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中的互动仪式链建构

2021-04-06唐诗韵

今传媒 2021年3期
关键词:短视频传统文化

唐诗韵

摘 要:本文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出发,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作品分析法,结合抖音APP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互动仪式的表现和影响,分析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中互动仪式链的建构,就如何制作更受人喜爱的文化类短视频为传播者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抖音APP;传统文化;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3-0027-04

仪式是人们进行交际的社会动机之一。“互动仪式”这个概念最早由欧文·戈夫曼提出。在他看来,互动仪式指的是在日常的面对面互动中存在的一种表达意义的程序化活动,互动本质上是一种仪式。兰德尔·柯林斯对此概念进行了创新和深化,形成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互动仪式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相互接触而延伸,形成互动的结构。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互动过程中,并使这际遇发生的自然空间扩展之后,就形成了宏观的互动仪式链[1]。

根据柯林斯的主张可以总结出互动仪式链的建构需要具备四个要素: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的身体共同在场;对局外人设定界限;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活动或对象上;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其中,最后一个要素是互动仪式的核心所在。

一、虚拟的身体在场与互动仪式链建构

按照柯林斯的观点,物理空间的身体共同在场是际遇者进行情感交换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入具体情境的前提。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这个陈旧观点正在被打破。网络环境下的群体参与事件都是去身性的,即使参与者时空不同步,也能够促成互动仪式的结果,如视频弹幕。仪式的参与者可以经由网络来进行交流,网民通过虚拟空间的身体在场也能获得参与感,由互联网的交互性形成的社交网络可以保持感情活动,突出“集体在场”的群体性特点。

亲身在场的重要性在于人们能够把强烈的情感释放,进行即时交流,而不是看电视或听广播的单向度发泄。现在在网络平台,人们也能轻松做到这一点,甚至可以把社交对话交替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什么时候回复、回复什么观点、回复频率等都由自己决定,这样用户的自主性更强,关注焦点更集中。

抖音APP作为互动型短视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第三方账号绑定来联系已经认识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动定位的“同城”一栏来关注距离较近的用户,还可以利用平台的智能算法推荐,与不同地区的人实现远程交流,打破空间与时间的距离感,从而营造虚拟的身体在场。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进行更进一步的互动交流。

以当下爆红的传统文化品牌IP李子柒的抖音短视频为例。把她最新发布的50个视频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其短视频的平均点赞数在40万左右,评论在1.5万左右。一个有关棉花种植的短视频引发了用户们激烈的讨论,一些人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分享身边长辈与棉花有关的经历,也有人对种棉花的繁琐步骤进行科普讲解,由此衍生出了有关弹棉花手艺的新话题,引起了一些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跟随性”拍摄,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社交欲望和需求。

二、社群的身份认同与互动仪式链建构

当下社会的互动都是开放的,是多对多的互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许多局外人卷入互动仪式中。为了使互动更为有效的运行,互动仪式链对不相干的人设定了界限,参与者只有通过一些特定方式,才能辨别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

辨别方式有很多,首先是平台的智能算法。抖音APP会根据用户行为数据精准地推荐用户喜欢的短视频。用户们接受抖音APP的推荐,并持续关注相关话题和用户,使得受众在进入平台之后就被分层,一部分人就被贴上局外人的标签。当用户关注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和榜单后,首页就会多次推荐此类短视频,形成圈子内更为广泛的互动,从而进入循环过程。

其次,是竖屏格式的短视频传播模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讲,竖屏与短时间拍摄的形式是新尝试。在碎片化时代,人们更渴望明确和直观的视觉消遣。竖屏格式类似一种媒介“把关”,弱化场面调度,突出主体,帮助受众挑选出最重要的信息。但是9∶16的尺寸比例、单手持握手机、画面以特写为主等媒介特征,对于一部分习惯了报纸与电视形式的人来说很难适应,所以他们首先被排除在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所能传递的内容必然也只是冰山一角,习惯京剧、昆曲等阳春白雪的规范、完整、意境的爱好者也不会卷入仪式之中。

最后,是是否理解社群通用的语言。语言体系是组成文化资本的基础资源之一[1]。相较于萌宠类、情景剧类短视频而言,传统文化有很多专业术语,不了解这部分文化的受众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例如,“汉服”话题中关于服飾形制的区分——“织金马面”“明式襦裙”“倒大袖”等;“刺绣”话题中“挑花”“平金”“戳纱”等技巧术语。局外人想要加入这个社群,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学习和了解,才能获得身份认同,从而进入互动仪式链内。

三、符号塑造、运用与互动仪式链建构

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互动仪式链的重要一环,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同一个对象上,故有相同的符号认知。社群能够成立往往是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所以从互动仪式启动时,群体共同关注的焦点就存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找到契合点,形成群体的文化认同。

