少参与其中。这些群体所具有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能、传统的品质和精神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体验项目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没有抓住体验的内涵。职业体验是合成词,它既有“职业”的规定性,也有“体验”的特质[5]。体验项目和课程都抓住了“职业”的要求,对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分别设立了职业感知、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却忽略了“体验”的本质。《辞源》对“体”和“体验”有两种解释:一是“领悟”“体察”“设身处地”;二是“实行”“实践”“以身体之”。从词义解释上看,体验包括内部心理感受以及外部身体实践两个方面。在心理学中,体验主要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6]。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体验项目还是体验课程,仍然偏重于认知性知识的传授,只停留在简单的身体感受上,没有引导学生在感性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理解和联想,生成更深层的领悟和意义,学生的有效体验感缺失。

(三)职业体验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够成熟

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甚至整个职业体验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专、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职业体验中心的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专、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不规范,中小学校教师、企业行业相关人员以及民间工匠成为兼职教师的意愿低,参与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积极性也不高。对于参与中心建设的职校教师、尤其是授课教师来说,时间上的过度占用很容易使其产生职业倦怠,他们没有课时薪酬,劳动量也没有作为教师发展晋升的考量要素,有时还会出现“一人劳动、全员共享”的局面。对于兼职教师来说,由于企业会担心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后影响其本职工作,因此,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般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到体验中心任教,这无形中又给兼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再加上这些工作量无助于他们在企业中的晋升,久而久之,企业的技术人员就很少参与到体验中心的建设中去。

2.职业体验教师的素养提升渠道窄。专、兼职教师在体验项目实施以及课程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尤其当教育对象跨越了小学至高中的学生群体,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对职业的“体验”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处于自行摸索的状态。职业体验中心没有成立专门的教研组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导,也没有联合相关部门和教育组织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三、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路径及策略

教育组织在结构上是多样的,主要存在着行政系统和专业系统的双重复合。行政系统保证教育组织按照规章制度运行,专业系统为教育组织的业务开展和质量改进提供保证[7]。因此,职业体验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上文所提及的定位、项目、课程以及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行政系统和专业系统的完善来解决。从行政系统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如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明确教师聘任标准、建立多元激励机制;从专业系统来看,职业教育体验中心应做好项目式职业体验课程开发、提高教师职业体验教育胜任力、打造职业体验中心的核心特色。另外,教育组织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与复杂的社会环境一直保持信息和物质等交换。因此,从教育组织各个子系统间的耦合角度出发,其建设不仅要聚焦体验中心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将外部环境因素,如政府、中小学、企业等考虑在内,实现内外协调发展。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供机制保障

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的建设离不开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有建立健全经费筹措机制、验收评价机制、安全保障机制、教师管理机制、学生评价机制,才能保障体验中心顺利运行。

1.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各省、市的教育厅、教育局应设立职业体验教育的专项经费,逐步建立起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经费筹措渠道,用于场地扩建、课程研发、师资培训、项目耗材、绩效奖励等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职业体验中心经费少、发展难等问题。

2.健全验收评价机制。教育领导部门应制定体验中心的建设标准,落实等级认定的内容,定期对体验中心进行验收和星级认定。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多批次对职业教育实训中心的建设工作进行验收,对75个已开放的实训中心进行了一至五星级的评估和认定,这不仅确保了每个中心的合格性,还有效促进了各中心的良性竞争。

3.健全安全保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制定职业体验中心工作规程,落实安全责任。保障学生安全始终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学校对学生的安全保护义务,如《中華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第22、24条就规定了学校设施和举办活动时对学生的安全保障义务[8]。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思想教育,还要形成完备的安全防范体系。由于职业体验中心链接中小学校和职业院校两方主体,有可能会出现安全责任推诿问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全面细致的保障方案,明确学生的安全责任边界,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及操作安全,鼓励保险行业开发有针对性的、费用优惠的产品,缓解学校及家长的安全顾虑。

