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宾阳县创建小五金特色产业名县的路径分析

2021-04-01张焕勇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创新发展

张焕勇

[摘要]广西宾阳县小五金生产发展已有上千年历史,五金产品以良好质量闻名广西区内外。改革开放以来,宾阳县小五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荣获“广西小五金之乡”称号。但是宾阳县小五金产业发展在产业特色、创新研发、产业集群、品牌经营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本文通过借鉴国内一些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突出特色、强化创新、集群升级、塑造品牌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小五金产业  创新发展  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6-0054-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6.012

广西宾阳县地处桂中南,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以“百年商埠”闻名于桂中南。良好的交通环境为宾阳县小五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宾阳传统手工业小五金产业发展历史久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尤为兴旺发达,被誉为“广西小五金之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宾阳县小五金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创新机制、转型发展、加快小五金产业升级步伐、创建小五金特色产业名县,是宾阳县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要求。

一、宾阳县小五金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宾阳县小五金产业历史悠久,名扬全国

宾阳县是广西生产五金制品最早的地区之一。据《宾阳方志》(1836年版)记载,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原先进文化与技术的传入,宾阳县有了铜器铁器生产。在唐宋时期,宾阳县的五金生产不断吸取先进经验,生产规模和技艺稳步推进。到明、清两代,宾阳县的五金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五金生产涉及生产用具、生活用品、工艺装饰品等,产品行销区内各地及湖南、云南、贵州等地,深受当地民众欢迎[1]。民国时期,宾阳新桥镇大罗村生产的锉刀、芦圩镇刘村生产的铜制品以及芦圩镇生产的铜锁等五金产品以良好的质量闻名广西区内外,产品远销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2]。

据《广西年鉴》记载:宾阳县“甚至工艺精细、难度较大的轻便武器(如七九步枪、驳壳手枪等)也能制造”。宾阳县新桥镇大罗村古稀老人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仑关战役中,一些具备精湛技艺的五金工匠曾经为抗日军队修理枪械,为中华民族抗战事业作出绵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宾阳县五金行业在不断整合中发展,生产技术和工艺得到进一步提升。宾阳县五金产业得到长足发展,1962年总产值达到312.63万元。新桥镇大罗村生产的钢锉质量优异,与同时期上海的同类产品并肩叫响全国。

(二)荣获“广西小五金之乡”称号,小五金产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宾阳县小五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特别是个体五金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根据宾阳县经贸局统计数据显示,宾阳县五金产品种类繁多,小五金产品有“大罗牌”锉刀、农机配件、自行车配件、摩托车配件、打谷机等上千种,产品享誉全国,远销海外。2005年,宾阳小五金产业产值达4.0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8%,出口供货额达230万美元;全县小五金产品生产规模以上企业共27家,其中居全广西同类产品前10名的有3家,宾阳县成为广西小五金生产经营的重要集散地。2005年4月,宾阳县荣获“广西小五金之乡”称号,小五金生产被纳入广西特色经济区域管理之列。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首家村级创业园在宾阳县新桥镇大罗村正式动工建设,重点打造五金产品研发中心,着手打造升级版的“亿元村”。宾阳县经贸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宾阳县小五金制品生产规模以上企业共35家,专业村(社区)14个,从业人员达3.76万多人,五金产业产值达26.08亿元,宾阳县小五金产业焕发蓬勃生机。

二、宾阳县小五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五金市场欣欣向荣,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五金产业随之崛起。通过与国内五金行业的横向对比,可发现宾阳县小五金产业发展在产业特色、创新研发、产业集群、品牌经营等四个方面与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产业发展特色不鲜明,工艺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

1.产品同质化严重,档次较低。近年来,宾阳县小五金产品中销量较大的是汽车配件、农业机械配件、五金工具、不锈钢水塔、斗车、铁轮车等,总体来说,名优产品少、低档产品多,优势不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五金产品不多。缺少市场需求量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多数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加工工艺简单、易于模仿,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前,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群众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五金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宾阳小五金产业区域优势愈发不明显,竞争也处于劣势。

2.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目前,宾阳县半数以上的小五金企业从创办至今,采用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几乎不变,较为陈旧落后。全县962家五金生产加工企业中,只有11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仅占1.6%;3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仅占0.6%。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小五金产业发展壮大。

(二)技术研发人才紧缺,创新发展意识不强

1.产业发展人才缺少。根据宾阳县经贸局调查,目前宾阳县五金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人才,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一方面,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和企业家;高学历从业人员的比例较小,具有大專以上学历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仅占14.3%,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仅占7.2%。另一方面,大部分工人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使得五金企业技术研发后劲严重不足。

