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系统视域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研究

2021-04-02张蒙孙曙光

现代情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虚拟社区机理

张蒙 孙曙光

收稿日期:2020-10-29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知识域耦合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进机理与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R2020QG017);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知识共享驱动下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17M622267);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虚拟社区环境下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8DGLJ09)。

作者简介:张蒙(1988-),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孙曙光(1985-),女,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目的/意义]理清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发掘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现规律,为虚拟社区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社会系统理论,在解析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系统组成和共享耦合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社会系统与认知系统四阶段结构耦合模型,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结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现是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结构耦合的作用结果,通过外化、群化、内化、创造4个阶段两种形式的反复耦合,实现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螺旋演化和用户知识水平的螺旋升华。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会系统;结构耦合;机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1.04.006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21)04-0046-09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Coupling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from a Social System Perspective

Zhang Meng*Sun Shuguang

(Business School,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By clarifying the structural coupling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from a social system perspective,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s to managers about how to effectively prompt the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Method/Process]Based on the social systems theory,the system elements and the structural coupling processes of knowledge sharing systems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re first analyzed.Then the systematic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was expounded with constructing coupling models based on four stages,respectively.[Result/Conclusion]The real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was the result of the mutual structural coupling of social systems and cognitive systems.The social systems and cognitive systems repeatedly and iteratively coupled with each other though the four stages,i.e.,externalization,grouping,internalization,creation,which resulted in the spiral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 sharing and the sublimation of the users recogni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

Key words:virtual community;knowledge sharing;social systems;structural coupling;mechanism

隨着公众信息需求的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知识共享活动更多受到个人兴趣的驱动[1]。虚拟社区作为一种受兴趣驱动而形成的知识共享网络活动空间[2],其虚拟性、跨地域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3],为公众共享和获取特定知识提供了便捷平台。在虚拟社区中参与者可以贡献特定范围的信息,互相学习拓展自身知识领域,并且可以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4]。作为一种新兴社交媒体,虚拟社区在知识共享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同时其实质是依托信息技术搭建起的信息交流与获取的网络平台,其功能和价值的体现主要依赖于社区内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活动。

知识共享的实现是虚拟社区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作为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耦合、动态演化,推动着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现,但少有文献从系统耦合的视角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相关议题进行研究。明晰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有助于社区管理者设计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知识共享机制,帮助减少系统内耗,促进虚拟社区内的知识共享活动。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社会系统理论,在剖析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系统耦合要素的基础上,研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系统结构耦合过程和机理,旨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理论体系的同时,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现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1相关文献回顾

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是技术平台和成员认知的有机统一,社区成员通过与平台的互动完成知识的共享[3]。因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现关系着虚拟社区生命力的维持,围绕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理这一重要议题,学者已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接受视角:认为虚拟社区的网络质量、信息质量、系统功能完备性和安全性等影响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5-6]。②社会学视角:关注社会资本、网络结构、社区环境等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如Zhang J M等[4]研究了社会资本对虚拟品牌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Chumg H F等[7]研究了网络结构对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③心理学视角:主要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研究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等的作用机理[8-9]。④社会心理学视角:主要从个体和群体角度研究社区成员知识互动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规律[10],如Brouwer J等[11]研究了利他主义、信任、归属感等对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态度的影响;王东等[12]认为虚拟学术社区的知识共享通过社区层级和个体层级之间的知识协同而实现。⑤信息生态学视角:主要集中在信息生态系统、生态链、生态位、生态环境等思想在虚拟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系统结构、采纳过程[13]和信息互动效果[14]等的应用。

综上所述,現有文献从多种角度出发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相关议题展开研究,但从系统耦合视角切入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理的研究尚待补充。耦合作为系统之间互相作用、协调的动态关联关系,主要用于分析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15]。由于知识的缄默性、复杂性、主观性以及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主体认知能力的差异性等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系统之间的耦合、交互等完成显性知识的传播、隐性知识的外显、知识的吸收和创造等过程[16-17],进而实现虚拟社区知识的群体共享,并推进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演化。鉴于此,本研究从系统耦合视角出发,将社会系统理论引入到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演化机理的揭示中,试图从全新的视角解决以下3个问题:①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是由哪几种系统组成的?②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系统之间的耦合过程是怎样的?③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是如何通过系统之间的交互实现耦合和演化的?

