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术课堂的“视觉性”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意义

2021-04-06廖芷

参花(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中美术意义教学策略

摘要:美术课程也是视觉课程。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视觉性”教学策略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笔者从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二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的课例入手,试分析“视觉性”教学策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视觉性”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 意义

一、引言

一直以来,美术课在一些学生和教师的眼里是一门不受重视的课程,美术课时也常常被数、语、外等主课教师占用,学生对此课懈怠,美术教师教学方法僵硬死板,使课堂更加枯燥无味。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如何能打造一堂生动的、令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成了当下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美术教育的课程标准将“视觉性”放在首位,“视觉性”教学策略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外国语学校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将“视觉性”美术教学策略运用到美术课堂中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能够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二、课例中的“视觉性”教学策略

“视觉性”教学策略是通过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术的魅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从而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一)“视觉性”教学策略前期准备

笔者此次实习的学校是南宁外国语学校,它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公办完全中学,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广西示范性特色学校、全国外语教学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高中生虽然通过了小学、初中的美术学习,但由于学校对美术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美术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高中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主动学习美术的能力比较差。但高中生的思想已经基本稳定,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有较强的兴趣,知识面比较丰富,对不懂的知识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表现欲。高一是关键时期,刚从初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学生美术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学生能力、了解学生个性,为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课程、教材和学生分析后,笔者为南宁外国语学校学生制订授课计划,因该校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整体素质高,主要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当教师、课后拓展延伸等策略去帮助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为例,笔者将同样一堂课放入不同课堂中,根据情况更改教学重点。

此课程为书本的第二课,是带领学生进入美术鉴赏的关键时期,在讲授课程主要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美术的类别、美术的语言等有初步了解,为后面的美术教学作好铺垫。本次授课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利用课前准备的丰富资源,带领学生初探美术鉴赏课。

(二)教学设计中的“视觉性”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广与深入,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有鉴赏、绘画、设计、工艺建筑、书法、篆刻,甚至媒体艺术都出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之中。”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曾谈到,中国的美术教育是“由单一的美术内容发展到今天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的、异常丰富的学科教学门类”。可见,美术课堂中“视觉性”教学策略运用广泛,授课时如果只看书本上提供的图片往往不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通过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术的魅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更快地帮助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如在《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一课中,在课程的导入环节,笔者认为学生初次见到这样的题目一定是毫无兴趣,并且难以理解的。为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题目的思考,回归课堂,课前笔者在网络上收集了古典舞的视频及贝多芬的钢琴曲,让学生观看和聆听,感受舞者身体的韵律、表情的变化及音乐节奏的起伏、表达的情感。从而得出结论:舞者通过身体、表情来表达情感,而音乐家则是通过音阶、旋律的起伏表达情感。

接下來,引出当天的课题《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给予学生丰富的遐想空间。在教学过程环节,同样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动画滚转模式,并配上一段悬疑音乐,带领学生进入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此时的课堂氛围高涨,请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模仿《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的造型动态,台下的学生积极踊跃地猜测台上的学生模仿的是哪一个人物,笔者顺势提出问题:我们所说的具象艺术,其特点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直观、真实、叙事。

在本次课的课后拓展环节,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后也保持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投影仪上展示出与本节课有关的艺术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应用,比如服装、家具、首饰、雕塑、工艺品、美甲、鞋帽等等。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并利用这些美来创造美。在短短的一节课中,美妙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片、精美绝伦的动画,能让学生在保持新鲜感的同时了解、学习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实践课堂中的“视觉性”教学策略

在实践课堂中,结合教学设计当中的思路,并将其运用至南宁外国语学校高一(三班)、高二(六)班的课堂之中。高一(三)班整体素质较好,而高二(六)班次之,将同样的课程应用至这两个班,当笔者展现课堂导入的舞蹈和音乐时,三班的学生表现较正常,而六班则较活跃,但是总体的课堂导入还算成功。当中间放入了大量的图片进行艺术的分类讲解时,三班学生明显对美术作品有着一定的鉴赏能力。

于是,笔者主动请某位学生来为大家讲解他对于这幅作品的理解,当自己身边的同学讲解美术知识的时候,课堂氛围明显提升。但纪律相对差的六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但对于美术知识的了解缺失,于是笔者充分地利用课前准备的教学资源,先让课堂能够有活力但是也能够让大家安静下来听知识讲解。

(四)“视觉性”教学策略课后反思总结

在本次教学中,笔者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本次课堂笔者以学生为主体,增加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一堂课大多以教师为主体,违背了新课改下的要求,盲目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严重,人人都害怕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各种主科补习班层出不穷,因为精力有限,艺术课便沦为了学生压力过后的嬉戏打闹。尤其是在现阶段的教育大背景下,美术未被列为考试必考项,加上课业压力大,因此,有时美术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比如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等。

另外,美术教学课时量少,比如美术课每两周上一节,但可能会被主课老师占用等。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改的推进,人们都在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美术课仍然是“副课”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变。纵观以上种种,高中美术教师应该担负起美育的重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美术,促进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便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美育应从娃娃抓起,应融入学生的课堂内外。高中美术作为一门美育课程,应当获得社会、学校、教师及家长的重视,应大胆探索、努力实现各种以学生为主的“视觉性”教学策略,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情感价值观念,从而真正实现美的教育。

(作者简介:廖芷,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艺术学院2020级,研究方向:人物)

(责任编辑 月娇)

猜你喜欢

高中美术意义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有意义的一天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留学的意义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