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鸡”到“激”:唤醒内驱力

2021-04-06谷珵

教育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内驱力女儿家长

谷珵

不难发现,孩子们吐槽的大多在于父母安排过多,以及比较、打压式的“鸡血”。父母们渴求向上流动,却忽略了通过成绩保障幸福、将学业作为唯一通道的法则,已经不适用于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也遗漏了“鸡娃”为亲子关系和孩子身心健康埋下的隐患。

焦虑的挤压中,我们也看到了另一幅画面:为什么有些孩子无须父母督促,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为什么他们遇到困难会积极解决,持续进步?内驱力是回答疑问的关键。

// 内外角逐 //

“人類为了生存,与生俱来有一种驱力,促使人不断学习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孩子天生就热爱真正的学习。”任职于清华THBI儿童认知研究所的邱天在谈起内驱力的话题时表示。在她看来,那种对广义层面知识的渴望、对并非旨在考试的学习的本能,“是写在我们基因里面的”。

去年夏天,邱天应某科普频道的邀请,连续写了几篇关于内驱力的文章,平均阅读量在几万以上。家长在平台上留下各种疑问:“怎样提升孩子的内驱力”“试水各种兴趣班,想找到孩子感兴趣的,算是培养内驱力吗”“练琴一会儿就跑下来,怎么让娃学会自我管理”……探讨的热情持续至今。梳理五花八门的反馈,她发现许多父母对孩子内驱力的养成极度渴望,可理解依然存在误区。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来阐述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大众津津乐道的内驱力,实际是该理论模型所研究的内在动机,由此驱动的行为“是个体在没有外界要求、限制和功利的压力的情况下,出于兴趣而产生的”,过多的外驱力则会消磨内驱力,两位心理学家也强调了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从学理上划分,两者区别显而易见,但生活里父母为何时常一头雾水?原因恐怕归结于同时理解内驱力和孩子本身,是摆在普通父母面前不小的难题。“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像一个黑箱子。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做法,家长不理解本质,只能根据现象去猜测,往往会产生‘想当然的误解。”以孩子配合报课外班为例,邱天按照内驱力三要素把线索拆分:哪些行为会促进内驱力——给孩子充足的关注,花大量时间陪伴,能够提升情感联结,如果老师很好、水平适宜,也可能提升孩子的胜任感;哪些是单纯的外驱力——把时间安排得太满,严重挤压自主感;课程难度和孩子状态不匹配,消磨胜任感;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期待,建立负面的情感联结。而许多家长并无思考,“最终结果是想要的,便以为所有行为都做对了”。

不再将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言论当作事实性根据,很容易导致失衡。外在力量的叠加下,成绩攀比的赛道上人越来越多,内卷与焦虑此唱彼和:海淀妈妈中流传着“4岁掌握1500英文单词还不够”的段子,上海妈妈不同住宅区盛行“鸡娃”鄙视链……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班主任温程坦言,自家娃也差点被卷到这场教育军备赛中,好在理智将家庭拉回了正轨。可身边太多孩子没有那么幸运:他曾教过一个学生,小学时总体发展比较优秀,但随着学段的上升,比较的地域范围扩大,“跟不上漩涡的速度”,到了高中心态完全崩盘,基本放弃了学业。也有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案例,学生始终名列前茅,荣誉加身,状态也积极。

“明星学生”让其他孩子沦为背景板,恰恰刺激着家长敏感的神经。温程感到,分辨孩子在其中的主动性越来越难,拼命使用外驱力呈现的状态,就是“甩开膀子加油干”。“可怕之处在于,家长将注意力从自己的孩子转移到别人的孩子。别人在学我就在学,哪怕已经不堪重负。似乎只要超越目之所及的‘别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但天外有天,没有人能保障自己永远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才有了魔幻般的“鸡娃”。

对标旁人眼中的“好”而付出,很难感受真正的幸福,形成自我认同。与此相反,温程眼中的内驱力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去学习,其所衍生的快感真实而快速。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终极梦想,而不是为了父母考大学、丢出一张毕业证开始游手好闲,也就不会走上“啃老族”的道路。

