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动化饲喂饲养模式下哺乳犊牛的饲养管理

2021-03-31李景斌李凌飞姬翠英

中国乳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食料奶量初乳

张 杰,李景斌,李凌飞,姬翠英

天津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0 引言

犊牛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奶牛的终身产奶量。随着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养殖规模化的不断加深,万头甚至更高存栏量牧场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相应的新生犊牛数量也不断增加,犊牛的饲养模式和培育理念也在不断创新与变革。目前,国内犊牛的饲养模式大致可分为母带犊模式(肉牛)、人工饲喂(单栏或群饲)以及无人自动化饲喂模式。在目前大规模牧场发展环境下,各项成本、投资回报率、犊牛成活率以及犊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成为牧场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和关注焦点。自动饲喂理念及其饲喂模式的出现为相关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其也在不断被尝试与实践。因此,本文将自动化饲喂饲养模式下哺乳犊牛的饲喂技术、管理措施以及关键把控点进行总结和综述,以供参考。

1 犊牛的饲喂

1.1 把控好初乳关

初乳饲喂和环境管理是把控犊牛饲养的两大关键点,若把控好这两个关键点,犊牛饲养工作就成功了65%以上。初乳是指母牛产后首次被挤出的乳汁,其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以及较为丰富的维生素,并且具有极易消化、吸收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初乳本身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而这些物质是初生犊牛疾病预防所必需的[1]。因此,及时饲喂足量、优质的初乳非常必要。饲喂犊牛的初乳质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首先,只有当免疫球蛋白>55 mg/mL时才能称为合格的初乳,同时比重计为绿色范围,折光仪读数>22%时为合格,读数>25%时为优质,细菌总数<50 000 CFU/mL,大肠杆菌数<5 000 CFU/mL[2]。其次,凡是来源于患有牛白血病病毒(BL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支原体以及牛副结核病的母牛的初乳不能饲喂犊牛。由于犊牛的特殊生理构造,初乳的饲喂需要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否则犊牛的被动免疫将会构建失败。初生犊牛吸收初乳中母源抗体效果最佳的时间是在犊牛出生后12 h内,因此,应在犊牛出生的12 h内饲喂初乳,即在犊牛出生后30 min内饲喂初乳4 kg,按照犊牛体重的10%左右饲喂(具体饲喂量还需参照品种等实际情况而定),出生后6~8 h再次饲喂2 kg,12 h内饲喂总量最好达到8 kg[2]。关于饲喂初乳的方式,除了自然哺乳外,常用的是奶瓶饲喂和胃管辅助灌服,具体使用什么方式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如犊牛是否具有独立吮吸能力而定。

1.2 制定好饲喂计划

无论是人工饲喂还是自动化饲喂饲养模式,合理、准确以及完善的饲喂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奶量饲喂不足,营养物质摄入不够导致生长受阻;饲喂超量,营养过剩消化不了,势必导致营养性腹泻,破坏肠道功能,导致犊牛生长受阻,严重时甚至造成犊牛死亡。除此之外,良好的饲喂计划能够帮助犊牛较好地渡过断奶应激期。犊牛奶量的饲喂方式讲究科学性,不是固定的,国外通常按照犊牛前期体重的15%来确定每天的饲喂量,而国内大致是按照体重的10%~12%来确定。具体的奶量应该根据犊牛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基本包括体重、牛乳(奶粉)质量、环境以及犊牛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应该注意的是饲喂的频率问题,饲喂的频率对于犊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将会影响犊牛对奶量的摄入以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据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在奶量不变的情况下,营养物质消化率随着饲喂次数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饲喂2 次时的40%消化率,随着饲喂次数变为6 次时提升至80%以上[3]。

