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遗产保护理念下滨海地区更新方法与实践探索

2021-04-01王琪钱芳

中华建设 2021年2期
关键词:滨海遗产工业

王琪 钱芳

一、理念提出

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最早起源于1955年英国学者里克斯所著《工业考古学》。2003年《下塔吉尔宪章》对其又进行了界定,即工业遗产作为一种工业文明的遗存,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也可能因其建筑设计和规划方面的品质而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19世纪,水运是推动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业城市大多临海修港,疏通道路,设置工厂,如美国东北部工业城市、日本北九州工业区等。随着新技术出现、能源结构转变、工业污染等原因造成许多工业生产停止或搬迁,沿海出现大面积废弃工业用地。工业区衰败也伴随一系列陆海关系问题。不同国家政府都曾出台一系列复兴政策,其间不乏对有价值的工业构筑物保留或再利用。

滨海工业遗址是自然环境、工业文化、社会活动融合的区域。工业遗产保护理念下滨海地区更新不仅是对工业构筑物的保护与再利用,还包括产业变革中陆海关系修补、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空间适应、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空间转化等内容。

二、更新方法

1.产业变革中陆海关系修补

从城市规划角度,废弃的滨海工业区所面对的陆海空间关系修补涉及交通联系、功能衔接、产业调整、空间贯通、文化融合等问题,目的是通过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将废弃不用的工业资源重新融入到城市系统中。总体而言,可分为系统型、驱动型、用地转换型、功能置换型四类修补模式。“系统型”是从城市/区域的视角将滨海工业区纳入宏观系统中的更新模式。“驱动型”指通过政府或私人投资的大型开发项目作为契机带动地区发展的更新模式。“用地转换型”指将工业用地转化为其它用的更新模式。“功能置换型”指保留厂区格局和工业建筑,赋予新的城市功能。

2.陆海空间再构中的厂区格局保护

厂区空间格局的保护核心是对生产空间整体价值的保护。工业区一般占地面积大、肌理特征明显,实现整体保护并非易事,需要协调厂区内外道路结构、水系、建构物群等以及低密度保护与高价值地价的矛盾,避免只保留个别历史建筑的形式。地理位置相对独立、整体保存价值较高的废弃厂区可采取“社区”式更新模式,作为城市的独立单元/园区进行保护与利用。位于城市核心区、整体结构已被破坏的废弃厂区可采取“结构式”更新模式,选择性的进行保护与利用。

3.多元文化下的遗产廊道整合

遗产廊道是一种线性遗产区,主要采用区域观点,同时又是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目标的综合体系。多元文化下的遗产廊道构建将工业遗产保护融入到区域文化保护框架中,以滨海空间为依托,建立集遗产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休闲游憩等于一体的保护和发展平台。

4.与海景结合的工业景观创新

工业建构筑物通常具有硬朗、高大、厚重的特征,与柔美、低平、开敞的滨海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在实际景观设计中可采取对比或融合的方式创造丰富有趣的滨海工业景观体验。

三、实践探索

1.项目背景

项目基地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蟹子湾,是大连湾西部、甘井子东部仅存的自然岸线。基地内海水清澈、岸线曲折多变,周边居民常来此钓鱼、捕蟹、游泳,但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内陆主要是职工宿舍区,其间散落着一些原五二三厂的职工宿舍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符号和保护价值的工业建筑、居住建筑。但是,由于基地所处区位偏远、交通不便、部分企业不景气,再加上周边石化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原因,招商困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2.规划目标

(1)促进大连沿海经济带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是指导大连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基地是继钻石湾开发后城市南部滨海岸线北拓的有一片生活岸线。以龙头山中心节点为景观节点塑造独具特色的滨海岸线,为完善南部海滨风景区步行系统,促进大连滨海旅游、沿海经济带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2)培育生态工业旅游市场