2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系统组成

2.1社会系统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Niklas Luhmann)提出的社会系统理论(Social Systems Theory)将系统分为社会系统、心理或认知系统、生态系统,认为各类系统有其独特的运作方式,不同系统之间无法直接通讯,只能通过相互影响实现结构耦合(Structural Coupling)[18]。

社会系统理论从探讨系统整体与局部的差异转向系统与环境的差异,认为社会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或其他社会系统的耦合实现自身元素的再生。社会系统具体有如下特征:①复杂性。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社会系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将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转变成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系统的元素及自我运作的产物同时成为环境的选择。②自我再生特性。卢曼将生物学中的生命自我再生系统理论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以此凸显系统自身的主体性。③自我指涉功能。只有社会系统自身可以决定要接受何种外界刺激,建立何种自我特性,而不受制于外界环境。④“沟通”是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沟通是社会理论的核心,社会系统是一种由沟通制造沟通的自我再生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耦合,提升自身复杂性。

社会系统的发展依赖于认知系统,因为没有认知系统的存在,则没有沟通的发生。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认为心理或认知系统是通过意识或认知,比如长期记忆中的知识检索、知识阐述、知识外化和内化等过程进行自我再生的系统[19]。虽然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之间无法直接通讯,但是社会系统可以通过语言与认知系统进行结构耦合[19],由此接纳来自对方的元素进行自我运作和再生。结构耦合使得两个系统共同演化,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复杂。

2.2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系统组成

虚拟社区用户之间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知识需求为虚拟社区用户参与知识共享提供内在动力,知识供给为虚拟社区用户之间建立知识联结提供外在引力[12]。虚拟社区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社区知识由成员自愿提供,同时进入虚拟社区的知识需要经过平台的筛选和处理,满足复杂性、再生性、自我指涉性等社会系统的相关特性。社区中参与知识共享的成员具有意识和认知,满足认知系统的相关特性。

注:矩形示意社会系统(虚拟社区),圆形示意认知系统(虚拟社区成员),曲线箭头示意耦合过程。图1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系统组成示意图

虚拟社区作为社会系统,可以对来自认知系统的刺激做出反应,通过结构耦合进行自我再生;同样社区成员作为认知系统,也会选择性接纳来自社会系统虚拟社区的元素,开始自我运作。通过虚拟社区这一社会系统和社区成员等多个认知系统的相互耦合,虚拟社区平台内的知识存量得以增加,社区成员的知识水平获得提升,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因此实现。具体的,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系统由社会系统(虚拟社区)和多个认知系统(虚拟社区成员)组成,如图1所示。

3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系统耦合过程

不同于信息共享主要涉及信息的传送,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在个人、社区之间的传递、转移和扩散,还表现为知识消化、吸收和升华的过程,其不仅涉及知识的搜索、提供,还包括知识的内化、创新等活动[20-21]。虚拟社区中个体知识水平的差异造成认知系统自我运作能力的不同,对来自虚拟社区的知识的刺激响应不同,通过社区平台和社区用户之间的耦合交互,实现虚拟社区平台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群体扩散和用户整体知识水平的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结合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外化、群化、内化、创造,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经过4个阶段的不断耦合,实现虚拟社区知识的多阶段动态共享,推进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螺旋式演进[22],如图2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1)外化阶段。通过虚拟社区社会系统和个体成员认知系统的耦合,虚拟社区选择性接纳来自社区成员的知识元素,将个体认知系统提供的知识纳入社区平台中,完成个体认知系统向社会系统的转化。通过外化,虚拟社区社会系统中呈现的知识是参与耦合的认知系统的知识在虚拟社区中的反映。

2)群化阶段。通过外化阶段的耦合,虚拟社区社会系统中呈现的知识独立于个体认知系统具有的知识而存在。群化阶段,各认知系统通过与虚拟社区社会系统的耦合,社区成员可以获取通过外化阶段生成并存储于虚拟社区平台数据库中的所需知识,虚拟社区平台知识在成员之间的转移和扩散,实现社会系统向认知系统的转化。

