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内涵特征及现状分析

2021-04-06张雷生王璐琪袁红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中国特色

张雷生 王璐琪 袁红爽

摘 要:高等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往年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关于高等教育治理的1,923篇CSSCI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和述评,凝练出我国大学治理在内涵及特征上所彰显的中国特色。我国在高等教育治理方面开展的研究已有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须解决,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应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之路:高举红色旗帜,坚持完善党的领导;优化依法治校,彰显创新中国特色;合理配置权力,构建多元治理体系;聚焦大学精神,弘扬创新大学文化;改革教育评价,正向引导高校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治理;治理能力;治理体系;中国特色;权力结构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引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希望通过梳理总结近二十年有关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文献研究,可以对深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有所借鉴。在吸收历史经验的同时,跟上时代节拍,面向未来发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科学有效地处理大批量的文献信息,使得复杂的信息变得容易观察,并揭示其内部蕴含的规律。[1]为此,本文使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直观明了的基础上进行解读和综合分析,来探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与特征,在掌握现状的前提下,揭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尽可能地提出启示和建议。

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设置主题为“高等教育治理”或主题为“大学治理”,检索时间为2020年11月1日,以正式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献为分析对象。为提高样本文献质量和权威性,本文所选样本来源类别为CSSCI。经检索,共显示文献2,049篇,剔除报纸等相关性较弱的文献,最后得到1,923篇有效文献。有些相关文献题目未使用以上主题词,可能在检索过程中被遗漏,但研究已增加检索词,且文本量较多,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

2.分析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2]通过上述方法在CNKI上收集到相关的数据,将上述1,923篇学术期刊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再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并使用该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关键词等方面,设定好相应的参数,生成知识图谱,并对此进行分析和解读。

研究概况和图谱分析

1.发文量

通过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上述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1,923篇文献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样本文献的年度发表趋势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治理方面的核心期刊文献在数量上整体呈现出相对上升的趋势。局部上详细分析,第一篇关于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期刊论文是谢维信教授的《综合治理改革 优化育人环境—深圳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于1998年在《上海高教研究》上刊登发表,该篇文章以校长的视角分享了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的内部治理方案。1999年—2002年期间均未呈现上涨趋势,在此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从外部来说,我国整体社会状况、制度体系都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外部的社会因素很容易影响到学校,于是在2003年以3篇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开启了缓慢的大学治理研究起步进程,文章分别为《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扩张的制度创新与结构性失业治理》和《论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向度—以治理理论为视角》,可见该阶段学界将高等教育的治理视角由内部转向了外部的宏观层面。在接下来2004年—2013年的十年中,以每年10篇左右的增长量稳步上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作为社会中具有引领属性的子系统,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迅速在研究界掀起了热潮,在2014年发文量陡增。于同年颁布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政策的推动使之在2015年达到了峰值(249篇),体现了政策对教育研究具有导向性与法理性。2016年—2017年期间,线条平缓下降,但发文量仍维持在200篇以上,2018年达到近五年最低点(180篇),说明研究界对此领域的关注度日益减少。

然而,随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印发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2019年发文量又有所反弹,这充分凸显了研究界存在较强的政策依赖性,缺乏对前沿的探索与创新。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研究界应持续重点关注该领域,与时俱进地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这对建设教育现代化事业具有深远意义。

2.关键词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往往只是几个词,在论文中所占篇幅比较少,但却是论文的精髓,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到文献,而且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到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通过对高频主题词的聚类,可以发现学科的研究热点。[3]据此,本文对1,923篇文献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来了解并掌握历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通过CiteSpace软件处理,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绘制了高等教育治理关键词知识图谱(见图2)。

根据图2图谱显示,将关键词通过LSI算法聚类后,分成以上12类,可以得出在“高等教育治理”和“大学治理”的主题下,“教育治理”“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权力配置”“教授治学”和“国际化”等是该主题的热点关键词。再将聚类进一步整合归类:#0、#4、#8、#9可以归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元研究”;#1、#2、#3属于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建设的预期目标;#5、#6、#7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过程中权利配置的体现;#10、#11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所处的国际化时代背景。

在上文提到的热点关键词中:第一类关键词以高等教育治理“元研究”为核心,其中包括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内涵、治理文化等关键词,主要集中在2014年—2015年,期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使研究者们更关注政策解读,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行内涵分析。

第二类关键词与治理建设的预期目标有关,其中包括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效能、中国大学等关键词,主要集中在2013年—2015年,尤其是在2015年提出“双一流”建设后,很多学者将二者关联起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第三类关键词体现治理的权力配置,其中包括学术权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授治学、内外部治理等关键词,主要集中在2011年、2013年、2015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于1990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014年,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使得这一制度在实际治理中不断充实完善,在强调党委和校长权力的同时,也要协调好相关多元利益主体在大学治理中的权力分配。

第四类关键词反映了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国际化、良性互动、“一带一路”倡议、组织变革等关键词,主要集中在2017年—2018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且2018年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很多学者也以此时间段进行四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以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

