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2021-03-30崔丽梅

语文建设 2021年3期
关键词:主问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崔丽梅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由余映潮老师首次提出,提倡教师一堂课设计几个主要问题或话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设置的主问题是从教材出发,忽略学情,要么浅显粗糙,一望便知;要么枯燥无味,缺乏新意。基于学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利于消除现实弊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问题发现者和解决者,由静态听到动态学;利于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变教师把控、碎问碎答的课堂为学情引领、充分活动的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基于学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就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和需求(如学生的感受、质疑、发现等)出发,设计主要问题或话题,引发整体活动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问题设计。基于学情提出的主问题是课堂活动的抓手,是学习任务的核心,以高质量的提问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走向深度阅读。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话语虽短,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策略设计好主问题,优化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学习走向深入、高效。

一、启发式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启发式策略,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顺势提出主问题。这一策略还可以细分为如下几种:

1. 引导式问题设计策略

引导式问题设计策略,即教师指导学生发现文本特色,引发兴趣,顺势提出主问题。如执教《叶圣陶》,教师让学生朗读第四段,发现文中表达方式的特点有叙述、议论,顺势让学生发现叙议结合这种写作手法,然后才抛出主问题“请你从文章中举例谈谈叙议结合的写法”。教师没有直接提出主问题,而是引领学生去寻找、发现,结合学生的思考顺势提出主问题,水到渠成。

2. 选择性问题设计策略

选择性问题设计策略,即提出的主问题包括多个子问题或话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在自主学习、主动构建中达到学习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建议“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擇的题目”,初中语文教学也可以借鉴,以保证选择性问题设计策略避免肤浅的“广度”,追求精致的“深度”。如执教《黄河颂》,与其让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泛泛而谈,不如让学生从精致的意象、壮美的意境、巧妙的修辞、凝练的用字等多个方面任意选择一个,深入思考。借助多元化的选择,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3. 话题式问题设计策略

话题式问题设计策略,即设计的主话题利于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提升阅读能力。如执教《未选择的路》,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后,教师提出“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大家对于未选择的路有没有新的认识和见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或多节,进行朗读设计”等主问题。对于这样的话题,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二、互动式策略

运用互动式策略,提出主问题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主问题或没有固定答案,师生双方可以针对不同观点碰撞交流,或紧扣学生困惑疑问处形成认知冲突,充分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评论式问题设计策略

评论式问题设计策略,即让学生针对主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见解,既深入学习文本,又锻炼思辨思维。如执教《陋室铭》,教师设计“此室陋还是不陋”的主问题引发学生争论,有的学生从“苔痕上阶绿”看出此室的简陋;有的学生则从“谈笑有鸿儒”看出此室主人精神上的富有……不一而足,学生在争论中达到“理解文意,挖掘主旨”的目标。

2. 生成式问题设计策略

生成式问题设计策略,即由学生的质疑和疑问出发,师生碰撞而随时生成主问题。如执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课文最后说闻一多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可是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到。教师则顺势提出主问题:文中有没有写闻一多作为诗人的一面?学生通过细读文本,陆续发现“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静夜》,“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选自《闻一多先生的书桌》……文中大量引用闻一多的诗文,这证明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更是用生命成就诗篇的战士。抓住课堂疑问的瞬间设计主问题,将学生引向思考深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生成式问题设计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民主自由氛围,正确引导,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成就课堂上“不可预约的精彩”。

3. 矛盾式问题设计策略

矛盾式问题设计策略,即抓住文本矛盾点或学生疑惑处设计主问题,甚至在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从而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很大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文章题目《登勃朗峰》看,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为什么还要用很大的篇幅写下山时遇见的奇人奇事呢?”抓住这些矛盾点,吊足学生的胃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探究式策略

探究式策略,就是借助生活或文本情境创设主问题,或者变读为写、画、演等方式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积极探究思考。

1. 情境式问题设计策略

情境式问题设计策略,即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主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特定的情境中展开学习。如教学《苏州园林》,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导游应该怎样讲解;教学《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专家应该如何评鉴画卷。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在其中,比直接提出“说出说明对象的特点”要好得多。教师要联系真实的生活创设情境,聚焦主问题。

2. 联读式问题设计策略

联读式问题设计策略适合群文阅读,即在多篇文章阅读中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如学习《诫子书》,联读诸葛亮的《诫外甥书》,与其枯燥地问“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不如设计充满趣味性的主问题:“如果从这两篇文章中选择一句写成条幅挂在中堂,你会选择哪一句?”巧妙落实课标中所说的“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联读式问题设计策略还可以细分为印证式、比较式、冲突式、联背式、补充式、借鉴式、学用式等多种。

3. 转化式问题设计策略

转化式问题设计策略,即设计将读转化为写、画等方式的主问题,通过这些方式落实阅读要求,引领学生汲取课文精华。如学习《核舟记》时,让学生为课文配插图;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时,让学生撰写200 字左右的“物候”知识简介;读完《傅雷家书》,让学生写一段关于这本书的推介词……

4. 创编式问题设计策略

创编式问题设计策略,即通过设计主问题,打通不同文体,换种方式阅读文本。如把《散步》改编为“家庭情景剧”,请学生演读完后为剧本命名;把《孙权劝学》改编成剧本,让学生添加孙权、吕蒙等人的舞台提示,想象他們的语言、动作、神情。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编一首诗歌,举办朗诵会等;学习《最后一课》,让学生学用句式,开展创意演讲。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创编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换一种方式读文本,可以把静态阅读变成动态理解,富有情趣。

运用上述策略设计主问题时,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变换角度,陌生新奇。教师通过对课文深入细致的研读,在新的视角和层面上提出主问题,以超越学生的浅层理解,满足学生趋新好奇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深入文本,认真探究。当然,“陌生化”设置并不是要教师提出晦涩不明的问题为难学生,而是变换提问角度。

第二,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课堂上设计的这些问题要由浅入深,形成梯度,层层铺垫。如执教《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师设计的第一个主问题是“跟随水的游踪画出路线图”,第二个主问题是“假如你身在其中,你最喜欢哪里的美景”,第三个主问题是“假如你是一滴水经过自己的家乡或校园,仿照本文写一段文字”。三个主问题的顺序不可调换,第一个是整体感知,第二个是重点品味语言,第三个是读写结合,难度不断增大。

第三,巧设支架,综合运用。教师在提问有难度的主问题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支架”,并借助于“支架”助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如常用的“……字/句,写出了,表达了”分析句式,降低学习难度,规范学生表达。

基于学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用贴近学情的“主问题”开展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消除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碎问杂答的弊端,从而引领深度学习,走向高效阅读。

猜你喜欢

主问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