4.创新教师管理机制。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体验中心教师的聘任制度,落实专、兼职教师的选聘标准,如根据体验的项目及课程的专业类别、难度系数来限定兼职教师的工种、技术职称等。另一方面,要健全多元化的激励制度。(1)将职业体验课计入教师的正常工作量,按时支付授课教师薪酬,打通这部分教师的晋升渠道,如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参与职业体验活动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职业体验教育。(2)将教师管理制度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相结合,在专业技术职务方面对职业体验中心的兼职教师给予优先晋升。

5.改革创新学生评价机制。要调整当前中小学校的学生评价机制,将学生参与职业体验纳入其评价体系。职业体验教师根据课程及项目目标,结合学生的表现,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职业感知、职业认知、职业意向。

(二)聚焦中心教育功能,打造核心竞争力

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的建设还要聚焦其教育功能,通过做好项目课程开发、提高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打造体验中心的核心特色进一步提高体验中心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质量,打造体验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1.做好项目式体验课程开发。课程是职业体验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也是衡量职业体验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现阶段职业体验课程面临目标不清晰、门类不多元、教法不适宜等诸多问题,急需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体验课程开发团队,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开发出规模化、系统化的职业体验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做好对中小学生兴趣、能力等多方面的调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感兴趣的体验内容、体验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为体验课程和项目的合理设置提供参考。同时,中小学生的学习及动手能力也影响体验课程的实施。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易产生获得感,提前了解学生状况有利于课程难度的设置和把握。第二,强化课程的“体验”目标。职业体验课程的目标不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生未来职业的确定,而是帮助学生获得关于职业的感受。体验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的基本机制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在之中”的领会,而这种领会是经验认识的开始,同时也是以身体图式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9]。因此,课程要强调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身心体验中认识职业。北京东城区在探索的过程中深刻把握了“体验”的内涵,不同学段的学生通过模仿体验、感悟体验与研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在身心与情感体验中感知、认知、探知课程的独特魅力[10]。第三,灵活运用项目式课程。目前,职业体验课程还未与中小学课程实现有效衔接,存在学时短、间隔久、连续性不强等问题。因此,体验中心应该采用项目课程,即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让学生学会完成工作任务的课程模式。通过相对独立的活动模块,实现学生对职业的体认,但也要注意项目的完整性、难度的适中性。

2.提高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直接力量,也是影响职业体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职业体验教育的师资队伍面临数量少、结构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职业体验中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解决。第一,增设专职教师。职业体验教育专职教师的缺乏是未来较长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通过职业院校及中小学校教师的转型可以暂时缓解这部分人才缺乏的现状。另外,专科及本科院校应该关注职业体验教育的发展,设置类似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第二,扩大兼职教师队伍。鼓励中小学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民间工匠积极参与职业体验教育,通过聘任、激励机制来保障兼职教师的權益,同时还要注意增强兼职教师归属感,提高他们的精神满足感。第三,开展教师培训和考核。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面对职业体验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式,都会出现经验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以企业技术人员和民间工匠为代表的兼职教师,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和专业的教学训练,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职业体验中心不仅要成立专门的教研组织对体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研讨,更要有计划地组织职业体验活动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的能力[11],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追踪,考察其后续的教育教学情况,做好督导与评价工作。

3.打造体验中心的核心特色。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有关学校特色建设的讨论都比较多[12]。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质量是特色的根本和价值遵循,特色是质量的展现和实现手段,这也同样适用于职业体验中心的建设要求。如何基于职业院校自身实际,通过探寻特色发展之路提高职业体验教育水平,是诸多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面临的现实问题。具体举措有:第一,立足优势学科。虽然现在的职业院校越来越朝向综合化发展,专业设置越来越多元,但是优势学科依然拥有更多的资源——雄厚的师资、先进的设备、优化的场地等,这些为职业体验项目设置和课程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例如,在模特学校设置乘务人员的角色体验、医药学校设置医护工作的体验项目,相对其他职业院校来说更具优势,并且这些项目有着多种体验方式——授课、模拟、实操等,这些都是构成体验中心教学特色的关键因素。第二,追溯传统工艺。各体验中心主要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设置体验项目,过于注重现代化和科技的应用,忽略了传统职业的体验。将传统工艺与体验项目相结合是使体验中心赋有特色的有效路径。例如,职业体验中心可以设置传统的中国结与电子显示灯相结合、农作物种植与无土栽培相结合等项目。