3)内化阶段。通过群化阶段的耦合,个体认知系统接收到来自虚拟社区社会系统的刺激,接纳相关元素进入自我再生运作。在内化阶段,通过与社会系统的耦合,个体成员将从虚拟社区接收的知识消化吸收为自身新知识。通过内化,个体认知系统得以丰富和扩展。

4)创造阶段。通过内化阶段的耦合,个体认知系统选择性接纳了来自社会系统的元素。在创造阶段,个体认知系统进一步充分利用所接纳元素进行自我再生运作,通过与社会系统的耦合,形成新知识的创造和个体知识水平的升华。创新知识经过外化后,成为独立存在于虚拟社区平台中的知识,可引发新一轮的耦合。

4社会系统视域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

基于社会系统理论,认知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结构耦合。机理作为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以实现特定功能的原理,本文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定义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相互耦合,推进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现的规律和原理。基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的4个阶段,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构建模型,具体揭示系统如何交互以及交互的作用结果。

4.1社会系统视域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

由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在最初是相互独立的,外化、群化、内化、创造4个阶段的耦合涉及到了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之间跨越边界的交互。为准确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边界进行描述,本文通过构建4个简化模型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现四阶段的系统耦合机理进行分析,如图3~图6所示。示意图中矩形代表社会系统虚拟社区,3个圆形代表3个认知系统(CS1、CS2、CS3),具体如下。

4.1.1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外化阶段耦合机理

外化阶段是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外显的过程,主要涉及到认知系统向社会系统的转化。具体相互作用过程和原理表现为:①认知系统将存在于认知系统脑海中的知识转化为可呈现的文字信息;②认识系统的相关响应成为虚拟社区社会系统的外界刺激,提示虚拟社区社会系统进行自我确认;③虚拟社区社会系统接纳来自认知系统的刺激,将相关元素纳入自我再生系统,实现虚拟社区知识边界的扩展;④外化耦合阶段认知系统进行外显学习,拓展了认知系统的复杂性。

注:图3~图6中矩形示意社会系统虚拟社区,3个圆形示意3个认知系统(CS1、CS2、CS3),黑色图块■▲示意认知系统原有知识,白色图块□△示意认知系统文字转化后的知识;灰色图块示意认知系统通过外显过程学习的结果,CS′1和CS′3分别代表通过外显学习拓展后的认知系统。图3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外化阶段系统耦合模型示意图

通过外化阶段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的耦合,获得以下结果:①社会系统接纳了来自认知系统的元素,即虚拟社区成员知识转化为虚拟社区平台知识;②认知系统得以扩展,复杂性增加,即虚拟社区成员通过外显学习过程,拓展了自身知识水平。通过构建简化的模型示意图,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外化过程中的系统耦合进行描述,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当虚拟社区社会系统受到外界环境(3个认知系统CS1、CS2、CS3)的刺激时,根据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虚拟社区和认知系统CS1、CS2、CS3发生结构耦合。外化的耦合过程在图3中表现为:①CS1、CS2、CS3将自身知识转化为可以文字表达的知识(□△),作为对虚拟社区的刺激;②虚拟社区提示对来自外界CS1、CS2、CS3的刺激进行选择确认;③虚拟社区接纳来自CS1、CS2、CS3的3种知识:白色正方形、三角形和六边形(□△),CS1、CS2、CS3自身所有知识(■▲)成功转化为虚拟社区平台知识(□△);④CS1、CS2、CS3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了修正知识()。

在个体认知系统的知识向社区平台转化的过程中,个体成员需要将自身知识进行处理以便于文字表达,以致虚拟社区接纳的来自个体成员认知系统CS1、CS2、CS3的知识元素(□△)与个体成员的原有知识(■▲)存在些许差异。同时,知识的外化需要深层次地处理和分类[29],在处理和分类的过程中,带来对认知系统自身知识的一些改变,并可以拓展个体的自身知识,如图3中,CS1和CS3在知识外化的过程中发展了新的知识(),由原来的CS1和CS3拓展为CS′1和CS′3。

