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2021-04-06王云鸽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作用小学数学

王云鸽

摘 要:小学阶段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培养,同时也要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数学老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实践,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快速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將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作用;策略;课后实践;反思改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与发现数学规律,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拓展数学思维。

一、创造良好教学情境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造,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在较短时间里通过动手操作过程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把全课分成三步,第一步是情境激趣,先设问买东西的时候要用到什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出示课题。第二步在新课教学中,首先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是什么样子的,师生补充完善。其次教学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1元=10角或1角=10分,第三步巩固练习,通过逛超市、学做小买卖等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精打细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准备充分的教具

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准备教学工具,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征,所需要涉及的教具主要包括了计数学具、计量学具以及几何学具几大类。如“圆锥的体积”的探索中,通过对已有知识(长方体、圆柱体)的回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会选择圆柱体,然而选择什么样的圆柱体则是学生的认知焦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此时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难点,设计提供开放多样的圆柱体,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圆柱体进行观察,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如何选择恰当的操作材料,并针对自己所选择的材料设计针对性的操作,避免学生直接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只要会倒沙子便可发现圆锥的体积奥秘。为学生创造性的操作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获得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的提升,通过自己亲身操作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对动手操作的有效指导

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烈,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采取有效的动手操作培训与指导,提升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与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年、月、日》一课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尝试编制一年的日历,运用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日历的封面,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自己生日以及其它具有特殊的日子。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日历制作的过程中,计算每个月有多少天等等。在动手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四、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可以选择教材配置的学具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在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建立联系,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面积大小怎样?”然后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剪拼,进一步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可以提出问题:“你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吗?你是怎样做的?”然后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整个操作过程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最后让学生把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进行整理,再利用语言叙述下来。通过学生的叙述,进一步明确了转化的过程:①作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②沿着这条高把它剪开;③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一个长方形;④根据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后进生进行发言,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合理布置课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运用太多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在课后动手操作完成习题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点,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在课后习题布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后习题的布置要与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匹配,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既可以对习题进行有效完成,并鼓励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理解习题,比如国庆放假期间,让学生看看去三家商店买可乐,比一比哪家更便宜?真正地做到货比三家,有利于学生对搞活动时价格的计算,加深“打折”“买几送几”这类题型知识系统的形成;课后习题的布置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兴趣,基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在“比重量”的理解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玩跷跷板的机会感受一下,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消化理解。

六、学生操作后的反思与改进

如“分数乘法(一)”的学习中,刚一提出“两个3/7的和是多少?”便有部分学生抢答出口算结果,但教师却依旧按原先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进行“涂一涂,算一算”的操作活动并小组讨论,结果不少学生在事先发放的小纸条上直接涂了6个小方块。显然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要求的任务,缺乏操作的热情与兴趣。又如,在三角形的高的操作中,不看顶点直接画一条边的垂线,交到对边哪里算哪里,还有一定要把高画在三角形里面,硬是把钝角三角形的高画错,不能把概念的理解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的操作中,会发现学生误认为二等分线有两条,将二等分变成了三等分,三等分线画成三条,将三等分变成了四等分;课后反思,研究课堂上“意外”操作产品的产生过程,思考总结学生如果对各个操作环节的要求理解偏差,分别会有哪些结果。教师只有在备课时像学生一样进行多样化预设操作,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严密思维,把发散思维与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促进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新时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进行重点关注,从而推动小学生数学能力提升以及综合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2011版

(陕西省兴平市华兴小学)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作用小学数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