通过对上述关键词聚类情况进行分析,更有效地展示了近年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重点方向與研究成果。基于此,我们可以厘清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点思路,针对现有形势,把握现实走向,也可从关注度不够的薄弱环节作为切入点,如二级院校治理、校长遴选机制等方面,积极地做出动态调整。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内涵与显著特征

1.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内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认真解读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相关概念,可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和阐释其内涵。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拆分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四方面,本文将主要探讨什么是“中国特色”、什么是“治理”以及体系与能力的关系这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指从中国国情出发、植根中国大地、满足中国现实需求、带有中国文化和血脉传承的属性。我国现阶段是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正举步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在这样的转折阶段,探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尤为重要。有学者提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简单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已有经验,也不能完全模仿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只能在承继历史、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4]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与教育理念、制度和行动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5]

中国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等同于本土化,是相对于全球化的概念,但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的同时,既要有全球视野,提炼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总结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也要在放眼世界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增强中国意识,把握好共性和特性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国际上的经验能够在中国大地上活化、拓展、丰富。在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的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第二,强调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治理是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必定意味着国家(政府)—社会关系的调整;调整的目的在于应对原有政治社会格局中的不可治理性;在调整中,政府之外的力量被更多地强调,国家中心的地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国家、社会和市场的新组合所替代;同时,治理也是对国家—市场两分法的否弃。[6]而我们长期以来提到的“管理”一词,侧重于政府的权力,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控,容易表现为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有学者认为应从各个角度把治理和管理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也有学者建议,不能把管理和治理割裂开来。从管控到治理这是我国高教管理思想的重大进步。治理的提出是管控思想和民主管理的结合。[7]

从管理到治理的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理念变革和向好发展,主体多元、参与民主、分工协作、共治共享;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第三,强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构建高教管理方面的两个重要主体,有学者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关系出发,指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从属于国家治理体系,并据此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界定为大学各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制度体系,包括大学治理结构、大学治理过程和大学治理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各种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8]

至于治理能力,当然是大学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能力,它既取决于大学治理体系这一关键载体和有形设施,又取决于大学治理中的“人”所具有的综合素养等无形因素,甚至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外部大学治理环境的影响。[9]也有学者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二者: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是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条件与保障,而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则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构的目标与结果。[10]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不是一个固化的结构体系,而是能够随着时势的变化和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的动态体系。我國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治理体系,现在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能量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此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显著特征

第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11]一方面,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教育飞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的鲜明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强调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是历史的必然。[12]另一方面,校长不只是党委决策的执行者,实际上也是党委决策的主要成员之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大学治理结构中,校长既是学校党委决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主要决策者。[13]此外,大学校长在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承担着统筹推进、整体指挥的责任,大学校长不仅要对党委负责,而且也要对全体师生、对社会负责。总的来说,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14]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实践探索证明,我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适合国情、符合高校发展的领导体制。[15]

第二,“依法治校”。所谓依法治校,就是指高校在内部管理中要贯彻法治的原则,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依法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对高校各项事务进行有序管理的一种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16]需要说明的是,依法治校不只是指依循法律法规治理、规范学校,也包括使用法律维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现代大学治理的构架,就其核心而言,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通过制定大学章程,明确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使大学成为具有一定办学自主权的真正独立法人,独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17]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是教育系统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18]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高校治理过程中,要有力有效、全面落实依法治校建设,不能“打空拳”。从“人治”到“法治”不仅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以合法性、权威性和规范性破除主观性、随意性和无序性的重要保障。[19]

第三,“教授治学”。“教授治学”由来已久,同步产生于大学诞生。当时,大学的管理者就是学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集于一身,因此,“教授治学”的本源在“教授治校”。[20]根据字面意思即可判断治理范围属于从属性质,不仅如此,二者还具有本质区别,具体而言,教授治学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分别是: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治教学。[21]虽然“教授治学”相对“教授治校”而言,治理权限受到限制,但有学者基于两者的力量冲突指出,与其说教授治学是学术权对行政权的一种妥协,还不如说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捍卫了学术权,使教授摆脱了繁杂的行政事务之束缚,更专注于学术事务创新发展。[22]也有学者在大学本质属性上提出教授治学对于大学治理的意义,教授治学是基于大学的学术本质而提出来的管理理念,其着眼点在于实现教授参与治理学术,使教授成为参与规划学术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学术资源、协调学术关系、评价学术成就的重要力量。[23]

第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象征着时代符号、表达着时代内容、彰显着时代活力,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流价值观。[24]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这一根本制度决定了高校的生存环境和制度属性。有学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来探讨文化建设;[25]也有学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为轴心,以二者融合的内在逻辑、张力困境、路径建构为主线进行研究,以期使二者达到真正融合状态。[26]高校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下繁荣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继承、发扬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为高校灌输了思想、理念和使命,使其有血有肉,汲取文化营养,丰富教育资源,壮大精神动力。

第五,“四个服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7]“四个服务”深度契合我国特有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制度类型、意识形态和现实国情,既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28]旗帜鲜明、态度清晰,切实有效地将“四个服务”理念贯彻落实到大学精神建设之中,增强高校的责任意识,明确“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之问,培育具有“四个服务”理念的新时代青年,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改善策略探析