4.1.2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群化阶段耦合机理

群化阶段是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在虛拟社区成员之间扩散的过程,主要涉及到社会系统向认知系统的转化。具体相互作用过程和原理表现为:①社区成员认知系统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如受到虚拟社区有趣知识和话题的吸引等;②社区成员对来自虚拟社区的刺激进行响应,选择性接纳对自身有用的知识进行自我再生运作,完成虚拟社区社会系统向认知系统的转化。当多个认知系统均与社区平台进行耦合,则实现虚拟社区平台知识在社区成员之间的转移和扩散。

通过群化阶段系统的耦合,获得以下结果:①认知系统接纳了来自社会系统的元素,即虚拟社区平台知识转化为虚拟社区成员个体知识;②认知系统继续扩展,复杂性继续增加,即虚拟社区成员通过接纳来自社区平台的知识,丰富了自身知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群化阶段结构耦合模型示意图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白色图块□△为外化阶段后独立存在于虚拟社区社会系统的知识,对3个认知系统CS1、CS2、CS3产生刺激,CS1、CS2、CS3和虚拟社区社會系统发生耦合。群化的耦合过程在图4中表现为:认知系统对来自外界的刺激做出响应,

注:CS″1、CS″2和CS″3分别代表群化阶段后拓展了的认知系统。图4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外化阶段系统耦合模型示意图

选择性接纳来自虚拟社区中的与认知系统不一样知识,如CS1、CS3接纳了来自虚拟社区的白色六边形(),CS2接纳了来自虚拟社区的白色三角形(△)等,存在于虚拟社区平台数据库中的知识成功转移为认知系统的知识,从而完成了虚拟社区平台知识的群化过程。如图4中所示,CS1、CS2、CS3在知识群化的过程中扩展了新的知识(□△),使得个体的认知系统由原来的CS1、CS2和CS3拓展为CS″1、CS″2和CS″3。

4.1.3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内化阶段耦合机理研究

内化阶段是虚拟社区成员消化吸收群化阶段所接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新知识的过程。内化阶段主要涉及认知系统的自我再生运作,但认知系统自我再生运作的前提是群化阶段中与社会系统进行的结构耦合,同时在认知系统再生运作的过程中涉及学习过程,也需要与社会系统进行耦合。内化阶段,具体相互作用过程表现为:①个体认知系统通过对来自社会系统的相关元素的选择和处理,将所接纳元素整合到他们的原始知识中;②虚拟社区个体认知系统将知识整合加工处理,在自身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修正知识。

通过内化阶段的系统耦合,获得以下结果:①修正所接纳的来自虚拟社区社会系统的知识,将其转变为个体认知系统自身拥有的新知识;②个体认知系统得以继续扩展,复杂性继续增加。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内化过程中的系统耦合模型示意图如图5所示。

注:示意个体从社区获取但经过吸收修正的知识;CS*1、CS*2、CS*3分别代表了内化阶段后拓展了的认知系统。图5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内化阶段系统耦合模型示意图

如图5所示,内化耦合阶段,CS1、CS2、CS3将群化阶段获取的来自虚拟社区系统的元素(□ △),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内化修正成自身知识(),使得个体的认知系统进一步拓展。如CS1、CS3接纳了来自虚拟社区的白色六边形()并内化成灰色带斜线的阴影六边形(),CS2接纳了来自虚拟社区的白色三角形(△)并内化成灰色带斜线阴影三角形(),CS1、CS2、CS3进一步拓展成CS*1、CS*2、CS*3。各个认知系统将从虚拟社区平台数据库中获取的知识成功内化为个体认知系统新生成的自我知识,从而完成了虚拟社区成员知识的内化过程。

4.1.4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创造阶段耦合机理

创造阶段是虚拟社区进行知识升华与新知识创造的过程,同样涉及到社会系统向认知系统的转化和认知系统的自我再生。在创造阶段,具体相互作用过程表现为:①知识外化和知识内化等前序耦合激发了个体认知系统的学习过程[19];②个体认知系统在学习和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开发出全新知识,形成知识涌现[24],新涌现的这些新知识既不是之前个体本身拥有知识的一部分,也不是原有虚拟社区知识的一部分。