群体成员需要预先拥有某些具有积极吸引力的符号,这些符号才能成为举行成功仪式的要素[1]。在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中,音乐配合画面的视觉模仿是当下的互动焦点。因为抖音短视频小而精的特点,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来说需要“取其精华”。兼顾视频传播门槛问题,解构正统的传统文化,挑选其亮点部分来创作一个具有代表性且精彩夺目的片段,构建影像景观。在前期已经对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方面进行了分析之后,拍摄出来的短视频更具有互动价值和用户参与价值。受众在仪式中解读一个相同的内容,互相为群体内的其他成员提供解读的方向,使得内容中原本意义单一的符号被丰富了内涵。

以2018年年末在抖音APP中引起全民狂欢的《生僻字》为例,陈鸿宇选择生僻绕口的汉字作为亮点,配合简单易唱的伴奏,创作了1分钟的短视频,形成全民挑战模式的生僻词翻唱。不同的“抖友”通过个性化推荐看到《生僻字》短视频,并关注“你会唱几个生僻字”这一共同的互动焦点,进行第一次模仿翻唱互动。此时摩登兄弟、霍尊等社交明星加入互动仪式链中,他们自身储备了高度的情感能量,创造出围绕着自己的互动焦点,激起新用户的共有情感,甚至还加入了新的符号,把其改编为东北话版、英文版、琵琶版、古筝版等形式,延长了情感能量的持续时间,加速传递关注焦点,形成第二次互动仪式。在仪式走向衰弱之时,不少传统文化爱好者把其作为文化传播的背景音乐,加入汉服、古典舞、刺绣等内容,扩大参与互动仪式的人群。这个信息闭环循环发生,模仿的短视频不断涌现,互动焦点的传播范围也增加,从而让一些生僻的汉字和汉字文化为众人所知。

抖音知名汉服红人“@忱瑾子”一段16秒的汉服展示视频至今已获得2 000万的播放量。在短视频中,创作者穿着不同类型的汉服,搭配雪景、阁楼、宫殿等不同背景,配上古风的歌曲,让整个短视频极具观赏性。受众进行点赞、转发、邀请好友观看并且在评论区讨论汉服的制式、朝代等问题,加深了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进行了二次传播,建构起互动仪式链的一部分。

四、互动仪式链建构中的情感能量

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是互动仪式链中最重要的核心机制,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仪式互动是“自然仪式”与“正式仪式”的共同运作,“自然仪式”指的是自发形成建立的情感连带,而“正式仪式”则需要通过正式的、有计划的程式开展才能形成。相较于其它内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正式仪式”之前就拥有了更多自然形成的关注焦点与共享情感。当下每个人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一些兴趣取向也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甚至与不同地区独特的历史有关,人们对于家乡的事物总有天然的亲近感。受众从视频中一系列的文化符号中所感受到的美感与心灵形成共鸣,这种“共鸣”的作用,正如凯瑞所言,“在那种仪式下,虽然人们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强化”[2],因此自发的仪式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成员身份感。

抖音用户“@嘉了个玲”,用了182天制作了古籍《山海经》中经典形象的系列短视频。她利用精致的妆容,相应的山水风光,重现了《山海经》中横公鱼、女娲、蛮蛮、孟婆等形象,并附上了书中对不同形象的文字描写。虽然30秒到1分钟的视频无法完整地向受众介绍《山海经》的故事,但是其场景给了受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受众产生想要了解《山海经》的欲望,于是便会点进“山海经”的话题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在激发用户传播短视频的同时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制作不仅需要视觉冲击本身,还要加入更多情感共鸣的内容,由点及面,传递出深层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这样的符号塑造可以通过日常生活重新激起,人们能在身边事物和活动中重复运用符号,使情感能量不断累积,在仪式中提升认同感。

李子柒的每个作品都是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中取材,不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多的解释,每个短视频中言语都很少,但是我们却能从她的行动中感受到“道法自然”“柔而不屈”的传统价值观念,从她对待长辈的态度中体会到传统“家文化”“孝文化”。此外,李子柒作为短视频唯一的主角,生活在乡间田野,这种原始美契合了当下工作压力过大的现代人的生活幻想,同时家中大小事务都是由她一个人完成,符合当下独立女性的性格标签。这些情感核心虽未挑明,但不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不露声色的内容融入是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在发展的趋势。

仪式最终形成的情感能量是符合拍摄者事先对参与者反应的预期的。短视频发布后,开始时人们表现的情感并不重要,因为当人们集中于共同的焦点时,会被彼此的感情所挑动,结果是情感能量不断趋同,而持相反观点的群体变得个人化。