// 相信自主学习与成长 //

家长焦虑派生的外驱力,后患随时间显现。杨薇在童书妈妈写作营教课3年,为现状暗暗惊讶:一些孩子自我评价极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也拒绝思考;而一年级的“小豆豆”告诉她,不提前学就不能超过别人;还有些高年级孩子,和家长的冲突激烈,“对爸爸妈妈的恨意,让你根本无法想象”。

在北京,杨薇算得上“佛系家长”,两个女儿没上幼儿园,没上幼小衔接班。小女儿出生前,她在微软工作了6年,可浸淫越久,越觉得技术和资本无法解决养育中的焦虑。和先生商量后,杨薇辞掉了工作。由于不希望背负太多债务,结婚时就决定不在北京买房,所以一家人没有太大经济压力,“而事实证明,没有房子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任何影响”。

她相信孩子小小身体里蕴藏的能量。全职在家时,杨薇学习了蒙台梭利教育。“孩子自己是有学习、成长的能力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专注力是从自己选择工作开始,而成人预备好环境,观察跟随就可以。”也因此,杨薇起初将大女儿送到了一所蒙氏园。然而一段时间后,她察觉园所的管理模式背离了自己理解的蒙台梭利:时间被割裂成一小块一小块,对深度学习有害无益,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每天蒙台梭利工作时间只有一小时”,索性退了园。

标准化和集约化的育人方式,未必完全适应生命个体的成长状态。竞逐教育资源,更快、更早的起跑,极有可能耗光孩子发展的内在动机。选小学的时候,杨薇特意避开家门口的重点校,选择质量相对普通的学校,老师的教学压力没有那么重,孩子的压力就会减缓。杨薇将女儿没上幼小衔接课程的情况跟老师沟通,达成一致给孩子慢慢学的时间。第一次考试回来,女儿拿着43分的卷子兴高采烈,杨薇感谢老师没有将43在100中的位置及时“科普”。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女儿的成绩渐渐不再“拖后腿”了,因为没有提前学,保持着对学习浓厚的兴趣,语文也可以达到优秀水平。

“对新鲜的事物和知识,孩子是有天然的好奇心的,会主动接触。这种内驱力是呵护出来的,成人不要破坏它。”比起成绩,杨薇和先生更愿意为孩子的兴趣提供用武之地。大女儿十分喜爱动物,尤其是马,杨薇就给女儿报了马术课,还买了许多关于马的百科全书和贴画书。女儿会把课上马的形象和动作画下来,自己去了解马的知识,体会学习的快乐。

无聊透顶的事情,把产生内部动机的前提都创造好,孩子也未必想做。兴趣无疑是指引内驱力的风向标,但孩子“三分钟热度”的兴趣也困扰着家长。邱天提示,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没有外驱力,孩子对某件事的内驱力也不是一条毫无波动的直线,会受到自身思考的影响,起伏都是正常现象。“从生理角度讲,人通过内驱力提升自己,会在不同的前景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邱天将这种内驱力的自然起伏定性为“良好状态”,如果持续不变,也很容易出现倦怠。而根据她的观察,生活里的“三分钟热度”往往来自家长粗暴的干预、培训班错误的教法以及对功利性目标的迎合。孩子的喜好没有得到合理的支持,更快地浇灭了内在的火苗,逐渐导致对各种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温程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也有类似体会。女儿去上兴趣班,对机构大课讲授的内容和方式并不接受,反而在旁听一对一的美术私教课时兴味盎然。温程的策略是尊重女儿的自主权,虽然原先的三节课才能和私教的一节课价格相当,但女儿在学习中乐此不疲,也滋养了产生内驱力的胜任感。

// 搭建脚手架的技巧 //

从长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外驱力一定弊大于利。邱天笃信于此。但她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科学习的内驱力和兴趣,是不可以培养的。