1.3 加强补饲

犊牛从出生到断奶一般会经历初乳饲喂阶段(初生至1 周龄左右)、过渡阶段(1~3 周龄)以及反刍阶段(1 月龄左右至断奶)[4]。经过初乳饲喂阶段进入过渡阶段后,除了正常的常乳或者全乳饲喂外,犊牛还需要进行补饲。在这个阶段,开始训练犊牛采食开食料,让犊牛自由饮水以及采食优质干草。这些补饲措施的采取对于犊牛拥有一个发育健全和功能完善的瘤胃非常重要,在这阶段开食料如何饲喂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从开始训练采食开食料直到犊牛断奶为止,开食料补饲的情况应该是牧场犊牛饲养关注的关键点。一般情况下,犊牛在开食料采食数量达到1.5~2.0 kg时才能够进行断奶。在犊牛断奶后开食料的饲喂不应该停止,应在采食开食料的干物质达到推荐干物质采食量的2 倍时进行犊牛精料的过渡更换,以减少应激。对于优质干草饲喂,赞成与反对的观点不一。总的来说,各有利弊,饲喂优质干草能够刺激瘤胃的发育,但同时会减少开食料的采食。若干草质量不佳,甚至会造成真胃炎,导致犊牛死亡。在不饲喂干草的情况下,相应的开食料采食量会增加,以提高犊牛日增重。但同时犊牛面临瘤胃胀气的风险大大增加,具体是否饲喂干草,要依据牧场实际情况而定,尤其是要考虑被提供的干草是否满足犊牛饲喂的要求。

2 犊牛的管理

2.1 犊牛奶粉以及开食料的选择

选择优质的犊牛奶粉是培育好犊牛的开端。优质犊牛奶粉应该依据犊牛的生长发育特点、犊牛的营养标准以及牛乳中各项营养成分含量来配置而成[5]。有关犊牛奶粉的营养水平的研究表明,当蛋白来源为乳蛋白时,蛋白水平应达到20%;若用部分植物蛋白替代乳蛋白时,蛋白水平应大于22%。犊牛奶粉中脂肪水平一般添加量在10%~20%,目前添加量一般在15%以上,该添加水平将会大大减少犊牛的腹泻率[6]。除蛋白与脂肪外,奶粉中粗纤维的含量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保持在3%以下。最后,一定量的维生素必不可少[7]。至于开食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开食料在犊牛从采食液体日粮向固体日粮过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8]。因此,开食料的营养水平和粒径大小是选择时需要考虑的。NRC(2001)中推荐的犊牛开食料蛋白水平为18%,黄利强等[8]研究表明,犊牛开食料的蛋白水平宜接近20%,但不超过20%。综合各研究结论,应选择蛋白水平至少在18%的开食料。关于开食料粒径的研究并不多,张勇等[9]研究发现,分别给25日龄荷斯坦犊牛饲喂配方相同而粒径不同(4 mm、6 mm、8 mm)的开食料,结果显示4 mm粒径的开食料饲喂犊牛效果最佳。

2.2 饲喂方法的标准化

犊牛在饲喂上最重要的是要注重管理的一致性,即定时、定质、定量、定温、定人。这几点主要体现在饲喂流程一致性、饲养环境一致性以及饲料选择一致性上。例如适合犊牛的最佳奶温为39 ℃(入口温度),要求每天每次饲喂犊牛的奶温应该保持在39 ℃,不允许出现较大波动。

2.3 饲养环境的把控

养犊牛就是在养环境,环境对犊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犊牛的低温临界值为10 ℃,适合温度为24 ℃,一般要求犊牛舍温度为10 ℃以上。同时应加强通风,当通风与保温相矛盾时,必要时应放弃部分保温措施,从而保证通风效果。在大规模群饲或者室内单栏饲养时,可以使用正压通风技术,这也需要考虑牛舍的建造问题。垫草的更换应做到及时,垫草的选择应考虑干净度、系水率以及柔软度,同时要考虑垫草的铺垫厚度,冬夏两季应考虑牧场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在15 cm以上。牛群密度的把控是犊牛饲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点,主要是体现在群饲模式中。牛群密度的确定主要和犊牛圈的大小、垫草质量以及更换的难易程度以及饲养模式等有较大关系,最终如何确定需要依据牧场的实际情况。

2.4 自动化饲喂模式下管理的差异

以上所述关于犊牛饲喂管理的关键点基本都适用于自动化饲喂模式,但使用自动饲喂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4.1 犊牛进入自动饲喂站前,必须在自动饲喂站外(也可成为站下)进行过渡饲喂5~7 天(无论开始是饲喂常乳还是直接饲喂全乳粉),同时站下的奶嘴要和自动饲喂器保持一致。

2.4.2 进入自动饲喂站后的前3 天左右需要人为引导,同时站下、站上奶量、奶温的衔接要保持一致,奶量在必要时可以略微降低来保证犊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避免应激性和营养性腹泻的发生。

2.4.3 自动饲喂器的清洗程序一定要设置完善,保证每天2 次。同时设置好合理的饲喂程序,保证奶粉的及时供应。

2.4.4 需要注意自动饲喂站所管牛群的密度,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太小成本不合算,太大容易造成腹泻、肺炎等疾病的高发。尤其是要考虑夜晚是否有员工值班补上奶粉,若密度可以适当增大,若无则需要考虑牛群密度与使用量的问题,防止自动饲喂器上奶粉的缺乏。