2.自主创新升级观念淡薄,产业升级缓慢。宾阳县大多数小五金企业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划,小农意识严重,安于现状;缺乏主动创新意识、缺乏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现象比较普遍;过分注重短期利益,不重视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五金产业集群效应不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弱

1.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不完善,龙头作用不明显。目前,宾阳县新桥镇、黎塘镇、甘棠镇三个小五金制品及机械加工产业片区尚未真正形成设施完善、产业集中、产业链条成形、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各片区内部的各种类小五金产品及机械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动严重不足,各种五金配套产品的产前、产后链条还未完善,没有形成生产成本优势,五金行业集群规模效应和龙头带动效应不够显著。

2.联手发展意识弱,产业整合升级艰难。宾阳县五金生产专业村和五金企业长期沿袭“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小五金生产惯于各自为战,以致产业发展缓慢。这种小农意识已经成为宾阳县五金专业村和企业突破困境、找到新出路的障碍。近十年来,许多宾阳县五金专业村的企业主有意识整合全村甚至周边五金产业,以股份公司模式运作,走现代化生产道路。但由于各村(社区)企业和作坊的经营规模和利润不一,利益分配问题难以达成一致,产业整合升级无法实现。

(四)创建品牌意识淡薄,自主品牌经营和管理落后

1.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当前宾阳县大多数小型五金生產企业(作坊)对品牌建设作用认识不足,不重视注册商标,自创品牌的意识非常淡薄,生产销售的小五金产品自主品牌较少。不少企业仍停留在为外地企业带料加工配件阶段,多为套牌或贴牌生产,外地一些厂家在对采购的产品进行包装,贴上自己的品牌后,产品立刻身价倍增。20世纪90年代,宾阳县甘棠镇生产的铁皮家用粮仓风靡全国各省市农村地区,由于生产者不申请专利、不注册商标,导致铁皮粮仓市场被江西、山东、四川等更具实力的五金企业占领。

2.自主品牌经营和管理落后。宾阳县一些小五金生产者的现代商业意识淡薄,很多品牌的产品包装较差,近乎裸装直接推向市场。在包装美观、吸引眼球的外地五金产品的冲击下,曾经畅销各地的宾阳县小五金产品变成了积压产品。2019年新桥大罗村和甘棠镇5家小五金企业均有几十万元以上的产品积压在仓库。

三、国内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启示

(一)江西安义:立足特色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腾飞

江西安义县把发展铝型材特色支柱产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铝型材特色优势产业。安义县牢牢把握机遇,加快推进以特色铝型材为主的“华东地区最大铝型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龙头的产业集群,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铝型材产业占据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安义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目前,该县铝型材挤压线数量达309条,铝型材产量高达120万吨,位居全国第三。在2017年第23届全国铝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上,安义县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铝材之乡”称号。安义铝材产业为其他县域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安义经验启示我们,特色产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一支“奇兵”,特色就是竞争优势,各县区只有突出特色,找准支柱产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才能形成县域经济竞争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之路。

(二)广西荔浦:敢为天下先,创造“中国衣架之都”

广西荔浦市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实现了荔浦衣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立第一家衣架企业开始,荔浦涌现了一批颇具规模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荔浦衣架小产品、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仅用20多年,荔浦衣架产业就实现了从零星的家庭手工作坊到“广西衣架生产基地”“中国衣架生产基地”“中国衣架之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的五级跳,荔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木衣架生产出口基地。衣架成为荔浦市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15年产业年产值达79亿元人民币。至2017年,荔浦衣架生产企业先后起草制定了8种衣架生产标准,经工信部批准和发布实施,成为中国衣架生产行业标准,填补我国衣架产业规范化发展与标准空白。

荔浦经验启示我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是关键。只有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于创新,敢闯敢干,才能攻坚克难,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三)河北孟村:发挥产业集群效应,造就“中国弯头管件之都”

河北孟村县在20世纪70年代末建起了第一家弯头管件企业,之后30年时间里,孟村弯头管件业经历了作坊式起步、规模化扩张、产业化发展及21世纪初升级提速四个阶段。孟村县有效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形成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大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的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相配套,同类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以价值链为纽带、专业化协作的完整产业网络。目前,孟村县弯头管件业集群年产值近60亿元、年钢材吞吐量260万吨、产品占全国中低压管道市场80%以上,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8月29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孟村县“中国弯头管件之都”称号。

孟村经验启示我们,地区产业选择必须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利用区位产业发展资源,建设特色主导的产业集群,才能获得区域竞争优势,形成独具活力的经济高速增长区。