我国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开展的研究已有显著成绩,并且从多样化的研究视角进行剖析。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1.始终要高举社会主义办学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

历史证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飞跃进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的前提。为解决现存问题,并预防可能滋生的问题,应进一步界定两大治理主体的职责界限,并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其治理行为,以确保党委和校长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尤其要指出,应着眼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教育事业前进到哪里,高校党建工作就推进到哪里。完善党的领导体系,与时俱进修订相关条例,增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力和组织力,把握尺度、真抓实干、夯实举措、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2.深入落实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彰显和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特色

中国特色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体悟教育之变,思考变与不变。坚决以教育法治为保障,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此同时,应深化法治思维在高校治理中的运用,建立健全高校专门的法律服务机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大学章程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的“宪法”,高校应重视这一项工作,在总纲要的指挥下,多元主体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制定出针对性高、可行性强的特色大学章程,并细化相关执行细则和监督机制,来保障大学章程在高校治理中发挥其价值。在坚持大学章程原则性的同时,也要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修订与完善,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协调配合校内其他规章制度,使依法治校的优势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理配置高校治理权力结构,进而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提高治理能力,需要合理配置权力:在外部环境中,中央政府简政放权,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向服务型功能属性转化,并设置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并积极完善社会问责机制,以此來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在实践和探讨过程中,保持力量平衡,形成合力,凝聚共识,统筹优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在高校内部治理中,应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冲突、学校与院系的关系,坚持教授治学,鼓励学生行使在教育治理方面的参与权。有效行使权力的前提是需要掌握与之匹配的能力,如校长作为联通内外部治理的关键点,其治理能力在大学治理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应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打破行政化的惯性思维,综合考量其对高校发展的核心素质,切实提升治理能力。此外,内外部各主体之间也要互相监督,严谨认真用权,防止出现权力滥用和主体之间不协调的问题,构建科学多元的大学治理体系。

4.聚焦凝练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在弘扬创新大学文化过程中立德树人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注重建设人文文化、以人为本、投资于人,培养具有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工具人。一是大学应主动思考自己的特色文化优势,将之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重构大学精神。二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绿色健康的精神文化,满足师生需求。三是应在扎根地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和国际互动,并从中汲取养分。大学精神是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升华凝练而来,尤其是对“年轻”院校而言,更应尽早关注大学精神的构建。要紧的是,应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牢固树立意识形态,严格把控价值取向,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勇于践行社会担当。

5.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正向引导高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正常化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把总体方案贯彻落实好。一是应及时地宣传改革意义,通过各种平台扩大辐射面和辐射强度,营造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良好氛围,全面牵引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二是应针对性地细化政策措施,面向不同主体、不同领域分层分类细化制定方案。三是增加多元主体参与教育评价,深入落实“管办评”相分离。四是应减少量化评价的指标,提高同行评价的分量,实现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五是应严格地抓好贯彻落实,蹄疾步稳,着力破除“五唯”等顽瘴痼疾,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防“唯任何”的取向,建立科学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了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应立足基本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积极稳妥地落实改革创新,在“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的原则下,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之路。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亚地区世界一流大学法人内部治理结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6BZZ082);吉林大学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项项目“提升新时代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SZQH18);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吉林省高校留学归国人才事业发展影响要因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70889SK);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高校内部腐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LZY013);吉林大学劳动关系专项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工会服务学校发展与改革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LD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LI Y J,HOU H Q.Study on Visualization of 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2007(2):301-308.

[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8-89.

[3]姜春林,杜维滨,李江波.经济学研究热点领域知识图谱:共词分析视角[J].情报杂志,2008(9):78-80,157.

[4]史静寰,叶之红,胡建华,等.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7(5):1-14.

[5]胡明.坚定中国特色教育自信 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1):3-7.

[6]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9-120.

[7]范笑仙,李鹏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中期研讨会综述(一)[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107-110.

[8]陈金圣.重塑大学治理体系: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9):20-26.

[9]董立平,刘承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20(5):38-40.

[10][20]韩延明.论“教授治学”[J].教育研究,2011,32(12):41-45.

[11]张德祥.1949年以来中国大学治理的历史变迁—基于政策变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9-36.

[12]黄晓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党委领导实现形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6(3):72-77.

[13]顾海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0(Z3):18-20.

[14]李家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4-6.

[15]王道红.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涵、关系及完善[J].思想理论教育,2015(1):78-81.

[16]王学春,张鑫.高校依法治校理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11-13.

[17]湛中乐.现代大学治理与大学章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1(9):18-20.

[18]景李虎.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思考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30-34.

[19]徐蕾.系统治理:现代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2):23-29.

[21]赵蒙成.“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辨[J].江苏高教,2011(6):1-5.

[22]陈超凡.我国大学教授治学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建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42-149,171-172.

[23]别敦荣,唐世纲.论教授治学的理念与实现路径[J].教育研究,2013,34(1):91-96.

[24]蔡红生,胡中月.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4-6.

[25]山述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06-109.

[26]赵志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逻辑、张力与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88-93.

[27]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8]杨晓慧,张泽强.“四个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3):1-7.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中国特色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