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山水画的辩证思维

2021-04-08桂兆海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天行元气老子

桂兆海

(李可染画院,北京 100010)

一、艺术的高层面审美规律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各家都是认为“天行有常”。“常”就是规律,变中的不变,常道就是大道。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曰凶。”儒家也肯定“常”,《易传》:“动静曰常,刚柔断矣。”

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教认为:“天行无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给中国哲学的“天行有常”提供了一个思想对立面。宋明理学最终还是以“天行有常”回应了佛教:认为“常”就是“理”,是天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一理。

王夫之说:常就是静,变就是动,静和动是辩证统一。常中有变,动中有静。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更迭,万物有荣枯,皆依循常道。中国山水画家很早就认识到艺术的高层面审美规律,同样要遵循常道。

在西画中,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向科学看齐的纯客观的方式,是表现瞬息万变的表象和偶然性存在的特点,是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个别形态。而中国山水画家则需要精通事物之根本规律:把握事物之常态,弄清事物之常理,遵循事物之常道,最后才可以左右逢源,不受时空的限制,中得心源,创作出既有个性又符合艺术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艺术品。

二、笔笔相生的理论依据

在中国哲学中,最早系统性谈宇宙论的是老子。老子认为:“有物混成”,世界是从混沌到清晰,从潜在到显在。孔子只有一句话谈到了宇宙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百物是指空间;四时是指时间,空间加时间就是宇宙。

中国哲学的宇宙论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发生学的宇宙论。“天地有大德曰生”是中国哲人对宇宙最根本规律的概括。动态的、有机的、发生的宇宙观,直接决定了中国山水画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向度。

“齐白石说:‘笔笔相生,笔笔相因,’这是为了一张画的气贯连,气贯连才有力,才能生动。”(李可染论画)此一笔非彼一笔,但是笔笔相因。笔笔相生的“生”,笔笔相“因”,就是动态的、有机的、发生的。

山水画家通过长时间写生与创作实践,创作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借助高超的笔墨语言,将心中之“意”表达出来。由第一笔生发出第二笔、第三笔……笔笔都有关系,笔笔相生,笔笔相因,最后,作品已不仅仅是胸中的丘壑,它是艺术家胸中的丘壑和个性化笔墨随机生发的结果。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混沌到清晰,从潜在到显在”的过程,契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三、元气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是“白纸对青天”,一盘水,一盘墨,水墨互画,阴阳互化,最后水干净,墨用完,造化在手,画由心造。

中国哲学为了解释动态的世界,有“五行说”、“阴阳二气说”。老子不用五行、阴阳,而是用“无”(无又是“朴”)解释宇宙本原。“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后,人们将具体的五行说和阴阳二气说与老子抽象的“道、无、朴”思想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元气论——气化流行(戴震语)。戴震说:“阴阳二气,气化流行”就是“太极”,是宇宙的终极成因。

“元气论”是中国哲学解释世界的最高的理论思维成果。(西方哲学的最高理论思维成果是原子。)元气论对中国山水画影响至深。

郑板桥论画:“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按照“阴阳二气、气化流行”这种观点,山水画中的空白就可以理解为阴(或者阳),笔墨就可以理解为阳(或者阴),作为二气的表现形式。中国山水画家把笔墨看作表现宇宙二气运行状态的有效手段,讲求笔精墨妙,元气淋漓。例如黄宾虹的作品,意在体现一团混元之气,极力表现出画家与宇宙自然和谐一体,共节奏,同呼吸,生生不息的天人合一的艺术观。

不仅如此,元气论还影响着中国画的整体观念。罗丹说:“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就像法藏提出“一即一切”。他提出了四法界理论:理法界(本体);事法界(现象、此岸);理法事无碍(此岸与彼岸圆融无碍);事事无碍(大家都是体的一部分)。得出的结论是:任何部分都是整体中的部分。中国山水画十分重视画面整体气息的贯通与流动性。强调局部服从于整体,局部与整体有机联系。只有笔墨在内部气息上达到贯通一致,才能使局部与整体形成一种有机的生命律动,并且,画面的律动与艺术家自身生命情感达到和谐共振,从而使画面准确传递出艺术家所要表现的自身的生命意识形态。

