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技术大学学生的社交能力与感知就业能力研究:基于社会资本视角

2021-04-08喻葵

职教通讯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社会资本

喻葵

摘 要: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通过问卷测量了376名全日制职业技术大学学生的社交能力、感知就业能力、资源获取及其求职学习目标导向,对其社交能力和感知就业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为:(1)职业技术大学学生的社交能力通过资源获取的方式,增强了其内部和外部感知就业能力;(2)职业技术大学学生的社交能力与资源获取呈正相关关系,求职学习目标导向在两者之间产生调节效应,导向程度越强,关系越强。

关键词:职业技术大学学生;社交能力;感知就业能力;社会资本

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从而建立起广泛社会关系的一种能力,它通过传播、引荐和指导[1]的形式创造有价值的社会资本,为个体和组织提供了许多与职业相关的益处[2-4],其具体且理想的状态是通过建立和维持对相关资源的获取来提高个体的感知就业能力[5-8]。因此,大多数研究假设社交能力与感知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直接关系。然而,拥有一个社交网络并不能保证个体和组织一定获益[9],网络资本理论就认为需要将资源获取嵌入在关系中来提高感知就业能力,方能超越仅仅以功利为目的的、所谓“精于计算”的社交关系。对于社交能力和感知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两者之间中介效应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某职业技术大学的全日制大学生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首先检验了资源获取在社交能力与感知就业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其次,检验了求职学习目标导向在社交能力与资源获取之间的调节效应。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包括:(1)解释了作为中心机制的社交能力如何通过资源获取的方式转化成感知就业能力;(2)将求职学习目标导向确定为可强化的个体属性,推进了社会资本和与社交能力的相关文献研究;(3)此前同类相关研究较少,且实证结果不太一致,而本研究在职业技术大学背景下探索这些变量,丰富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文献。

本研究具有时效性,因为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学位已不再成为差异化因素,大学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们的资源正在被挤压,因而不断有呼吁应该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展开更多的相关研究。实际上,干预机制可以帮助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从业人员更好地利用社交能力。同样地,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群体对就业能力的担忧可能更高,因为获得职业教育学位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因此,本研究的样本符合此类研究的兴趣点。

一、理论与假设

(一)社交能力、社会资本和资源获取

社交能力的测量通常是评估相关行为的频率,例如获得联系人的建议或与联系人讨论工作之外的事宜。这些行为在理论上导致了他们之间非正式的、自愿和互惠的關系,继而有助于获得与信息和事宜相关的资源和支持,并借助人脉获得更多此类资源。如个体借助社交能力建立人脉形成社交网络,并将这些网络嵌入到更大的社会网络中(如班级和社区),然后这些网络又为个体提供资源的获取。社会资本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即关系的结构和属性[9]。结构包括社交网络的大小和延展,属性包括社交网络联接的性质或强度[10],社交网络促进了这两种特征的个体行为,继而有助于构建社会资本。如社交网络向新的联系人伸出援手,扩充了网络的规模,构建了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而更大更广的网络增加了所谓弱联接的数量[11],将获取的信息物化后就形成社会资本利益[9]。社交能力会影响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互动频率的增加会使人们彼此感觉更舒服,并提升合作[12]。而如果社交关系得到培养,就能促进信任和身份认同,继而更有可能分享资源并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网络质量的提升就会创造紧密联接,形成更具影响力和更稳固的社会资本利益[13]。基于以往文献对社交能力和资源获取的关系研究,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结论。

首先,社交能力促进了一个“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个体”组成的系统,具有信息获取的核心利益[9]。社交网络越广,潜在价值就越高,因为远程联系有助于获得独家的潜在行业信息,若加以有针对性的应用,就能减少竞争和提高成功的几率[14]。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哪怕是弱联接的关系也可能给求职者带来利益,因为他们能够从较疏远和较少的人脉关系中更舒适地寻求就业信息和帮助[2]。在本研究中,这可能意味着毕业生与教师以外的更广泛的人员建立联系,如职业顾问或其他专业的同学。

其次,社会关系可以通过“说好话”来影响参与招聘的第三方,这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强大的社交网络可以为求职者自身的技能、能力和知识以外的领域提供建议,帮助提升求职者的资历[15]。因此,工具性网络和目标性网络可以通过“精于计算”的关系来提高就业能力。

最后,成为网络的一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并为其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从而使成员的心理更加健康[4]。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将社交能力与资源获取联系起来,提出假设:H1.社交能力与资源获取呈正相关关系。