2.4.5 自动饮水槽应设置离饲喂站偏远处,防止犊牛在饲喂站口等候过程中饮水(尤其是冬夏两季),紧接着吸食乳液,从而造成腹泻的发生。

2.4.6 饲养模式的不同导致饲喂站所管牛群密度的不同。若在本场饲养,牛群密度可适当放宽,一般可保持在25 头/群左右,可管辖4 个圈,相当于一个饲喂站管辖100 头犊牛。若是异地调牛且来源纷杂,建议牛群密度保持在6~10 头/群,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

2.5 自动化饲喂模式下管理的优点

关于自动饲喂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设计、制定较为科学的饲喂奶曲线方案以及较为温和的断奶方案,降低断奶应激;二是较为完善的软件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犊牛的饲喂状况,甚至是每头牛的饲养情况;三是可远距离超控以及无人为影响,解决用工困难的问题;四是智能化设备程序真正实现定时、定量、定质、定温、定次数,饲喂犊牛少量多次,降低腹泻率;五是通过监控犊牛奶量采食情况,可以及时揭发弱、病牛只;六是通过实时监控牛只采食及生长情况,必要时可以开启强化饲喂模式,加速犊牛的生长。

3 疾病防控

无论是何种饲养模式,犊牛面临的疾病主要是腹泻以及呼吸道疾病两大类。对于具体是何种原因导致的肺炎和腹泻,需要及时进行检测确定,从而制定治疗方案。有关犊牛肺炎预防,可以进行如下措施:使用瑞可欣,在发病集中日龄前推3 天,进行单剂量颈部皮下注射,按照40 kg体重1 mL,一个注射部位的给药剂量不超过7.5 mL的标准执行;在高发犊牛群,采用20%长效土霉素,20 kg体重1 mL,肌内注射(IM),每2~3 天1 次,分点注射;也可以配合黄芪多糖等中药投服,增强免疫力。治疗措施包括:(1)20%长效土霉素(首选),20 kg体重1 mL,肌内注射(IM),每2~3 天1 次,分点注射;严重病例可加入在少量生理盐水中输液,1 次/天,连用3 天后改为IM;氟尼辛葡甲胺配合使用。(2)5%盐酸头孢噻呋,每10 kg体重1 mL,肌内注射(IM),每天1 次,连用3~5天;氟尼辛葡甲胺配合使用。(3)2.5%硫酸头孢喹肟,每12 kg体重1 mL,肌内注射(IM),每天1 次,连用3~5天;氟尼辛葡甲胺配合使用。其中第二和三项措施仅适用于巴氏杆菌、曼氏杆菌感染。犊牛肺炎的治疗中不建议采取静脉注射(IV)给药,因为会增加肺的代谢负担。

至于犊牛腹泻的防治,应及时监控犊牛脱水情况,及时补液,纠正酸中毒。同时在奶中投喂乳酸菌素粉改善肠道菌群。若是由于细菌性感染导致的,在及时补液的同时需要使用相应抗生素。若是病毒性腹泻,除及时补液以外还需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性感染。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暴发群体性腹泻或肺炎时,需要及时更换饲喂站上的仿生奶嘴。同时需将正常牛只挑出,及时隔离,而不是将患病牛挑出,患病牛只在原圈舍进行救治,此外圈舍应及时消毒、杀菌。

4 小结

无论是人工饲喂还是智能化饲喂,奶温、奶量和饲喂次数和环境永远都是犊牛饲喂的三大要素,初乳、能量、一致性、舒适度以及卫生情况是犊牛培育的五大原则。养殖规模化程度的加深和加大,牧场犊牛数量的增加、人工成本的高昂以及犊牛培育的质量要求,导致人工饲喂逐渐不适合犊牛饲养,而智能化自动饲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应该充分了解犊牛饲养管理的要点,再结合智能化设备以及理念,最大程度上提高犊牛整体化和科学化饲养。

猜你喜欢

食料奶量初乳
不同开食料对早胜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宝宝饱不饱,衡量有四招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犊牛初乳饲喂及管理指导
Should a colonoscopy be offered routinely to patients with CT proven acute diverticul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不同类型开食料对犊牛生长发育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蝙蝠蛾幼虫食料初步筛选及其取食研究
犊牛饲喂初乳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