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路情思

2021-04-06杨高陞

闽南风 2021年1期
关键词:纸牌鸟笼漳州

杨高陞

香港路北端横卧着东西走向的府口街、卫口街(今台湾路西段),香港路从南至北分为:旧桥头、南门头、南市街、双门顶。我有许多中学时代同学的家均居住于此。旧桥头的吴惠芬,南门头的许宝华、陈琛琛,南市街的王士林、章良海、谢茂贵、赖美华、林贻泾,双门顶竹椅社的庄俊钧……我们都是漳州二中老三届老高三的同学。香港路地处漳州古城中轴线上,也许是受到一箭之遥的文庙的眷顾,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旧桥头的高庆狮(惠芬同学的叔公),中国科学院院士;南门头的黄家声,饮誉中外的棉花画创始人;双门顶竹椅社的郑绵平(俊钧同学之妻郑秀芸的叔叔),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市街的高捷成,红色金融家;出生于南市东侧一陋巷里的杨骚,现代著名左翼作家、诗人。

旧时,香港路商贾云集,沿街两侧骑楼下的店铺鳞次栉比:四合饭店、朱绪光西医诊所、太义方药店、颜裕美茶庄、泰来当店、逢源纸铺、均通银庄、颜锦花木版年画、南园酱油店、褚园记杂货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中,南园酱油店主人林琯玉(林贻泾同学的祖父),地方士绅,聲名远播。他热衷公益,乐善好施,铺桥造路,兴办教育。20世纪20年代,林琯玉与他人一起捐资,在近在咫尺的南门溪修筑“中山桥”,俗称“旧桥”;他还投资漳浮(浮宫)电灯公司和汽车公司,倡导并带头捐款重修“凤霞宫”“南市庵”等民间庙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比干庙”等,民国期间,林琯玉首任“头家”(会长)。同时,他还在附近的杨老巷创办西河小学和育英幼稚园(解放后,先后更名为崇卫小学、杨老巷小学、华南小学和振成巷幼儿园),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就在振成巷幼儿园和杨老巷小学度过了那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算命仔”(算命占卜者的俗称)林古山就住在南市东侧中段一小巷里,他的算命道具除了竹制鸟笼里一只俗称“乌伯仔”的小鸟外,还有一叠三折成长方形纸牌。展开纸牌,呈现的图案各异,什么“陈三磨镜”“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什么“蒋干盗书”“桃园三结义”“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五花八门。

记得小时候,我见过“算命仔”林古山在府埕东侧骑楼下摆摊设点:一张有两个抽屉的长方形木桌,紧挨骑楼的砖柱,柱上贴着一张红纸,纸上黑色毛笔字赫然写着四个字,“算命卜卦”。靠砖柱的桌上放置关着那只“乌伯仔”的竹制四方形鸟笼,只见“乌伯仔”东蹦西跳,不停地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颇有冲破鸟笼飞上蓝天之势,遗憾的是,鸟笼的竹签之间宽度不够它跻身而出,把它牢牢禁锢在那小天地里。“算命仔”林古山浑浊的眼睛告诉人们,他是个瞎子,不过,还有“几分目”(没全瞎),不然,怎么能辨认纸牌上的图案。前来求卜者多为中老年人,偶尔也有少男少女。林古山与求卜者寒喧几句后,便直奔“主题”,说你是要问前途或婚姻,还是运途如何,做生意能否赚钱?然后,问清楚求卜者的“生时日月”,据此排出“四大柱”。尔后,轻车熟路地在鸟笼前的桌面上摊开纸牌(纸牌一张紧挨一张均匀地排一列)。林古山一手在摊开成一排的纸牌上洒些“细仔”(小高粱米),另一手拉开鸟笼的小门。只见鸟笼里那只“乌伯仔”连蹦带跳地离开鸟笼,左顾右盼,小脚踩着那排纸牌,小嘴不时啄食“细仔”,东张西望,不经意地叼出一张纸牌,大功告成。此时,林古山用手拿了几粒粟米作为奖赏,并轻轻地摸了下它的小头,示意它“任务完成了,该回家(进鸟笼)”。它知趣地转过身子,乖乖地蹦蹦跳跳踩着纸牌回到鸟笼里。林古山随即把鸟笼门关上,拿起那张“乌伯仔”叼出的纸牌,展开一看,现出图案,端详片刻,若有所思地掐着指头,屈指一算,口中念念有词,尽是些难于听懂的占卜术语,什么“子丑寅卯辰已午未”,什么“甲乙丙丁戊巳庚辛”“甲子乙丑丙寅”……然后,胸有成竹地对求卜者说,按你的命底来说,有一大劫,什么“命中带箭,凶多吉少”,尔后话锋一转,“不过,有贵人相助,临危不危,临险不险”,以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加于诠释,使求卜者“阴转晴”(转忧为喜),于是心甘情愿地付了钱,欣然而去。

后来,“文革”一开始,算命卜卦被视为骗取群众钱财的迷信职业而被取缔。

20世纪80年代初,林古山重操旧业,但不必像旧时那样在外摆摊设点,而是“坐诊家里”。据传,他算命“很准”,声名鹊起,慕名而来的求卜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可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知是真是假,据说,那时生意兴隆,林古山月进斗金。