(三)着力建成共同体,实现动态平衡

如上所言,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的建设离不开政府、中小学、企业、媒介等外部力量的支持。因此,各方主体要不断深化利益交互、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形成发展共同体。

1.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上海市早在2014年便依托中职院校开设职业体验日活动。2015年,上海市高职院校首次面向社会举办“职业体验日”活动,并建立大量的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的地区,主要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扎实的工作研究[13]。其他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虽然都认识到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牵头在地方组织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但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职业体验教育的地位予以确认。因此,政府要发挥“领头羊”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给予体验中心完备的政治保障。

2.提高中小学的参与度。中小学校与职业体验中心虽然在教育目标和任务上有所不同,但是这两种教育组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职业体验中心能够为中小学的综合实践课提供课程和活动场地。因此,职业体验中心应该深化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并将其发展成为体验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做好与职业院校的对接工作,确保学生体验安全的同时,鼓励中小学积极参与体验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师资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要重视家校合作,加强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丰富家长培训、家长课堂、家长学校等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改变家长对中小学生在体验中心开展职业体验的观念和态度[14]。

3.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企业最能敏锐察觉行业动态,而企业员工则能掌握最先进核心的技术,与“职业”联系也最为密切。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鼓励企业继续参与体验中心的建设,建立“中小学校、职业学校、企业”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鼓励行业企业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14]。此外,教育部门还要鼓励其他企业参与其中,为职业体验中心提供人员、场地甚至资金的支持。目前,职业体验中心并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直接需求,双方的物质交换并不平衡,所以,现阶段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对参建企业进行表彰挂牌,给予税收优惠从而提高其的社会知名度、减轻企业运行成本。此外,政府还要尽快制定企业“准入”制度,对于申请参建的企业资质等进行核查,保证企业参与的质量。

4.做好媒介宣传工作。职业体验教育和职业体验中心为媒体工作提供了宣传素材,但“融媒体”的宣传效果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所谓的“融媒体”是一种理念媒体,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媒体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实体媒介进行融合,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实现由单一媒体的平面传播转变为多重媒体的立体传播,达到各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15]。目前,很多省市仅在政府官方网站中发布政策性文件,均忽视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对职业体验教育、职业体验中心的相关报道,受众游离在信息之外。为了增进人们对职业体验教育的认识、加快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打通信息传递的通道。此外,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和其他因素如文化、科技等对体验中心的建设也有推动作用,未来仍需探寻各方主体间的利益交互,鼓励更多力量参与,实现体验中心的动态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Z]. 教材〔2017〕4号,2017-09-25.

[2]江蘇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Z].苏教职〔2019〕6号,2019-03-25.

[3]郦昕阳.以“职业体验中心”平台完善高职教学“后期实训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9(9):84-85.

[4]卢小花.项目式学习的特征与实施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8):59-61.

[5]李沿知,高瑜.中小学职业体验的概念理解与价值向度[J].职教论坛,2019(11):51-56.

[6]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16.

[7]赵海侠,郭婧萱.教育管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59-60.

[8]郑玉平,高天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J].教学与管理,2013(20):26-27.

[9]刘旭光.论体验:一个美学概念在中西汇通中的生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3):104-112.

[10]姜婷,徐昌,张志鹏.普职联动共建区域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9(3):46-48.

[11]伊江月,陈鹏.小学职业体验活动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26):1-3.

[12]殷桂金,高淑英.以“优势”特色促进学生优势发展[J]. 中小学管理,2018(11):43-45.

[13]“上海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示范性基地标准”研究课题组.上海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基地建设研究[J].上海教育,2015(31):79-80.

[14]高瑜,王振.中小学职业体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19(12):11-15.

[15]丛亮.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82-85.

[责任编辑    王文静]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
中小学生“认亲”现象简析
关于乐清市中小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