德西和瑞安曾对外驱力做出详细分类,将其分为外部调节、接受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四种类型的外部动机在自主程度方面有所不同。研究指出,多数行为背后的原因都是多元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常常形成一个连续的谱系。而整合调节作为最自主高级的外在动机,当规则与自我兴趣、信念和价值完全融合时才会发生。通俗理解起来就是,可以通过短期提供外部调节,帮孩子搭建提升内驱力的桥梁。

究竟如何做?邱天给出的方案是,引入认知冲突来提高学习兴趣。所谓认知冲突,可以拆分为“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和“你以为你不知道,其实你知道”。一些学过的知识,居然有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往往会吊人胃口。就像《小猪佩奇》里,佩奇自认为完全了解森林,正感到无聊时,在猪爸爸猪妈妈的引导下看到脚印,发现森林中有许多东西她还不知道,兴趣立刻高涨。这就是发现已知中的未知。而一个新概念,学生在初次接触感到抽象时,经过教师点拨发现其实就是之前学习过的某条规律,对新概念的求知欲“爆棚”,则是利用了发现未知中的已知来激发内驱力。毫无挑战或完全未知的知识,都难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不断引入认知冲突,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学习知识边界上的内容,让孩子感到有挑战又有趣、陌生又熟悉,内驱力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

基于此,适宜的难度必不可少。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谈起练琴生涯时表示,父亲常用的方法是将组曲切分成小片段,一天练习两个小节15分钟,从攻克一个个“小山丘”过渡到最难的部分,最终攀上“珠穆朗玛峰”。在邱天看来,当孩子面对的任务太难,没有相对容易的替代品,像马友友父亲拆解任务难度的做法就是必要而睿智的。

每个孩子都存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成人搭建脚手架,才能助其过渡到下一个发展水平,而非只是粗放地敦促刷题。“不超前学习,不是说不教她们知识。”“放养”女儿们的日子里,杨薇陪她们读英文绘本、看英语动画片,建立英语环境。久而久之,姐妹俩在假想游戏中会自动用英文对话,出国旅行在营地里能和异国小朋友打成一片。为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杨薇让大女儿跟着上《山海经》的国文课。老师把文字的起源、演变用故事讲述出来,虽然女儿一星期才能认几个新字,但由于掌握了文字的来历和含义,几乎不会写错,根基打得牢固。这是孩子自身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杨薇觉得即便身为母亲也必须尊重,才可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近,杨薇给女儿试了试头部教培机构的语文课程,没想到女儿听得津津有味,对学习的热望已经深深扎根心底。

以育人初心为原点,温程总结出一条定律:调动孩子的内驱力需要鼓励和夸奖,但不可依赖外在的奖励形式。从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起,他从未发放过类似小红花的奖品。“一方面,好好学习是学生的责任。如果作业完成得好就能获得奖励,意味着宣扬的是‘可以不完成、草草完成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奖励实际上在构建功利性的教育。孩子为了外部奖励而学习,步入社会后,失去习惯性的奖励或称赞,可能就失去了工作和学习的动力。而功利观一旦形成,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有条件的表扬,无形中抹杀了部分踏实学习的学生的努力。“不同孩子在不同学科的能力必然有所差异,只要认真付出,超越了自己,难道不值得鼓励吗?”温程强调的,是成人切忌怠惰,将教育的良机变为外部力量的统摄,反而消耗内驱力。

“当园丁还是当木匠,是家长要做出的选择。”当年从三线城市考进北京师范大学,楊薇对考试升级打怪的路径再清楚不过,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独立的人,父母有责任,但不能决定其人生,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任何事破坏亲子关系。若真有辅导不了的学业,大可放手“外包”,而非任由情绪的过山车碾压情感联结的纽带。“家长要充当孩子的防波堤,当学校和社会给孩子冲击、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分辨是孩子真的不够好,还是别人的要求太高。”受保护的孩子,不会那么有攻击性,不会为获得表扬而拼命表现,自我是更真实的,也充满了潜力。

