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良又坚定胜过“打回去”

2021-04-01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杰西卡消极立场

孩子被别人打,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打回去。但是,当家长们作出这个决定之前,有没有考虑过下面这几个问题:性格温顺的孩子不愿打回去怎么办?打回去后被打得更严重怎么办?孩子由此也爱打人了怎么办?

在美国,从幼儿园起就会教孩子区分这三个词:agressive(侵略性)、assertive(坚定的)、passive(消极的)。

孩子从小被教育,要做个善良又坚定的人。我们通常说的“老好人”,其实就是消极的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需要。这才是我们父母更该重视的课题。

善良又坚定,就是我们不需要委屈自己,可以表达自己任何的想法和感受,为自己发声。但要用礼貌的、尊重他人的方式表达,而不要伤害他人的感受或者身体。教孩子成为一个“坚定的”人,不少幼儿园都会用这样几步:

1.说出你所看到的,“你推了我,你抢了我的玩具……”2.说出你的感受,“你这样做,我很不喜欢……”3.说出你的需求,“我要求你立刻道歉,我要求你把玩具还给我……”如果以上三步没有解决问题,可以先走开保证自己安全,与此同时寻求成人的帮助。

当孩子可以坚定地说出这些话时,他们的心理优势已经回来了,即使没有打回去的反击,他们也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自己明白也让对方明白什么是对的。

当然,用“打”来反击,并不是绝对不可以。但这应该是孩子掌握了如何捍卫自己权利,懂得如何求助之后,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做出的选择,而绝对不是父母告诉孩子的必须选项。

我在引导女儿小D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我现在告诉她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成人世界?即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能做出有力量的反应:说出事实、说出感受、说出自己的需求、向关键人物求助。現在很多成年人做不到这些,并不是小时候不敢“打回去”,而是从小没有体验过坚定表达自己的立场。

(摘自《现代家庭报》杰西卡/文)

猜你喜欢

杰西卡消极立场
消极的后果
扬善
牙仙来访
草地
让自己发光
没有翅膀,也可以飞翔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