(二)感知就业能力和资源获取

文献表明,感知就业能力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4]。内部因素包括对能力、抱负、职业属性和技能的认知;外部因素包括个体可控制之外的因素,如劳动力市场因素和人口统计数据。内外部因素是有内在联系的,内部因素影响对外部因素的看法,反之亦然。本研究假设,基于不确定性管理和情感适应的潜在机制,资源获取与感知就业能力的内外部两个因素相关。

与就业相关的活动充满了令人生畏的不确定性,无论雇员的水平或技能如何,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都影响了他们,对年轻人尤甚。信息可以使未来看起来更可预测,个体则通过寻求信息来提升确定性,其寻求的过程也增强了这一确定性。学生会担心他们未来的就业能力,因为许多人已经在学习中投入了时间和金钱,以期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16]。情感适应是指个体对环境做出反应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做出改变时需要的灵活性,并愿意采取新的行动。为了确定改变的必要性,信息和反馈需要伴随这一过程[17]。对于毕业生来说,考虑就业能力时,他们需要不断获取与就业相关的资源,以识别不断变化的雇主需求,意识到该如何匹配这些需求,并通过包装和强化他们的优势予以回应。综上所述,资源获取能够增强感知就业能力的两个因素,并且在社交能力和感知就业能力的内外部因素之间产生中介效应,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资源获取与内部感知就业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H3.资源获取在社交能力与内部感知就业能力之间起中介效应。

H4.资源获取与外部感知就业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H5.资源获取在社交能力与外部感知就业能力之间起中介效应。

(三)求职学习目标导向的调节效应

本研究在職业技术大学背景下,以学习为中心,基于社会资本文献提出求职学习目标导向的调节效应。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交能力是一种普遍行为,有可能会提升感知就业能力。有些人可能本性中就更精于计算,因此在将创建的社交网络、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最大利益化时表现得更具战略性[18]。本研究建议,大学生可以学习这种雇员或同事之间有目的性地建立联系的技巧,建立这种以求职为导向的学习目标虽然可能有些功利,但是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可以获取与就业相关的资源[19]。

个体的就业目标与其现状之间往往存在差异,求职学习目标导向就是对此做出的反应,因此,它被定义为一个动态的、自我调节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求职学习目标导向强调发展能力,学习新事物和面对挑战,以应对求职,并降低失败和被拒绝的概率[19]。因此,求职学习目标导向为职业发展的策略和技巧提供了核心及基本原理。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创建人际网络资本[18]。人们会策略性地建立社交网络,而增强求职学习目标导向会导致其更明确和更具策略性的社交行为,那些求职学习目标导向较清晰的人可能更擅长工具化地利用社会关系,以获得相关资源。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6.求职学习目标导向在社交能力与资源获取之间产生调节效应,导向程度越强,关系更强。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和研究过程

感知就业能力与大学背景高度相关,大多数职业技术大学的学位是就业导向的,大学生将就业能力视为重中之重。因此,本研究从上海的一所职业技术大学招募了376名全日制多种专业的学生来检验假设。为了尽量减少自举的偏差,研究人员让样本在课堂上完成了一份15—20分钟的问卷。

之前的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学生的感知就业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样本来自不同的年级(其中57%为女性):36.7%的一年级学生;47.6%的二年级学生;15.7%的三年级学生。大学没有举办任何正式的社交训练,但有些学生可能会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培养社交能力。

(二)变量测量

所有问卷均采用5级量表,如: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1.感知就业能力。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概念相一致,本研究使用了Rothwell[20]等的问卷,该问卷在大学生中显示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外部感知就业能力有8个问项,如“雇主希望雇用我所在大学的毕业生”;内部感知就业能力包括5个问项,如“只要我的技能和经验证明我是胜任的,我觉得我可以得到任何工作”。

本研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这两个变量,使用比较拟合指数(CFI)、Tucker-Lewis指数(TLI)、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和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来评估拟合度。首先,模型中所有13个问项被加载到一个潜变量(感知就业能力)上,结果显示拟合度较好(x2(56)=127.88,p<0.01,CFI=0.93,TLI=0.90,RMSEA=0.06,SRMR=0.05);然后,5个和8个问项分别加载到两个潜变量(内部和外部感知就业能力)上(x2(55)=121.12,p<0.01,CFI=0.94,TLI=0.91,RMSEA=0.06,SRMR=0.05),检验一个双因子模型,显示出更好的拟合度(Δx2(1)=6.19,p<0.05),Cronbach α系数为0.75(外部)和0.68(内部)。

2.社交能力。本研究使用Ferris[21]等根据大学背景设计的6个问项量表进行测量,如“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大学中发展与他人的联系”,Cronbach α系数为0.87。

