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角度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

2021-03-31刘可染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5期
关键词:必然性死亡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由于婚姻生活的不幸,最终走向死亡的故事。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来浅析安娜死亡结局的必然性。文章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死亡本能两个方面结合原文对安娜的死亡进行分析。

关键词:精神分析理论;死亡;必然性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美丽的贵妇人,她在17岁时被姑母安排嫁给了卡列宁,而卡列宁是一个自私虚伪的做官机器,他忽视安娜对爱的渴求,满心只想着自己的仕途,安娜对这样的生活深感绝望,直到她遇到了英俊风趣的弗伦斯基,二人互相吸引,逐渐发展成了情人关系,并孕育了一个女儿,卡列宁知道此事后为保全自己的颜面与惩罚安娜,拒绝与安娜离婚,并用儿子来折磨安娜,安娜与弗伦斯基的关系得不到法律的认可,社会的认可,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所唾弃,安娜被这样复杂的情况折磨着,最终情人的离去成为来压垮安娜的最后一个稻草,绝望的安娜选择卧轨自尽。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安娜内心的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安娜出轨追求爱情时,本我和超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本我追求快乐原则,安娜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里,面对着冷漠,自私,虚伪的丈夫,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无处发泄,爱欲得不到满足。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生存本能爱欲,安娜的爱欲得不到满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弗伦斯基的出现就像安娜死寂的生活里的一根救命稻草,弗伦斯基带给安娜了她所渴望的爱,所以安娜的本我人格是渴望与弗伦斯基在一起的,但是她的身份不允许她这么做,安娜的本我与超我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安娜前期一直在克制自己对弗伦斯基的情感,她是非常痛苦的。原文中安娜在从莫斯科返回圣彼得堡的火车上,内心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本我与超我的碰撞:“但他究竟有什么可害臊的?我又有什么可害臊的?她双手紧紧握住裁纸刀,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放下了书。没有什么可害臊的。她反复重温着在莫斯科的往事。但就在回憶中,她的羞耻感增强。”这段心理描写发生在安娜在火车上回想起与弗伦斯基在莫斯科的回忆时。首先安娜觉得他们之间没什么可害臊的,说明安娜的超我占据上风,她拒绝承认她爱上了弗伦斯基,没什么可害臊的,她也不停的在给自己心理暗示,暗示自己与弗伦斯基之间没什么。但是安娜逐渐想起在莫斯科快乐的日子都是与弗伦斯基有关的,此时,她的本我占据了上风,不由自主的回想起与弗伦斯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在回忆时,超我逐渐恢复,安娜开始觉得害臊,此时她心里已经承认自己爱上了弗伦斯基,只是道德本能不允许她这么做。在这种强烈的冲突之中,安娜没有找到可以平衡本我与超我的自我,不断被本我与超我的碰撞所折磨,精神恍惚。

二、死亡本能——安娜死亡的推手

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主张,死亡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死亡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者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国家民族之间的侵略、屠杀等破坏或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它也会转向人自身内部而出现自毁现象,如日常生活里的自虐、自残,甚至自杀。

安娜的人格结构始终处于本我与超我的对抗之中,安娜在这两个人格结构中痛苦徘徊,始终无法找到平衡二者的自我,安娜的精神世界被折磨的逐渐瓦解,并产生与生的本能对抗的死亡本能,认为死亡能够带给她解脱,这一点在上温暖的安娜的第三个梦境中得以体现。

小说开始时,安娜与弗伦斯基在车站的相遇就是伴随着悲剧——有人掉到车轨上被轧死。恰恰安娜最终选择的死亡方式也是卧轨,与小说开头相互呼应,说明在小说伊始,就注定了安娜的悲剧结局。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简介:

刘可染,1997.08,女,汉族,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猜你喜欢

必然性死亡
探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必然与问题分析
试述两种分配制度相结合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