通过创造阶段的系统耦合,获得以下结果:①认知系统通过对所吸收知识和原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交互、推理、融合等运作,发展出全新知识;②认知系统继续扩展,复杂性继续增加,个体认识系统的知识水平进一步升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创造过程中的系统耦合模型示意图如图6所示。

注:示意个体从社区获取但经过吸收修正的知识;示意新兴知识;CS**1、CS**2、CS**3分别代表通过创造阶段耦合后拓展后的认知系统。图6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创造阶段系统耦合模型示意图

如图6所示,3个认知系统CS1、CS2、CS3在从虚拟社区社会系统获取但通过吸收修正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与自身原有知识的融合、推理等,涌现出了新兴知识(Emergent Knowledge),形成知识创新,分别对应图中灰色不带斜线带外边框的三角形、正方形和六边形()。知识的创造要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创造阶段,社区成员如果没有与虚拟社区的交互,没有从社区内获取相关知识,成员则无法创造新的知识。这个过程主要解释了个体从虚拟社区中获取并吸收知识,经过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思考和与自身知识的整合,发展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创造阶段,认知系统的知识边界进一步扩展。如图6所示,CS1、CS2和CS3的系统边界经过外化、群化、内化、创造等阶段后,拓展为CS**1、CS**2、CS**3。

4.1.5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螺旋演化和升华

上述4个过程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动态关联的。社区成员和虚拟社区之间相互刺激影响,外化、群化、内化、创造4个阶段的耦合反复进行。通过结构耦合,个体认知系统和虚拟社区社会系统彼此接纳来自对方的元素,并进行自我再生运作,丰富了虚拟社区的知识,促进了知识在认知系统之间的转移,推动了社区成员知识存量和知识水平的演化。

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4个阶段不断耦合,每完成一个循环,虚拟社区平台的知识存量完成一轮增长,虚拟社区成员完成一次知识水平的提升[22],4个阶段的耦合不断进行、循环往复,社区层级和个体层级的知识共享得以实现:虚拟社区平台内的知识不断丰富,虚拟社区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不断提高,虚拟社区中成员可以根据获得的新知识修正原始知识或创造新的知识,他们的知识水平以螺旋式演变的方式提高[22]。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螺旋演化模型示意图如图7所示。

因此,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是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通过外化、群化、内化和创造4个阶段,表现为认识系统向社会系统转化、社会系统向认知系统转化两种形式,不断结构耦合而实现。通过4个阶段两种形式的不断耦合,实现虚拟社区平台知识和用户知识水平的螺旋演化和升华。

4.2社会系统视域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案例分析

丁香园(http://www.dxy.cn/)是中国流行的共享医疗卫生专业知识的医疗专业虚拟社区,参与人员主要分为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医疗卫生从业者和普通用户4类,其中专业用户可以发帖、回帖,普通用户可以浏览。丁香园由许多板块组成,如丁香园·论坛、丁香园·丁香医生等。随着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爆发和流行,丁香园虚拟社区成为共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相关医疗卫生知识的热门平台。如疫情爆发之初,丁香园·丁香医生迅速发起了“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实时动态”的主题板块(https://ncov.dxy.cn/ncovh5/view/pneumonia),共享疫情地图、疫情实时数据、疫情防护知识、疾病知识、辟谣等,截至2020年8月3日凌晨1时35分,板块累计浏览4 227 553 802人次,社区中相关疾病知识和防护知识等获得极大丰富,有效实现了疫情知识的共享。同时丁香园社区也成立了专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板块,进行病例信息和医疗卫生知识等的交流和讨论。

本研究以丁香园虚拟社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板块的疫情知识共享为例,对上文所提出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四阶段的结构耦合进行案例分析。

1)外化阶段:受到外界环境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和流行、虚拟社区内共享知识等的刺激,用户名为“一句话总结一个病”的用户(认知系统)于2020年2月4日发布了名为“两例新冠肺炎病例分享”的帖子,分享了出院病例1和危重病例2的入院后血常规检查情况以及入院后和出院前的CT影像,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和治疗方案。即该用户通过语言将图片资料和脑海中的知识经过处理转化为文字信息,与丁香园虚拟社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板块进行耦合交互,丁香园虚拟社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板块接受到该用户的刺激并接纳了来自“一句话总结一个病”的用户的外化知识,扩充了丁香园虚拟社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板块的复杂性。

