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乃“明”师

2021-04-08陈美玲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9期

陈美玲

摘 要:教育的本质是“心有静、学有长、教无痕”,但名师的成长却是有经历、有痕迹的。方观生先生著的《岭南教育之光——岭南名师成长故事》给我们梳理了众多名师的成名之路:有勤学苦练、有发愤忘食,更有创新、有绚烂、有阔远。这些岭南名教师,值得我以“以名师为明镜,探寻名师的意义”为主题,来研究、探索他们成长背后的密码:一、把教育当毕生事业去深耕;二、敢于发掘自我的无限可能;三、甘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

关键词:名师成长;岭南教育;成名之路

余映潮老师说:“名师是良好的环境、难得的机遇和个人突出的禀赋、倾情的努力、执着坚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翻开这本《岭南教育之光——岭南名师成长故事》,你一定会发现:他们是有担当的一代学人,有独立、自由、精神明亮的一代知识分子。这些岭南名教师,确实值得我以“以名师为明镜,探寻名师的意义”为主题,来研究、探索他们成长背后的密码。

岭南名师的“名”,在于明白——若想享受职业的幸福,就应把教育当毕生事业去深耕

这些岭南名师眼明心亮,皆是在当下这个熙来攘往,充满诱惑的红尘里,依然能静下心来研究教育的追光者。其间有爱,所以能以全部的激情和才智去拥抱命定的事业——哪怕是一路包裹着失落、挣扎、煎熬的事业;其间有智,所以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足够的清醒和毅力去排除常人难以抵挡的诱惑。“我为课堂而来,我为教育而生”,他们纷纷彻底走出功利境界,只愿把生命最靓丽的华彩献给精彩的教育教学现场。

教育是一场修行,他们在漫漫修行路中活出了“高贵的单纯”与“静默的伟大”模样,全心全情立稳三尺讲台,享受来自课堂上师生情感和智慧高度交锋融合后产生的美感。带着对学科赤诚的热爱,他们上下求索,用年轻的心态上出朝气鲜活的课程。他们目中有生,不断在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感知时代,回应现实,链接社会,与时代潮流俱进,保持教育、教学、教研的蓬勃朝气。他们真正践行“育人”的理念,坚定地走在“教育乌托邦”的最前沿,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自我成长,从过去个人英雄主义的炫技转向师生共同体发展的民主化教学,努力与每一个孩子对话,用心点评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只让教室里没有偏远角落,没有被边缘化的学生。正如曾宪梓中学的林明老师就是一个卓越的“心中有生”的建构者。为了多渠道、多层次鼓勵学生爱上语文,其金点子层出不穷,课前三分钟“文字、文学、文化”的切入、就教材竭力推进“群文教学”、古文“去标点”教学、辩论会、课本剧、每个学生自编年度文集……在他的课堂里,繁文简教、短文丰教,深入了解学情,精心设计导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趣”“味”自生。

岭南名师的“名”,在于明白——自我的不设限,在于敢于发掘自我的无限可能

自我改变、自我突破、自我挑战,在教学、教研中追求高度,做一个思想深刻、飞扬灵动的创新者,让“成为你自己”化为骨子里的终极追求。也正是这样的内驱力和学习力,让这群岭南名师的勤奋焕发着工匠精神,教学教研创意飞扬,也使其获得了专业素养从量变到质变的飞速提升。从不满足狭小,不贪恋舒适,自我生命拓展成了一种渴望、一种延展、一种追求。正如让学生热爱语文,课堂幽默风趣、激情四射的岭南名师何泗忠,就是一位不断进取创新,有高超的教学水平的教师,其倡扬、践行的“悬念教学法”,打破了课堂结构的单调、板滞、扁平、程式、格式,拈出“悬念”之钥打开语文课堂教学鲜活、动态、更新的风景。课上,他为了抵达教学艺术的激励、唤醒和鼓舞,经常采用倒叙法、故意错误法、比较法等设置悬念,让教学变成一个推理、思考、质疑和想象的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完成语言建构、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还有省名班主任刘洁贞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时时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践行着“教育无痕”的高阶智慧,为每一朵生命之花的盛开创生希望。她创建特色班级管理制度,从“独裁”管理转向学生自主管理,自拟班规、花式排座位、体力长征、脑力长征、青春期爱的教育、创意,同时采取班干部竞选方式——竞选演讲、民主投票、公平竞争,鼓励班干部策划与主持每月主题班会……不胜枚举,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巧、大胆的教学创意、丰富的教学智慧,使得他们在各自教育领域中一路高歌猛进。

岭南名师的“名”,在于明白——要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

余映潮老师还说:“每一个人的道路上,命运都有可能安排,你像纤夫一样背负着重力在无路可走的地方走一段路,你只能咬牙,艰难地跨出带着呻吟的步子,向前走,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坚持着自己的开辟工作,在非常痛苦的披荆斩棘之中,坚持着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找寻到自己的一条道路,这就是生存的智慧,这就是事业的智慧。”这些名师的高度,不是拔地而起的,而是持之以恒、积沙成塔。他们大多是从普通的老师一步一步历练出来的,在艰苦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努力成长。毫不夸张地说,高品质教育教学都是细活、慢活和难活,这“攻关”苦旅,不是掉一层皮,而是换了一身血,才可能创造出的奇迹。他们死磕于艰苦繁重的一线教学与理论研究,思考不断、笔耕不辍、实践不止,用背后的汗水与艰辛“垒砌”起“有根有形有魂”的课堂。这点让我深深感悟到: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恰如梅州市曾宪梓中学刘崎老师,2002年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了梅州山区,“起始于辛劳”,甘愿集万千奔波于一身,一直站在教学最前沿。即便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又兼家庭的责任,各项繁杂任务扑面打来,但从春的烂漫到秋的澄明里,他的高质量教学与科研永远在路上;也如名师楚云老师每晚十点左右入睡,为的是次日早上五点到七点能神清气爽地研读文本,哪怕是已教过多遍的课文,也要像“第一次看到”一样去感知,高度自觉地推进属于一个教师自己的同课异构;也如张美兰老师从不停歇,不断前行,2016年精细打磨出均获“省优课”的39节微课。这正所谓:天道酬勤,名师成长需穿越无数苦寒的黑夜!

名师的修行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与他们的学问能力有关,与他们的性格器识有关,更与他们的人格襟怀有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深知:任何名师的教育艺术和研究学情的精神是全国教育界一面不倒的旗帜,但经历与成长的轨迹绝不可复制。我或许不能成为名师,但当循名师之路,深入到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中去,抒写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传奇。让蛰伏内心的教学灵感的翅膀舒展开来,让教学艺术的霞光照亮思想的空间,让教学成功的火焰烙印在心扉的玄关。唯此,我或许也会收获别样的教学方式,让我的语文教学在时间的淘洗中反复打磨、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