(四)福建泉州:努力打造经营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福建泉州市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十分重视培植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打造富贵鸟、安踏、七匹狼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极大地提高了泉州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泉州市以知名品牌为纽带,组建品牌俱乐部,扩大产品生产能力,并在大量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创造许多区域品牌,成为泉州产业的共同资产。泉州市组建核心经营团队精心打造品牌,加快优良资产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大批中小企业通过为名牌企业配套或加盟而重焕生机,泉州市在实施品牌工程同时收获了品牌经济带来的极大益处。

泉州经验启示我们,抓好产品品牌建设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高度重视培植和经营产业品牌,由传统的重视制造转向品牌立基,才能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宾阳创建小五金特色产业名县的路径建议

当前国内外五金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宾阳县应着力抓好“突出特色、强化创新、集群升级、塑造品牌”四大战略工程,积极创建小五金特色名县,推进小五金产业快速发展。

(一)实施特色工程,培育宾阳小五金产业支柱

1.重点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依据“特色要明显,优势要突出”的特色产业发展原则,深度挖掘宾阳县小五金特色资源的潜力。突出产业特色、区域优势,重点培育发展小五金特色主导产业,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宾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突出特色优势,打造特色、放大特色,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精”,向特色要生產力,向特色要竞争力。实施小五金产业重点突破计划,保障产业“立得住”“长得大”。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小五金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加快实现县域经济腾飞。

2.找准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小五金产业发展。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原则,宾阳县应组织对国内外小五金市场发展进行专项商务调研。在结合市场调查论证和宾阳县五金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关于宾阳县小五金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做到紧扣资源优势,做足特色文章,找准发展定位,选择一批符合宾阳县情、发展潜力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小五金产业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项目,努力创造小五金特色产业发展的宾阳模式。

(二)狠抓创新工程,构建宾阳小五金产业核心竞争力

1.狠抓科技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和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宾阳县特色小五金产业要想真正做强做大,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方针,抓好技术创新,研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引导五金企业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在产品开发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上狠下功夫,组织科研人员投入技术攻关;坚持重点突破,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一系列特色鲜明、适应市场需要的五金新产品,打入国内甚至国外市场,创出宾阳小五金发展的新路子。

2.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宾阳县应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推进五金产业的人才资源开发,重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吸纳高素质劳动者,为小五金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而可靠的人才支持;建立健全创新奖励扶持机制,设立技术创新资金,对自主创新技术、承担重大科技发展项目、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奖励的企业进行评估,按不同级别分别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建立政企研资相承接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转化应用平台,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组织五金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金融资产投资等做好横向联合,形成以政府为引领、企业为主体、金融资本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全面提高宾阳小五金产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

(三)实施集群化规模化工程,建设特色鲜明的五金产业集群

1.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小五金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按照企业化、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方略,根据当地产业基础、环境、交通等产业要素进行科学准确定位,有序布局,逐步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的小五金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推进新桥、黎塘、甘棠三个片区小五金产业联合发展,推动各片区产业集群内部各种配套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全面合作,上下联动,无缝对接,构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建成区域相对集中、产业链条成形、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特色化、生产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规模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以产业集群为核心,联合组建特色五金产业集团公司,优化资源,提高效益,统一管理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2.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积极发挥当地政府“指引者”和“ 推进者”的作用。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研究制定并有效推进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减免、优惠政策,确保从政策、资金、人才、智力等方面,为扶持推进宾阳小五金产业全面整合升级和集群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政府、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和推动小五金企业,以股份制等模式联合进行产业集群化联动生产,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工程,打造宾阳小五金产业精品品牌

1.建立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培育宾阳小五金特色品牌。以政策优惠、奖励资金等方式激励企业创品牌,引导激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争创名牌。设立品牌发展专项基金。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声誉好、生产规模大、发展潜力大的五金精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商标,争创优质品牌、对优质品牌企业要分档次给予奖励及各项优惠政策,并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计划;建立商标品牌发展梯队推进机制。以培育优质品牌产品为目标,形成商标逐级推进的培育机制,打造宾阳县小五金产业品牌精品,提升宾阳县小五金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市场地位;积极推进商标品牌国际化。借鉴发达地区宝贵经验,鼓励有条件的五金企业注册国际商标,为宾阳县小五金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2.严抓质量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质量是一个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关,特色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企业才能做大做强。通过奖励和政策优惠等方式,促进企业升级技术,推动宾阳县小五金企业申报ISO质量认证、环保体系认证、3C强制认证及欧美国家认证等各类认证工作。激励规模以上五金企业在五年或十年内通过相关认证。建立统一的质量过硬的商品标识,提升消费者对“宾阳小五金”的品牌满意度,打响品牌名片,为宾阳制造赢得更多市场信誉。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翻印.宾阳县志[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1.

[2]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宾阳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陆春红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创新发展
基于特色产业新闻宣传的地方发展推动思考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特色产业科普的创新思考与发展研究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