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老年大学”的建设与创新

2021-04-08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老年大学文化馆老年人

于 洋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北京100000)

一、前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还处于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亿,占总人口17.9%,导致社会负担不断加重。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呈高龄化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同时,老年人对优质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这与当前社会所提供的以青年人为消费主体的文化服务逐渐形成了新的矛盾。

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国内各部委系统、文化馆都建设了形式多样的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务,为我国老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互联网+老年大学作为一种服务形式,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旨在通过调研充分了解老年大学的工作现状,特别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老年大学建设的创新模式,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老年大学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馆办老年大学的现状

目前,文化馆办老年大学数量为865个,与同期全国2.41亿老年人的总数相比,平均近每28万名老年人拥有1所老年大学,数量严重不足。调研发现,无论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还是经济状况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空间不足都是制约老年大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比如,南京鼓楼区文化馆表示,虽然他们的场馆是新修建的,面积扩充了不少,但是由于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到文化馆报名参加活动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每年可达到18万人次左右,已经超出了新场馆的容纳能力。很多文化系统以外的老年大学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学地点,而是租房办学,场地条件较差,而且不具备稳定性。

此外,老年大学一般都位于中心城区或新城区,因此,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要想获得相应的教育,时间和交通成本相对较高。很多业内人士表示,鉴于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和生活习惯,老年大学的服务半径一般在5公里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老年大学的辐射范围非常有限,在老年大学的学员中,来自郊区和农村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很低。

(二)以文旅部系统的老年大学为例分析部委系统老年大学的现状

文化部系统老年大学2006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2018年文化旅游合并后,增加了部机关南区(原国家旅游局)教学点。现在共有9个校区和教学点(朝内大街203号院1个主校区,国家图书馆、朝阳社区服务中心2个分校区,部机关南区、东直门管理站、中国歌剧舞剧院、故宫博物院、文物局红楼、莲花池社区等6个教学点),61个教学班班、学员1730人次,教师45人,专业涉及书法绘画类、音乐舞蹈类、摄影数码类、器乐类、应用兴趣类五大类。从2016年到2018年,学员基本稳定在1700至1800多人次,70个班左右。由于入学无门槛,不收费,造成老年大学报名火爆,一座难求,近几年新增退休干部比较集中,要求学习的老同志越来越多,而办学条件有限,人力物力财力都无法满足老同志的学习要求。

(三)互联网+老年人文化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高速发展,各部委、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互联网+”相关政策措施,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依托“互联网+”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其服务模式已日益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例如,江苏省连云港市启动“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建设了共计7个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构建了全市“互联网+社区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已经实现了市区全覆盖,日均服务老人3000余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老年大学承担了两项基本功能,一个学习功能,一个社交功能。学习功能体现在现场教学更加直观便捷,社交功能体现在老年人过集体生活的心理需求。根据上述不同形式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老年大学的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旺盛,老年大学供不应求

调查显示,我国超过90%的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退休,其中75.16%的老年人完全不工作,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老年大学“一座难求”问题开始凸显,供不应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目前有机会享受教育的老年人约有800万,仅占全部老龄人口的3%。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大学的管理者还是老年人,都有将近八成的人认为当前老年大学供不应求。

(二)我国老年大学类型多样,缺少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共有老年大学约6万所。有700多万老年人、4560多万人次群众参与各类学习活动。然而,这些老年大学分属于文化、民政教育、老干部局、老龄委等不同部门管理,呈现“五龙治水”的局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全国性的统筹,没有建立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和针对学校和教师的准入制度、评估制度等。

(三)场所、师资不足问题严重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系统老年大学招生上限为1800人,而潜在学员人数为1万余人。全国文化馆办老年大学数量为865个,平均近每28万名老年人1所,数量严重不足。老年大学属于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学费较低或免费。也导致课程提供方很难租用到环境舒适的场地,和聘请到优秀的师资。进而很多老年大学的老师流动性大,开课不具备稳定性、连续性。

(四)公益性数字化服务平台无法满足老年人对集体文化生活的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公共文化服务推出的各类活动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增加专门针对老年人文化社交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其在精神上能够获取充足幸福感、满足感。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分阶段、分步骤建设

老年大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的调研、准备工作以及后期的课程设计、师资投入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根据调研反馈,老年大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为资金来源,依靠相关政策为基本支撑。那么就需要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根据统筹调配场所、师资、人员、财力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未来十到二十年中,老年人对“互联网+老年大学”的需求将迎来一个大的飞跃。未来的老年人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对各种硬件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现阶段的老年人。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在现阶段基本满足当前老年人的需求,在未来,随着用户人群的变化、技术手段的升级,老年大学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二)充分利用老年大学的现有资源,拓展数字文化服务

目前,各地老年大学分属文化、教育、民政、老龄委等不同部门管辖。除文化馆下属的公益类老年大学,还有各机关单位下属的针对老干部的老年大学,以及众多民营老年大学,存在设施重叠、资源交叉的情况,民营类的老年大学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部门的老年大学数字文化平台可以将这些部门的课程、师资等资源加以整合利用,采取课程打包、点单自选等方式,与各部门老年大学以及民营老年大学共建共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网络老年大学要保障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

在调研的老年人中,高达80.47%的人认为网络老年大学也需要师生线下交流,他们对线下才艺展示的需求也很高。老人学习了舞蹈、书法、歌唱等技能,均需要通过活动的方式展示出来,以增强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成就感。文化馆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老年人的演出、活动可以直接与文化馆的相关活动对接,这样既丰富了文化馆的演出内容,又为老年人提供了展示平台,一举两得。

此外,文旅部系统老年大学在培训教学之外,还于2015-2016连续2年在中央歌剧院音乐厅分别组织了“文化部老年大学教学成果汇演”,中央国家机关多个部委的领导和老干部工作人员到现场观看,让参演的老干部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四)基于社区建设互联网+老年文体沙龙模式

从老年用户的角度看,老年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场所,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交场所,很多老年人还是更喜欢现场教学模式。目前各社区的活动中心闲置率较高,组织成熟的老年大学通过与社区活动中心深度合作,由老年大学提供师资、教学资料以及相关设备等,充分利用社区的活动场所及其便利性,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和交流。根据文旅系统老年大学的朝阳社区服务中心(东区分校)和六里桥莲花池社区教学点的成功办学模式,我们建议:根据社区规模,较大的社区可组办老年大学分校,较小的社区可组办沙龙模式,将多个社区建设为网格型老年大学群组。通过数字平台整合整合群组资源,统一调配,形成优势互补。

(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为了增强老年大学数字文化平台的活力并形成竞争机制,应当引入社会力量,让企业充分参与。许多视频网站平台拥有现成的平台支撑、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灵活的组织机制,这都为老年大学数字文化平台的建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社会力量可以在课程设计、学校建设、运营、管理中全程参与。政府应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对进入老年大学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核,并对其提供服务进行内容审核。特别是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参与企业的盈利以及广告尺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猜你喜欢

老年大学文化馆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浅谈老年大学的规范管理
试探老年大学教育培训的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