3.求职学习目标导向。本研究使用Noordzij[19]等的4个问项量表进行测量,如“我想尝试了解和寻找与求职相关的程序和活动”,Cronbach α系数为0.90。

4.资源获取。本研究使用Spreitzer[22]的3个问项量表进行测量,如“我可以获得提升就业能力的资源和支持”“我了解大学提供的就业服务”。双因子(信息和资源获取)潜变量(x2(6)=10.05,p<0.01,CFI=0.99,TLI=0.99,RMSEA=0.04,SRMR=0.01)与单因子(资源获取)相比(Δx2(1)=9.83,p<0.001)具有更好的拟合度,但由于两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很高(r=0.89),因此保留单因子模型(x2(7)=19.88,p<0.01,CFI=0.99,TLI=0.97,RMSEA=0.07,SRMR=0.02),Cronbach α系数为0.87。

5.控制变量。本研究控制变量为性别、以往实习经验和学习年限。

6.分析工具。本研究利用MPLUS 7.2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采用两步取向结构方程工具。首先,使用一个适合观察变量的测量模型;然后,比较嵌套结构模型,以期找到最好地解释外生和内生变量的协方差模型;之后,评估路径系数来验证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Bootstrapping方法检验资源获取的中介效应,以及求职学习目标导向的调节效应。

三、研究结果

表1列出了变量测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

(一)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包括6个潜变量:社交能力、求职学习目标导向、信息获取、资源获取、内部和外部感知就业能力。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表明总体拟合度良好(x2(354)=622.46,p<0.05,CFI= 0.94,TLI= 0.93,RMSEA=0.04,SRMR=0.05),各指标对各变量的载荷均在0.05,水平显著,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在0.30以上。因此,可以进一步评估假设模型。

(二)结构方程分析

首先评估假设模型。与其他模型(x2(463)= 811.47,p <0.01,CFI= 0.92,TLI= 0.91,RMSEA= 0.04,SRMR=0.07)比较,该模型拟合度令人满意。将MPLUS软件生成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本研究创建了假设模型的简化表达(见图1),并显示了标准化路徑系数。为了保持对假设的重点关注,该图未包括控制变量,而且重要的控制变量只有一个,这将在本节末进行讨论。

研究发现,社交能力与资源获取呈正相关关系(β=0.24,p<0.01),支持H1;资源获取与外部(β=0.39,p<0.01)和内部感知就业能力(β= 0.36,p<0.01)呈正相关关系,支持H2和H4;资源获取在社交能力和感知就业能力之间起中介效应,支持H3和H5。使用自举法,本研究重新采样了1 000次,显示在社交能力与内部(b=0.06,CI=0.01,0.11,α=0.05)和外部感知就业能力(b=0.06,CI=0.01,0.12,α= 0.05)之间,资源获取起中介效应。

高和低的求职学习目标导向存在个体差异。图2显示,求职学习目标导向与社交能力的交互作用显著(β= 0.33,p< 0.01),对于低(β= 0.27,p< 0.01)和高(β= 0.10,p< 0.05)的求职学习目标导向,社交能力与资源获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连续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检验了高和低的求职学习目标导向之间斜率差异显著(t= 17.66,p< 0.01),H6得到支持。

虽然建议的控制变量——学习年限没有在图1中显示,但是研究也发现,其与感知就业能力两个维度中的外部感知就业能力呈负相关关系(β= ?0.13,p< 0.05),这支持了一些文献,即由于在最后一年,学生临近就业,导致其对劳动力市场高度关注,进而增加了就业焦虑。

四、结果讨论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本研究探讨了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源获取与感知就业能力的关系,以及求职学习目标导向的强化作用。结果显示,资源获取在社交能力与感知就业能力的两个因素之间产生中介效应,求职学习目标导向在社交能力和资源获取之间产生调节效应。

(一)理论贡献

1.本研究丰富了对复杂社交过程的理解。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本研究提出了一个中介效应模型,认为资源获取在社交能力和感知就业能力之间产生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也获得了经验支持,发现社交网络能为个体提供机会,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联系来获取与求职目的相关的信息和资源。本研究丰富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社交文献,并证实了社会资本的结构和属性特征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至关重要,这一发现填补了之前这一领域的空白。本研究认为,职业技术大学学生的社交能力对于建立关系和资源获取同样重要,并进一步论证了社会资本需要被利用和被投资才能带来收益。