// 不要迷信神话 //

一个孩子不会对所有事情都产生内驱力,同一件事情也不是所有孩子的内驱力都一样。当家长心中的内驱力越来越接近“神话”时,出现了同样亟须警惕的论调。

“我不认为一把钥匙能开所有的锁。”温程直言不讳,学渣到学霸的“逆袭”奇迹极为少见,即便出现,也无法断定仅仅和内在因素有关。“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说明成果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只靠静坐冥想,成绩不可能提升。”

成长复杂而错综。温程认为,教育要重点关注发生了什么,而非关注想要的答案,否则非常容易掉进叙事陷阱——很少有单一维度的“万能药”,能给教育带来普适性的变化和影响。迷信的结果,父母可能要么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彻底“躺平”,要么就是矫枉过正,回到挤压式外力的老路上。也因此,谈及内驱力话题,温程的态度十分审慎。“内驱力提升肯定会带来变化,从反面来看,没有内驱力也会时常处于痛苦之中。”进一步解释,他指出,就像赛跑一样,人是有自己的生理极限的,跟其他人比较总会面临能力的边界,丧失内驱力的话,衍生的风险和压力可能随时爆发。而依靠内驱力,不断去打磨锻炼自己的兴趣,关注自身的进阶,才是科学而可持续的,帮助人找到不会消解的价值感。

需要看到的是,当我们从事由内驱力带动的事情时,学习一般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里的“学习”既包括读书、做饭这样会产生明显成果的行为,又包括不那么显性的行为,比如看电影这样比较放松的活动,同样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收获。对一生发展来说,学科学习的内驱力并不是唯一项。

还有哪些领域的学习颇为重要?杨薇和先生倾向于增强孩子同自然的连接。身处自然间肆意玩耍,增强感受力、锻炼独立性,与人和动物沟通、协作以及尊重意识的养成,赋予了孩子不依赖别人的底气。

伴随两个女儿一道成长,杨薇越发清醒地意识到:“普娃”的精力有限,如果花在了写字和算术上,那么对于自然的观察、情感的发展,必然是相对落后的,关键在于家长的取舍。这也成为她没有苛求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只关注某些学科的学习,很可能打击孩子其他的兴趣,导致他们丧失自我探究的机会,更谈不上找到支持自己不断挑战的驱动力。

“教育者不能拘泥于分数,首先应该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和生命问题。”温程的语气凝重而坚定。厌学、轻生……竞争白热化、内驱力脱轨的极端案例,让温程把开展教育的地基牢牢建立在“身心健康”四个字上。而这同样为杨薇一再强调:“我们太重视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了。相信她们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我们愿意陪她们一起寻找。”

自信大概源自宽松的家庭环境。杨薇的成长过程里,父母很少插手她的生活。亲人的包容和信任,让她拥有更多自主支配的空间,投入在经验和知识的获得中。涵养和唤醒内驱力,并不比直接施压的教育方式简单。成人在工作中做出表率,给生活一些喘息的空间,不仅为孩子的探索带来可能,还是给自己卸压,更容易以平和的状态面对养育中的磕碰。

“最多的支持,最少的期待。”采访末尾,邱天将家长培养内驱力的最好办法凝练成一句话。她说,无法创设丰富环境、又找不到理想教师的情况下,不如想清楚自己的底线,然后放手让孩子去闯,并悄悄藏起自己的期望。孩子的一幅涂鸦,家长未必能从艺术专业角度评断优劣,那么表示赞许,将每一幅创作挂在显眼的位置,就是智慧的支持。

教育的形态历来多样,但可以确定的是,好的教育不会把孩子的路变成独木桥。突破圈层的“成功人物”仅是凤毛麟角,大多數人终其一生,仍是芸芸众生的一分子。少一些“鸡血”,多一些激发。接受孩子的多元发展,让他自己找到致力发展的方向;接受孩子是一个平凡人,教会他经营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避免教育焦虑一代代传递。或许,这正是内驱力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内驱力女儿家长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家长错了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和女儿的日常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