熊秉明先生对此曾作过这样的解释:“这里的气,具体来说,是指笔在白底上的交织组合,给观者视觉上幻构出的‘动感’,使人觉得有一股脉流在全幅周行波动,逶迤回荡。”其实,黄宾虹说“画中有龙蛇”正是这个意思,讲的就是画面的气息流动。

四、相反相成的矛盾原则

先秦时期,老子就已经概括出事物相反相成的矛盾原则,揭示了对立面双方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中国山水画要求艺术家有能力将黑与白、动与静、有与无、实与虚、刚与柔、疏与密、浓与淡、曲与直、遒与婉、劲与逸、雄与浑、苍与润等诸多相反相成的矛盾因素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这种要求喻示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动态的、有机的、发生的,这种动态的、有机的、发生的事物又是由阴、阳两种矛盾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五、相辅相成的转化原则

老子不仅概括出事物相反相成的矛盾原则,也揭示了相辅相成的转化原则。“反者道之动”,矛盾双方可以走向反面,相辅相成,福祸相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在中国山水画中,黑与白有无相生,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主要靠对比来解决。在一定条件下,白可以转化为黑,黑也可以转化为白。黑与白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其他干与湿,浓与淡等元素也是如此。

在太极图中,黑白二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由黑到白,由白入黑,虚中有实,实中含虚,既是阴阳又为一体,负阴而抱阳,动与阳同波,静与阴同德。山水画中的张与弛,疏与密,开与合,无不互为依存,互相转化,互相环抱。以黑挤白,画实求虚,由浓生淡,留干得湿等,莫不依存与中国哲学相辅相成的转化原则。

六、藏而不露的应付原则

除了以上两点,老子还提出了藏而不露的应付原则。以退为进,贵柔守雌,计白当黑,处在下位。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指的是知阳而守阴,知刚而守柔,一切处于蓄势待发、藏而不露之状态。

老子的知白守黑理论,也是中国画的“黑白天下式”,是中国画画面构成的重要方法。

山水画中的层次极其深厚,从白纸到黑墨有无穷的层次变化,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知白守黑,藏而不露就显得十分重要。

李可染先生曾提出山水画要“气”、“含”、“北”、“风(丰)”、“大”(气韵、含蓄、笔墨、丰厚、大气)五个方面。其中“含”就是含蓄、藏而不露。

藏而不露犹如“犹抱琵琶半遮面”,关键就是要懂得如何去藏,手段高超的艺术家都懂得“藏”的道理,朦胧含蓄、蓄势待发、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只有懂得“藏”才能让作品更加有看头,让读者能够有想象空间。“藏”,才能给审美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咀嚼和回味的空间。

七、主次分明的主动原则

先秦时期,兵家孙子崇尚阳刚。主张在处理事务时要把握主要矛盾,把握主动权。在山水画的创作上,这一观念在创作中起着决定性的统领作用。

在山水画构图上,把握主题、主次分明是贯穿创作始终的。一件作品必须分清主次,把握好主次关系,二者通过对比,能有效使作品主题变得更为鲜明,使整件作品更具张力。作品的主与次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八、执两用中的中庸原则

老子尚阴柔,孙子尚阳刚,孔子则执两用中,崇尚中庸。提倡在对立两方面把握统一的原则。过犹不及,威而不猛,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易传》解卦,也是本着“中”的原则,下卦之中位,上卦之中位,都是吉爻。

中国山水画的辩证思维十分发达,过刚不行,过柔也不行。黄宾虹画论中说:“润含春雨,干裂秋风”,必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叫执其两端而用其中。黄宾虹的作品中,干湿浓淡层出不穷、层次既分明又模糊,给人的感觉像大自然一样极其丰富。

儒家的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对历代山水画创作都产生积极影响,在历代艺术家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中和。山水画创作就是在有与无、干与湿、黑与白、轻与重、枯与润等两种相反要素下执两用中,强调两极的相依、相辅、相生的高度统一,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是儒家崇尚中庸的艺术化体现。

秉持中庸之道,在中国画中的反映出来的就是中和之气,画面在整体统一之下呈现出和谐正大的气象。在中和美学观念的影响下,意境恬淡、宁静、含蓄、和谐、统一的审美体验一直指导着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实践。

猜你喜欢

天行元气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更惜今日手中粮”等十二则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摆拍
羡慕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天行九歌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