2)群化阶段:经过外化阶段的耦合,来自“一句话总结一个病”的用户贡献的“两例新冠肺炎病例分享”的帖子内容成功独立存在于丁香园数据库平台中。该贴内容成为丁香园这一社会系统的元素,可对其他用户形成刺激,其他丁香园社区用户可以接纳来自丁香园社区的这一知识元素。截至2020年8月2日,该贴内容获得5.5万浏览,即数以万计的丁香园社区用户通过与丁香园社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板块的交互,获取到该贴内容。该帖内容在丁香园社区用户中传播转移,完成相关知识的群化,帖子内容从丁香园数据库平台转移到社区用户的脑海中。

3)内化阶段:丁香园社区用户将转移到头脑中的知识,结合自身知识对帖子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丁香园社区用户既有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又有普通用户,不同用户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同,对所接受知识的认同、理解和利用程度不同。丁香园用户中,普通用户无法进行评论,只能浏览,无法获知此类用户的知识内化情况,但其余3类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的讨论回帖来发现他们所接收知识的吸收情况。如用户“婷苑夜媚”对治病机理中有关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机理提出不同意见,用户“heyuegu”认为胸部CT只能作为诊断依据,不用作为确诊依据等。丁香园社区用户将接收到的知识整合到他们原有个人知识中,共享个体有选择地吸收信息,并扩展了有关COVID-19的认知。

4)创造阶段:受到所接收知识的启发,经过与自身原有知识的融合和推理等,如用户“kng_elf”于2020年2月10日发布了“一个血液内科医生对新冠病毒肺炎的思索和建议——提请高级别医生审视”的内容,提到受“两例新冠肺炎病例分享”帖子内容的启发,提出了新冠肺炎病理生理的全新假设,认为该疾病主要影响的是细胞免疫部分,并进行了详细论证。该帖内容作为从丁香园获取“两例新冠肺炎病例分享”的知识之后,用户“kng_elf”新创造的知识,经重新与丁香园社区进行外化耦合,丁香园社区接纳了来自该用户的发帖内容并将该贴纳为优质帖和精华帖,引发了另一轮次的群化、内化和创造。截至2020年8月2日,该贴获得27.5万人浏览,455条讨论,233个点赞。

从上述案例中也可以發现,虚拟社区成员认知系统和虚拟社区平台社会系统耦合的4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的,每完成1个循环,丁香园社区平台的知识存量完成1轮增长,社区成员完成1次知识水平的提升。通过多轮次的外化、群化、内化和创造,不断修正丁香园社区成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治疗、发病机理等的理解。通过丁香园社区个体成员认知系统和丁香园社区社会系统不断的结构耦合,完成个体成员知识和丁香园社区知识的互相转化,丁香园社区的知识存量不断丰富、复杂性提高,社区成员相关知识水平螺旋式演进,丁香园社区的知识共享得以实现。

5研究结论与展望

从探讨系统整体与局部的差异转向系统与环境的差异,本研究基于社会系统理论和系统认知模型,构建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现的四阶段结构耦合模型,并以丁香园社区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板块的知识共享为例,论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合理性。研究得出,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是成员认知系统与平台社会系统不断耦合的结果,认知系统和社会系统通过外化、群化、内化、创造4个过程和认知系统向社会系统转化、社会系统向认知系统转化的两种形式,相互耦合,推进着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螺旋演化。