传统文化传播者“@碰碰彭碰彭”是一个在法国进修音乐的“95后”女孩,她总是在法国的街头,择一风景优美之所,身着汉服,架起古筝,弹奏古曲,引得来往的众多外国人驻足观看。视频中她弹奏的歌曲大多带有浓厚的中国韵味,如《龙的传人》《水调歌头》《沧海一声笑》等,加上弘扬国乐、古筝等关注话题,希望引起人们对国乐的热爱和重视,正如抖音上她自己的标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发布相关视频之初,受众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不少人认为她弹奏水平不足、拍视频是“作秀”、对汉服的认知模糊……但随着她长时间的拍摄和对录制重心的调整,现在受众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和自信上,不少外国人也表示“中国太美了”“想去中国”的想法。此时,用户的反馈与拍摄者事先预期达成一致,仪式最终产生的情感能量得到释放。

五、短視频互动仪式链建构的特质与影响

(一) 群体团结的脆弱性

仪式具有分层作用,这是互动仪式链中冲突和支配的关键。有权势的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再造出权力,而被他们支配的人们只会再创造出较低的情感水平,使其成为前者的拥护者与跟随者[1]。在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中,拍摄者是主导,掌握着传统文化技能并且能持续进行物质生产,他们在互动仪式中会收获高额的情感回报和情感能量。一部分受众可以作为跟随者进行物质再生产,而没有掌握技能的受众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共同关注的焦点上,以评论、点赞、分享的方式进入互动仪式链中,这样所获得的情感能量是水平较低、时间短暂的。权力分配不平衡带来情感能量分配的不平衡,进而影响仪式的连续性,当关注和情绪削弱时,旧仪式就衰弱了,产出的群体团结就带有很高的脆弱性。拍摄者需要有选择地将权力让渡给他人来保持整个互动仪式的持续性,如提供情境式的互动话题、挑选低门槛的内容、制作原创音乐、定期回复评论等来增加受众存在感。当拍摄者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足以激发讨论的话题和仪式,受众对关注焦点的感情和观点就会喷涌而发,日常的平淡生活因互动中各种观点的表达和碰撞而出现一个沸腾的热点,形成群体狂欢,仪式的可持续性得以增强。

(二) 群体符号的风险

互动仪式市场也呈现出市场的特征。在互动仪式中,不仅物质付出和符号资本的付出是一种成本,情感能量本身也是一种成本[1]。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符号资本付出是较高的,受众想要加入互动仪式链中,需要拥有类似的视觉冲击达到情感渲染的目的。为了降低符号资本,扩大互动仪式的范围,抖音APP提供了上百种音乐、道具,如诗词创作的歌曲、京剧的变脸、古代服饰的特效等,受众可以利用媒体的虚拟交互来产生情感联系。当提供的特效越多时,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对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深,虽然有更多的人参与进互动仪式中,但这些都是以媒介技术为前提的,缺乏思想和人文情怀的沟通,传统文化的传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运用自身本领认真传播文化的爱好者不再被看见,反而消解经典美学价值、使用特效的仪式跟随者受到追捧,这何尝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呢?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会丢失独立思考的自我认知能力,纯粹追求注意力经济而不自知。所以,想要这类短视频不止停留在表面,防范娱乐过度的隐患,视频创作者必须权衡内容与包装的限度。在充分利用平台的多样化包装之前,找到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审美接轨的地方,保证优秀文化的正统性并融入内容。

六、结 语

抖音平台中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传播过程明显地体现出互动仪式链的特征。利用互聯网的交互属性达到互动仪式链启动的前提——虚拟空间的身体在场。通过平台智能算法、渠道特征和通用语言系统的甄别确定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社群身份,加上音乐配合画面的视觉模仿塑造的仪式符号,最终的情感能量在其中积累并输出。建构完成的互动仪式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群体团结的脆弱性和群体符号的风险是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需要警惕和规避的结果。原创者时常进行权力的让渡、权衡内容与包装的限度,可以有效保持互动仪式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美)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6-7+131-132+182-183+210-214.

[2]王晶.传播仪式观研究的支点与路径——基于我国传播仪式观研究现状的探讨[J].当代传播,2010(3):32-34.

[3]李菁.抖音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仪式与情感动员[J].新闻与写作,2019(7):86-89.

[4]赵越.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短视频的走红与发展——以“抖音”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9(7):6-8.

[5]王鹏,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试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市场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2-157.

[6]王浩任.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网络亚文化——以《创造101》中的“菊文化”为例[J].视听,2018(10):63-65.

[7]荀瑶.网络直播的互动仪式探析[J].学术交流,2018(5):140-146.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短视频传统文化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