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可视化习作教学实践策略之我见

2021-03-31许秋妹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4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可视化策略

许秋妹

摘要:写作就是有效地让学生把眼中所见、心里所想,通过语言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别人共鸣的效果。习作课上,通过依托素材清单、绘制思维导图、引入视频、现场演示、仿真情境等策略,把内容构思、知识运用等实现可视化,以此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眼球,帮助学生挖掘与盘整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路径,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可视化;习作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是我们老师要努力做到的。

众所周知,习作是一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老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动声色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真能让学生受用一生。写作方法多种多样,可教性较强,可写作过程中,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思维发展却是不容易达成的,其难度也远远大于单纯写作方法的传授。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事物表象认知能力较强,对事物表象后面的思維以及审美、评价还很欠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把事物“看不见的”那一面通过打磨与改造,让其变得“可视化”,以帮助学生深挖与整合事物背后的点滴,并加以修饰,让原来的事物焕发出熠熠光辉,让学生的习作迸发出别样精彩,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老师最大的欣慰。如何让习作思维可视化呢?近几年,我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可视化习作教学探索》《基于言语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两个省、市级重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可视化习作教学实践策略有些见解。

写作就是有效地让学生把眼中所见、心里所想,通过语言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别人共鸣的效果。但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阅历不够丰富,没有形成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使得他们很难打开思路,故而作文显得平淡和空洞。所以,习作课上,通过依托素材清单、绘制思维导图、引入视频、现场演示、仿真情境等策略,把内容构思、知识运用等实现可视化,以此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眼球,帮助学生挖掘与盘整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路径,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一、依托素材清单,实现话题选材的可视化。

依托素材清单,能把繁冗的习作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学生在观察过程记录所见所想,在写作过程中就有规可循,有话可写。如我在上统编版三年级习作指导课《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就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教学策略。乍一看作文题,身边似乎有太多的人可以进入习作的视野,而最终我们要定格“有特点”的人物时,学生又会陷入“不知要写谁”“该怎么写”的桎梏。这时,选材思维需要经历由“打开”到“聚焦”的过程,我们需要打开学生选材的视野,然后展开深挖。为使这个选材思维过程可视化,我在导学案中预设了一份“素材清单”列表,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过程中愉快地把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内容记录下来。

课始,我先以“猜猜他是谁”引入,通过小片段展示,让学生阅读提炼关键词,绘制好素材清单。再出示人物图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抓住人物特点,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关于这个人的外貌。然后出示人物小视频,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特点,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人物特征。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有关人物特点,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明确思路,弄清特点,再开始写作。学生学习兴趣浓,纷纷讲出人物的特点,有的说他的外貌,有的讲他最擅长做的事,还有的模仿同学平时讲话样子进行演示。话题打开,及时完成“素材清单”,为下步写作留下了丰富的素材,实现话题选材的可视化。

二、引入视频、现场演示,实现知识运用的可视化。

知识和思维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就像海滩上的贝壳一样,如果任由这些贝壳自由散落在滩涂上,那它永远只是贝壳。但经过我们的精心设计,用心地把它们组合,就会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习作教学亦然,如果我们能很好地依托具象化的应用思维,帮助学生有效重组习作知识,建构自己的习作知识框架,再经过修饰与点缀,让习作大放异彩。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让学生围绕“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这一话题,选择人物的特点表达清楚。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完整叙述一件事情的能力,但在人物描写中,如何把人物“特点”形象地表达出来,并更深入地谈自己对人物的感受,他们缺乏方法和策略。我在这课教学中,紧紧围绕“如何把人物的特点说清楚”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并以此作为习作欣赏点和表达提升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理解,在相互品评中把人物的特点说清楚。

我再围绕“运动健将”这个特点展开教学。我让班上一名擅长跳绳的同学现场展示跳绳技艺,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注意观察同学跳绳时的动作神态等。这样的现场演示,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也为观看的同学提供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整堂课,在可视化习作教学实践策略的引导下,同学们从始至终都在学习状态中。孩子们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把人物外形特点、跳绳过程讲述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加入想象,把人物心理活动也表达出来,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提炼结构化板书,实现习作策略的可视化。

作文教学中,如果习作目标不清楚,习作策略缺失,就很容易让学生写作陷入“无米之炊”的怪圈。所以,我们系统科学地把作文素材提炼成“从部分到整体”,把零碎的点滴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环节紧密联结,通过呈现结构化的习作内容,推进结构化的指导过程,实现习作策略思维可视化。

又如我上三年级作文指导课《我的植物朋友》,就充分地运用了这种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我让学生用“花”扩词导入,扣紧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把带来的海棠花、鸡冠花、迎春花等植物,指导学生有序观察植物,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方法,并懂得表达内心感受。我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让学生通过看、闻、摸、听等方式,紧紧地围绕“写清楚”展开教学。先说叶到茎再到花,又聊到它的功用,内心对它的评价等。学生所说皆所见,所讲皆所思,表达自然真实,流露的情感自然真挚。接着,我让学生有条理地把所观察的事物特点整理并完成表格,把“样子+感受”“颜色+感受”“触觉+感受”“气味+感受”清楚地写出来,为写好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课堂上,同学们用慧眼观察,用小手触摸,用童心领悟,踊跃发言,写作兴趣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三年级习作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于此,我通过提炼结构化板书,实现了习作策略的可视化。

总之,可视化习作教学实践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策略。在习作教学中,依托素材清单,实现话题选材的可视化;引入有趣视频、现场演示,实现知识运用的可视化;提炼结构化板书,实现习作策略的可视化。这些习作思维可视化策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思维的发散与组合,知识的转换和迁移,从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获得写作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张洪玲.《语文新课程标准》.[M].(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铁青.习作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探寻.[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订阅 2019年1期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可视化策略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