研究结论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治理利用提供了些许启示,具体如下:①提高主题实用性和异质性,吸引成员知识外化。社区管理者要着重建立社区知识源的高价值形象[25],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和外化意愿。②优化关系网络,加强社区知识群化。社区管理者可以通过激活或劝退共享网络中的盲点、发挥核心成员及结构洞成员的关键作用、保证适度的网络密度等措施,优化社区网络结构,提高知识群化效率。③营造学习氛围,引导知识内化。社区管理者需营造社区内友善进取的共享氛围,并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成员思考和学习,增强社区成员知识内化的动力。④加强沟通合作,推进协同创新。虚拟社区是新思想的潜在来源,商业公司可通过共享高质量的知识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以加强商业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协作创新[26]。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过程和机理的揭示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系统视角切入的研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并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治理利用提供管理启示。本研究仅从理论层面构建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过程模型和螺旋演化模型,未给出可操作化的定义,因此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作为补充。下一步的研究将着重于定量研究,如构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协同度测量评价模型,定量评价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结构耦合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运行水平的影响,并加入时间维度对不同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耦合演化进行模拟仿真等。

参考文献

[1]Celsi R L,Olson J C.The Role of Involvement in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Processe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8,15(2):210-224.

[2]Hafeez K,Alghatas F M,Foroudi P,et al.Knowledge Sharing by Entrepreneurs in a Virtual Community of Practice(VCoP)[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2019,32(2):405-429.

[3]张蒙,刘国亮,毕达天.多视角下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7,36(5):175-180.

[4]Zhang J M,Zhu Q B,Wang Y P.Social Capital on Consumer Knowledge-sharing in Virtual Brand Communities: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an-family Consciousness[J].Sustainability,2019,11(2):19.

[5]Zha X,Zhang J,Yan Y,et al.Does Affinity Matter?Slow Effects of E-quality on Information Seek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5,37(1):68-76.

[6]Bilgihan A,Barreda A,Okumus F,et al.Consumer Perception of Knowledge-sharing in Travel-related Online Social Networks[J].Tourism Management,2016,52(2):87-96.

[7]Chumg H F,Cooke L,Fry J,et al.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Virtual Organisation:Employees Sense of Well-being as a Mediating Effec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4(3):70-80.

[8]Lin H C,Chen Y J,Chen C C,et al.Expectation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rs Who Share and Acquire Health-related Information[J].Computers &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8,69(7):808-814.

[9]Kim H,Lee J,Oh S E.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on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Online Identity,Self-efficacy,and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s[J].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20,39(4):379-390.

[10]Razzaque A,Eldabi T,Chen W.Quality Decisions from Physicians Shared Knowledge in Virtual Communities[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20,18(6):1-13.

[11]Brouwer J,Jansen E.Beyond Grades:Develop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Learning Communities As a Graduate Attribute[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19,38(2):219-234.

[12]王東,董宇,刘国亮.个体视角下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匹配机理与协同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20,38(3):23-28.

[13]洪闯,李贺,毛太田.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知识贡献的采纳机理研究[J].现代情报,2020,40(5):33-39.

[14]王晰巍,张长亮,韩雪雯,等.信息生态视角下网络社群信息互动效果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11):83-88,62.

[15]Yayavaram S,Chen W R.Changes in Firm Knowledge Couplings and 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ical Complex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6(3):377-396.

[16]朱宏淼,闫辛,靳祯,等.耦合网络视角下微信群对组织中知识传播影响[J].系统工程,2020,38(2):1-10.

[17]李钢,王聿达.基于受众画像的新型耦合社交网络谣言传播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20,40(1):123-133,143.

[18]胡刃锋,应艳.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机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19]Luhmann N.Social Systems[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0]Cress U,Kimmerle J.A Systemic and Cognitive View o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with Wik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08,3(2):105-122.

[21]Senge P.Sharing Knowledge:The Leaders Role is Key to a Learning Culture[J].Executive Excellence,1997,19(14):17.

[22]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3]Webb N M.Student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in Small Group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2,52(3):421-445.

[24]Johnson C M.A Survey of Current Research on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4(1):45-60.

[25]Jacobsen L F,Tudoran A A,Lhteenmki L.Consumers Motivation to Interact in Virtual Food Communities—The Importance of Self-presentation and Learning[J].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17,62(12):8-16.

[26]Poetz M K,Schreier M.The Value of Crowdsourcing:Can Users Really Compete with Professionals in Generating New Product Idea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2,29(2):245-256.

(責任编辑:陈媛)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虚拟社区机理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雾霾机理之问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
虚拟社区感对用户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