2.本研究扩展了社交网络的文献。研究提出,通过强化求职学习目标导向这个个体属性,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社交网络的资源,从而提高其感知就业能力。研究结果也表明,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来看,社交能力是资源获取的一个先决条件,并可以通过求职学习目标导向这样更集中的行为得到加强。因此,职业技术大学中更关注就业问题的人会从他们的社交网络中获得更多相关资源,并通过强化求职学习目标导向以推动学生更集中的目标导向行为,增强社交能力,为他们提供就业资源的支持。这表明,与其他个体一样,当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也可以把发展关系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策略手段,并将策略化地开发资源与惯常的社交能力相结合时,就可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二)实践启示

对职业规划感兴趣或者相关从业人员来说,本研究结果也具备价值。首先,个体可以通过发展社交能力获得与就业相关的资源;更重要的是,社交能力是可以开发的。因此,建议职业技术大学的辅导人员应该提供此类培训,学生则应该寻求这类培训。职业技术大学中社交能力的发展应该基于就业导向的学习来设计,例如:可以考虑通过独立的课外活动或者举办专业技能研讨会,公开地传授社交能力;也可以通过团队作业等课程嵌入的形式来巧妙地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像大多数研究一样,本研究也有局限,例如横截面的数据分析排除了因果关系的验证,而有可能较低的就业能力反而会激发个体更多地建立人脉,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本研究建议对社交能力、资源获取和就业能力之间的顺序进行纵向研究,或许可以探索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获得个体利用社交网络的有趣见解。

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收集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社交和职业发展的数据;还可以考虑采用更细致的方法来探索个体利用社交网络的策略或效果,以及此类行为的社会成本;此外,另一个可能的研究方向是使用更复杂的方法和替代性的理论进一步检验模型中建立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如可考虑使用PROCESS或Preacher的MPLUS代码检验调节的中介效应。最后,还应考虑除求职学习目标导向以外的调节变量,例如个体的主动性越强越倾向于通过挑战改变现状。

本研究利用社会资本理论的总体框架,验证了资源获取在社交能力和感知就业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求职学习目标导向对社交能力和资源获取之间关系的强化作用。这一观点强调了发展社交能力和求职学习目标导向的潜在好处,对关注自身职业发展和服务职业发展的人来说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SIMON B. Reflections on the Omission of Social Capital from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Business Start Training[J]. Education + Training,2013(55):899-910.

[2] FUGATE M,KINICKI A J,ASHFORTH B E. 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1):14-38.

[3] SEIBERT S E,KRAIMER M L,CRANT J M. What Do Proactive People Do?A Longitudinal Model Linking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Career Success[J]. Personnel Psychology,2001(4):845-874.

[4] WOLFF H-G,MOSER K. Effects of Networking on Career Success: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9(1):196-206.

[5] BURT R S.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2):339-365.

[6] 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6):1360-1380.

[7] KANFER R,WANBERG C R,KANTROWITZ T M. Job Search and Employment:A Personality-motivational Analysis and Meta-analytic Review[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1):837-855.

[8] VAN HOYE G,VAN HOOFT E A J,LIEVENS F. Networking as a Job Search Behaviour: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9(3):661-682.

[9] ADLER P S,KWON S W. 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1):17-40.

[10] NAHAPIET J,GHOSHAL S. 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242-266.

[11] HANSEN 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1):82-111.

[12] LEVIN D Z,WALTER J,APPLEYARD M M,et al. Relational Enhancement: How the Relational Dimension of Social Capital Unlocks the Value of Network-Bridging Ties[J].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16(4):415-457.

[13] FLAP H D,BOXMAN E. Getting Started: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the Start of the Occupational Career[M]//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Aldine de Gruyter. New York,2001:159-184.

[14] BROWN D W,KONRAD A M. Granovetter was Right: The Importance of Weak Ties to a Contemporary Job Search[J].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1(4):434-462.

[15] LIN N.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J]. Connections,1999(1):28-51.

[16]鄭南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能力结构的影响分析[J].理论观察,2018(11):132-134.

[17]赵银,王红菊,尹红霞,等.三维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探究[J].高教学刊,2018(10):143-145.

[18]王兴宇.关系与能力的较量: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对研究生就业的双重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51-56.

[19] NOORDZIJ G,VAN HOOFT E A J,VAN MIERLO H,et al. The Effects of a Learning-goal Orientation Training on Self-regulation:A Field Experiment among Unemployed Job Seekers[J]. Personnel Psychology,2013(3):723-755.

[20] ROTHWELL A,HERBERT I,ROTHWELL F. Self-perceived Employability: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Scal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8(1):1-12.

[21] FERRIS G R,TREADWAY D C,KOLODINSKY R W,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olitical Skill Invento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1):126-152.

[22] SPREITZER G M. So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2):483-504.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社会资本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学会学习”策略探索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浅谈角色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