香港路北段依次矗立着两座明代石牌坊(俗称“华表”),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对象。

南面那座“尚书探花”坊,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林士章而立。林士章,字德斐,漳浦人,嘉靖探花,任南京礼部尚书。坊宽8米,高11米,南北向,正楼匾额两面分别阴刻楷书巨字“尚书”“探花”。

北面的“三世宰贰”坊,系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而立。蒋孟育,龙溪人,万历进士,曾在漳州结社“玄云诗社”,他是当时“漳州七才子”之一。坊宽8.09米,高11米,正匾两面分镌“三世宰贰”“两京敭历”。此坊以圆雕四力士置正楼顶部,四角支撑坊顶。力士造像古拙中透秀气,严谨里露诙谐。

在“三世宰贰”坊“贺表脚”(牌坊下的街面)东侧骑楼下,有一远近闻名的摊点卖“灯火仔”(旧时一种煤油灯玻璃制品)。在摊前出售“灯火”的,是我老邻居阿水伯的大女儿,她的弟弟王振强是我幼时玩伴和同学,她妹夫的姐姐郑唯拱与我同是老三届老高三同学。至于“卖灯火女”的芳名,鲜为人知,这无关紧要,坊间只管称她:“水查某”(漂亮女人)。盛传:当年有一南乡农村小伙子,来到她的摊前买了“灯火”后离去,被她的倾城美貌迷住了,回家路上,神魂颠倒,想入非非。为了与她再聊上几句,多瞅她几眼,走到旧桥头又拐了回来,谎称路上不小心弄破了“囱管”(罩在煤油灯上的玻璃防风制品),再向她买了一套。

20世纪60年代初,我读中学时,有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到西郊天宝仙都自然村支援“三秋”,在割稻劳动之余,一位姓余的农民问我家住在漳州什么地方,我说在双门顶“华表脚”附近,只见他喜形于色地说,那不就在“卖灯火女”那儿,那个“卖灯火女”“生做很水”(长得漂亮)。我不置可否,只是惊讶她的名声怎么传遍了远近?或许是街坊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缘故,习以为常,患了“审美疲劳”,说实话,我对“卖灯火女”,并不觉得有“赖水”(多么漂亮)。

时代变迁,卖“灯火”的生意早已“败途”(没市场)。十几年前,香港路历史街区整治时,她在“华表脚”的房子被拆了。现在,她年过八旬,仍在另一“华表”(尚书坊)西侧骑楼下一店铺开店,改营婚嫁喜庆之类用品。别看她已是耄耋之年,但风韵犹存,与年轻时一样剪着短发,头发并没发白,身体也无发胖,身材匀称,衣着合身,还很“老巧”(老美女)。近年来,有关这位“水查某”的报道,时有见诸媒体,冠之为:“囱管西施”。

家住双门顶附近的“老猴”(此人的外号),老漳州人一提起他,可谓家喻户晓。他“神通广大”,旧时,漳州城流落街头的乞丐成群,“老猴”是“乞丐头”(乞丐的总司令)。逢年过节,做“闹热”,或哪家商家开业,“老猴”总是会召集一大群乞丐到店铺前“唱好话”(说吉祥的话),什么“恭喜发财,生意兴隆”,什么“头家(店主)好命,子孙满堂,福星高照”,等等,极尽恭维之能事。店主总要给他们“银两”(钱),当然得一定数量,少了不行,一大群乞丐会围得你店铺水泄不通,赖着不走,让你生意“歹做”(无法营业),店主只好给足了“银两”,尔后,乞丐头“老猴”一声令下,乞丐们立即听话地散去。

平时,哪家小孩走失,或家养的大猪没了,或哪家店铺的贵重物品被偷,总要找“老猴”,当然,得事先谈妥找回失物的报酬。“老猴”接到业务后,立即调动他的“耳目”(散布于城里各角落的乞丐等游民散勇)的积极性,明察暗访。同时,他亲自“披挂上阵”,穿街窜巷,边敲锣边“叫大吼”(大声吆喝),因此,坊间也称之为:“老猴”叫大吼”。他充分利用自己“资源”优势,在短期内完成失主交办的“任务”(物归原主)。

解放后,“老猴”这种聊以谋生的職业当然不允许存在,他只好改行做起收购废品、收购玉器古董生意。20世纪60年代,我读中学时,在街上或中山公园里还见过他。他与别人闲聊时,高谈阔论,谈古说今,喉声很“结”(洪亮),颇有“中气”。但毕竟是老了:稍驼背,深眼窝,瘦瘦的,脸上布满皱纹,体形动作酷似老猴,难怪坊间这样称呼他。“文革”后期就没见过他了,什么时候去世也不得而知。

我总是对香港路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挥之不去。它往日的繁华街景和风情逸事,至今仍难于忘怀……

猜你喜欢

纸牌鸟笼漳州
情调漳州
纸牌塔的无限可能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鸟笼
古董鸟笼:欣赏收藏两相宜
立在纸牌上的水杯
我想天空
美剧台词秀——House of Cards 纸牌屋
小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