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把简单搞复杂
——说说京剧吐字的“反切”

2021-04-01旧时芳华

金秋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反语注音字头

◎文/旧时芳华

京剧吐字发声讲究反切,一些谈及京剧的文章中,常能见到反切法的字样,大概意思是表达反切为京剧的法门之一,据说唱程派者,对反切尤为讲究。

什么是反(也作翻)切?它实际上是一种中国文字传统的注音方式。最早的注音方式是“直音法”,即拿一个相同发音的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到了东汉末的时候,随着佛教的传入,人们开始引入新的注音方式——反切。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字注音,其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据考证,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认为:“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即孙叔言)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反切的产生,是对以前“读若法”“直音法”的重要改进,也标志着汉语注音学的开始。

说起“反”与“切”的不同,宋代丁度等编撰的《礼部韵略》中说:“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简单说,就是如果上下字合在一起连读就成字音,那就是“反”;如果上下字各取“声”“韵”才能成音,那就是“切”。张伯驹先生在《京剧声韵》中就这样解释反切。还有一种观点,是说“反”“切”同义,都是拼合的意思。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说:“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谓之反,孙愐《唐韵》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也就是说,“反”和“切”实际上意思一样,但是唐代的时候反这个字犯忌讳,所以唐朝以后改成“切”。

今天我们为汉字注音,用的是更为先进的“汉语拼音标准方案”。举个例子,“交”这个字,用反切的方法,为“居肴切”,汉语拼音则是jiāo;再如“青”,为“仓经切”,汉语拼音则是qīng。

京剧唱念讲究“上韵”成腔,说白了,就是得把字拉长了唱念。为了保证一个字的完整与正确,使台下观众听得清楚,必得把字头字腹字尾都念明白,唱准确。再拿“交”做例子,我们平时说话,这个字固然可以脱口就出,简直算是一个单音节的字。但在戏曲舞台上,要先出字头“ji”,再过渡到字腹“āo”,最后归韵到字尾“u'上(注意:ao的归韵位置是u)。如果说到要求,那就是字头“ji”要清楚有力,字腹“āo”要“引入长声”,响亮清澈,字尾“u”字要归韵准确。

把反切与京剧唱念结合在一起,无非是为了帮助演员认识这个字的正确读音。以前京剧艺人大多没有文化,为求一个字唱念正确,自然要拿通行的注音法作为帮助。特别是,北京话读作团音的一些字,京剧声韵要求是尖音,反切能直接将其标明。如前面讲的“青”字,为“仓经切”,“仓cang”,自然就是尖字了。

但是说白了,反切只是工具,并非方法,拿反切法说事,并不能说明白京剧字头字腹字尾唱清念明的要求。如果说念“交”字,要先念清楚“居”,再念明白“肴”,岂不真成了“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吗?

以前京剧演员或研究者,说“四呼”,说“五音”,说“四声”,说“尖团”,说“清浊”,说“反切”,说到底,就是要把字念对——口型要对,位置要对,声调要对。但这些实在算不上是“法门”,只是学习唱念发音的一种方法而已。

猜你喜欢

反语注音字头
第六讲 横折弯、三点水、人字头的写法
学前幼儿反语情绪加工特征及促进作用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家”字的写法
反语中的幽默现象探究
我就爱“反”着来
《羊字头》教学设计
“家”字的写法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