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悠久的陕西古建筑

2021-04-01王建润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年2期
关键词:古建筑长城遗址

王建润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301636)

1 引言

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建筑文化。穿越时光的一座座中国古建筑记载着中华历史,见证着历史朝代的更迭,是中华文化发展的载体,是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着当代的历史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下产生了许多地域性的古建筑,一代代建筑师们建造出时代鲜明地建筑,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1]。

陕西地处我国黄土高原,黄河中游,是中华文明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安(今西安市),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 个政权或朝代曾经在这里建都,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产生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陕西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的古建筑群。

2 传承历史价值

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实物表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的古代宫殿、坛庙、塔林、寺庙、古居、祠堂、书院、园林、城池等建筑遗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价值影响深远[2]。

2.1 历史研究

陕西省的古建筑作为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建筑历史、建筑设计、建筑文化等角度,引导世人鉴赏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遗址或遗存,如陕西半坡遗址、秦都咸阳遗址、战国长城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等,走进这些建筑的记忆,领略博大精深的古建筑遗址文化,品味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见证意蕴丰富的历史变迁、感受千年的文化传承[3]。它们的这些历史文化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其作为建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将历史、文化、哲学、美学、宗教、考古、民族乃至旅游等不同方面的价值集于一身,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

2.2 历史地位

古建筑见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文化,是科学与艺术、技术与文化、社会与自然的融合体,它承载的历史各其特点,它定格的历史瞬间各有其意义。保护好古建筑,凸显古建筑的整体价值,让人们知晓当时的历史和文化[4]。如秦始皇扫六合统一天下,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混战,群雄割据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将各国文化集中于关中,大力改革政治、经济和文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法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的驰道,北修长城以抵匈奴,南修郑国渠以灌溉农业、修筑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陵,仿照六国宫殿样式建造咸阳宫、阿房宫、甘泉宫等许多宫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5]。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多视角、多方面探讨研究每一座古建筑,传承并创新建筑科技与文化。古建筑见证了当时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材料,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3 历史传承

每座古建筑都代表着历史文化,不同时代的不同建筑都是历史工程与艺术的结晶,人们总能从当代的建筑上找到古代建筑的影子,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对未来的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如汉朝继承了秦文化,促进了哲学、文学、绘画、诗歌、音乐等文化在大汉帝国得到空前的繁荣,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建筑的显著进步,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6]。不断发展壮大的大汉帝国,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成为东方世界历史上最强盛的国家,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佛寺、陵墓、苑囿,代表建筑有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明堂辟雍、汉陵、上林苑与兔园等,其特点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结构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7]。实践证明,古建筑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传承着千年的历史痕迹和内在的文化内涵,彰显中华古建筑文化的魅力,使其古为今用。

3 传承文化价值

古建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华夏文化的物质载体和重要的文化遗产。研究挖掘古建筑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丰富和充实中华建筑文化宝库,在现代建筑创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8]。

3.1 文化表现

古建筑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礼教、宗教、审美、民俗、文学、绘画及国家的典章制度等相互渗透,建筑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造型上艺术的自由灵活,还体现在群体建筑空间上精妙的排列组合。如保存较完整的有秦始皇陵、大雁塔、小雁塔等,以上各类型的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在建筑装饰、建筑 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9]。

3.2 文化内涵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是反映时代的步伐,而古建筑是一个很独特的体系,从中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体现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10]。如陕西境内遗存的秦汉和明长城遗址、凤翔雍城遗址、岭山寺塔(延安宝塔)、秦兵马俑、法门寺等古建筑,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智慧,形成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成就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11],焕发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新的生命力。

3.3 文化传承

文化要有传承,才有力量。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中,中国古建筑不论在结构和风格上,还是在装饰和色彩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如柱、梁、檩、枋、斗拱、红砖、青瓦、琉璃瓦、红柱、雕刻、彩绘以及亭、台、楼、桥、窗、洞、门、人物、花卉、山水等组合,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4 陕西古建筑实例

陕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留下了丰富的古建筑。其作为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蕴含着历史价值、承载着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让人心驰神往。让我们去回溯那一段段时光,去感受这些古建筑历经岁月洗礼沉淀下来的沧桑美。

4.1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路,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它的历史距今约六千年。

半坡遗址,包括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3 个部分,半坡人运用科学原理,建造出半地穴方形和半地穴圆形等多种实用、巧妙的房屋,是原始社会建筑的雏形。

4.2 秦长城

长城,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建筑奇迹。长城最早修建于战国,从战国到明代,不同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筑,大规模修建的时期是秦、汉和明代。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保障秦帝国的安全,秦始皇下达命令,从公元前214 年至公元前207 年开始大规模地修建秦长城。根据历史记载及多年的考古发现,秦长城沿用战国时期秦国、赵国和燕国的旧长城,在此基础上整修。在修筑过程中,就地选取泥土、石头、植物、沙石或碎石等建筑材料,沿袭战国长城的修筑方法,建造方式有石砌有土筑,土筑多以夯土版筑法夯制成墙体,并把秦、赵、燕长城不相连的地方进行补筑城墙,使三者连为一体,修筑起万里长城。据专家考证,秦长城的特点是,长城城体上没有烽、燧的遗迹,亭、燧是单独建筑,没有和长城筑为一体,沿着长城的走势在距离长城不远的地方留有烽火台的残址。到汉朝修筑长城时,才把烽火台修筑在长城上。

今天人们将长城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所承载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历经岁月锤炼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12]。

4.3 岭山寺塔

岭山寺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宝塔山上,俗称延安宝塔。据《陕西古塔》记载,塔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 年),并在宋庆历年间(1041—1048 年)重建,又在金大定九年(1169 年)在塔旁建了一座岭山寺,于是塔便以寺庙的名称而被称之为岭山寺塔。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重修,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岭山寺塔(延安宝塔)建在海拔1 135.5m 的宝塔山上,属于八棱九层楼阁式结构砖塔,塔高44m,在塔身上辟有南北2 个塔门,高2.35m,塔内有楼梯,可攀至最高层。塔基1 层采用“平砖顺砌”和“砌砖丁砌”混合砌筑的方法,这样的建筑方式,大大增加了墙体的坚固性。塔檐上的斗拱,具有体积变小、纤细、朵数增加、装饰性强等明代佛塔的建筑特征。

岭山寺塔(延安宝塔),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革命圣地延安地标,是延安革命精神的象征,对弘扬延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13]。

5 结语

承载着浓厚历史文化记忆的古建筑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文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彰显中国建筑的文化自信[15]。

猜你喜欢

古建筑长城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辽上京遗址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守护长城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