基地所在区大连石化片区是大连临近市中心的工业用地面积最大的片区。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工业厂房搬迁的同时也会留下大量的工业遗产。将沿海旅游与工遗文化保护相结合,培育地区旅游文化市场的土壤,带动周边工遗文化保护行动,片区也将成为甘井子区继生态科技创新城、体育新城、空港商贸区后又一个独具特色的功能区。

(3)带动周边棚户区改造

基地周边现存大面积棚户区和工厂区。即使未来工业区搬迁,短时间内也很难吸引开发商投资。借助海洋经济的辐射作用,通过地区品质提升,特色旅游产业融入,吸引人流。随着流动人口增加,消费能力也迅速上升,各类基础设施和交通也日趋完善, 地价提升,必然带动周边棚户区的改造。

3.保护策略

(1)“核心区”+“协调区”的范围调整

考虑到保护滨海岸线的连续性、与腹地空间整合的需要,在原更新范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划分为“核心区”和“协调区”。

核心区主要涵盖海茂路以南,石油化工厂以北,龙头山以南的滨海地带,是景观设计的重点。结合地貌特征分析,保留原来的浴场区,增设了服务区、停车场、集会广场、健身公园、健身步道等。

在核心区外围划定一定区域的协调区,用于协调核心区与腹地居住区、五二三厂俱乐部历史建筑、水池山、石油化工厂片区、华能热电厂、龙头山景区之间的关系。

(2)海洋文化旅游与工业文化旅游融合

空间结构,采取“两轴四带四片区”的规划结构。由沿海向内陆规划近水休闲带、临水散步带、滨海亲水带、文化服务带;沿海岸线规划渔主题活动区、工业文化展示区、月型浴场运动区、龙头山公园旅游区;围绕渔主题活动区、工业文化展示区分别形成渔文化展示轴、工业文化展示轴。

活动组织,提出活动全年化,以文化节庆为主题的基地复兴,将海洋文化旅游和工业文化旅游整合。

功能置换,改造有保留价值的职工宿舍、工业建筑为海鲜餐馆、自助旅社、海艇俱乐部等。

(3)工业景观与滨海景观的对比与协调

保留水池山到滨海浴场的山海景观廊道。沿线规划海鲜市场、海鲜餐馆、浴场、观赏平台、停车场、服务区,满足居民上山眺望、下海游泳的活动需求。

打通五二三厂职工俱乐部到滨海区的视觉廊道,规划工遗文化展示长廊,满足在五二三厂职工俱乐部前可俯瞰大海,在海面可仰望到五二三厂职工俱乐部建筑全景的廊道宽度。

延续海燕街的生活性街道氛围,保留两侧茂密的行道树、烟囱、废弃厂房、职工宿舍,改造既有建筑为书吧、酒吧、主题展场、旅社。街道尽端设置滨海工业雕塑广场,以原五二三厂遗留下来的龙门吊为核心景观,周围草坪中散落着用工业铁艺塑造海洋主题雕塑和用水或砂石等海洋元素塑造的工业主题雕塑。

(4)“先沿岸再腹地、边修复边游玩、边建设边宣传”的开发时序

第一步,设施先行,人气储备。完善基本设施和基础设施,设置公交等候站、方向指示标、服务区、停车场、木栈道、健身步道、驻足避雨亭台等。

第二步,土地整理,植被修复。沿岸植被、龙头山植被生态恢复,景点梳理与打造。

第三步,住户搬迁,盘活土地。引导规划腹地内居民搬迁,启动腹地市场、餐饮、旅馆的改造与建设。

第四步,宣传引入,品质升华。以五二三厂职工俱乐部再开发为触媒点,借助网上宣传、组织文化展览等活动,扩大区域知名度,带动区域人气和活力,促进改造成功。

四、结语

产业变革的今天,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出为滨海工业区复兴注入新的内容。本文主要从物质空间层面探讨了滨海工业废弃地的保护更新途径,如何对滨海工业遗产价值进行定量研究、协调滨海高昂低价与工业区保护的低强度开发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滨海遗产工业
滨海白首乌
遗产怎么分
滨海顶层公寓
岳滨海 藏石欣赏
工业人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