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021-03-29李晓梅陈思羽王聪慧张超凡李伟东

吉林林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保护地愿景吉林省

李晓梅, 戴 维, 陈思羽, 王聪慧, 张超凡, 李伟东

(1. 吉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 吉林 长春 130022; 2.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自然保护地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和文明的标准之一。我国传统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等,我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保护区以来,截至2019年,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2 000余处,占我国陆域面积的20 %以上,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4]。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是国家生态建设重点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吉林省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60年。2017年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吉林省稳妥有序推进。截至2019年底,吉林省已建立各级各类保护地167个。60多年来,吉林省的自然保护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量日益增多,成效日益显著,逐步实现有序保护、稳步发展,为吉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强省战略夯实基础。按照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吉林省于2019 年底开始进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按类型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包括森林自然公园、湿地自然公园、草原自然公园等)三大类,按保护级别分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两大类。我国自然保护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变革,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本文梳理和总结了自然保护地的定义、体系、保护目标等涉及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整合优化后各自然保护地重新制定保护管理规划及管理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自然保护地定义

各个国家对自然保护地定义的理解不同,有时候造成相互之间很难比较,一个国家的自然保护地在别的国家不一定被认可,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际机构一直努力寻求大家一致认可的解决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自然保护地是指“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经由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得到认可、承诺和管理,以实现对自然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护”[5]。我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义的自然保护地是“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和海域”[6]。这两个定义中,均包含了几个明确的关键词:“实现”“保护”“长期”“自然”“文化”,体现了自然保护地要有明确的保护目标、典型性和自然性等特点。

大部分保护地位于自然或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当中,或者需要恢复到自然或近自然的状态,极少有例外情况,只有主要目标或者说优先目标是保护自然的区域才可以被认定为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地在保护世界性濒危物种方面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同时,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服务与生物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者、保护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人类部落或场所,也日益得到更多的认可。另外,保护地可以提供直接的人类福祉,居住在保护地附近或稍远的人,都能以各种形式受益于自然保护地,例如游憩和康养、野生动植物的遗传潜力,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环境服务功能[5]。

2 自然保护地体系

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最有效手段,自然保护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IUCN强调自然保护地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更广域的保护体系(包括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其他的生态系统保护途径)的一部分。近年来国际上已经由设立单个自然保护地逐渐过渡到在省、国家等行政或自然区域水平上建立由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等形成的网络体系,更加重视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国家和区域水平上构建完整的、有均衡的生态学代表性的、实现公平有效管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7]。

据2014年IUCN世界公园大会报道,至20世纪末,全球已经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0 %。2020年5月1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IUCN共同发布的《2020年保护地球报告》显示,全球陆地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6.64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规划建设和有效地管理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3 自然保护地保护目标

3.1 长期愿景

保护管理目标是自然保护地的近期目标、长远目标和长期愿景,保护管理目标是基于目标管理的现代管理理论而设定的。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愿景和长远目标才能实现以目标为驱动、成果为导向的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愿景指明了自然保护地未来的最理想条件、状态及面貌,是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中的方向性和重点内容,也是自然保护地相关管理政策希望或期待产生的保护效果。有些自然保护地的愿景采用长期目标来描述,有的则用“愿景陈述”的方式表述。愿景可以帮助自然保护地实现保护管理的一致性和连续性[5,8]。愿景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自然保护地长远形成何种状态的希望描述。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然保护地未来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要实现这样的状态和要实现这样的状态应该采取哪些保护行动和保护措施。

(2)作为一种长期目标,愿景一般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显著的变化,而是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管理自然保护地。

(3)自然保护地的愿景或长期目标还应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及游憩等各方面的内容。

3.2 管理目标

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目标是在其长期愿景基础上确定的,管理目标会更加具体界定并描述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意向以及管理目的,是对保护管理成效的定性或定量陈述。主要管理目标是保护地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明确保护地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对于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划分至关重要。但是确定了主要目标并不意味着其他的目标就不重要,几乎所有的自然保护地都有多重价值,要尽可能地把管理目标按照保护管理的优先性做好排序,以更好地指导自然保护地下一步的决策。

3.2.1 自然保护地的共同目标

按照国际先进的保护经验,所有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均应包含下列保护管理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的组成、结构、功能与进化潜力;为区域保护策略做出贡献(作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走廊带和迁徙物种停歇地等);维护景观或栖息地的多样性及其包含的物种和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的面积要足够大,以确保能够长期维持特定保护目标的完整性,或者具有实现特定保护目标不断增长的能力;永久性地维护自然保护地的各种价值,其中包括自然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在管理计划和监测评估项目的指导下,可以实现适应性管理正常运行的能力;在人员、机构、资金及社会参与机制等方面,有明确并公平的管理体制。

3.2.2 自然保护地应该包含的目标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自然保护地应该包含以下目标:保护重要的景观特征、地质和地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例如涵养水源、固碳放氧、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等;保护具有国家重要文化、精神和科研价值的自然生态和自然美景;根据其他的管理目标,为居民和当地社区带来利益;根据其他的管理目标,提供休闲娱乐的机会;协助开展具有较低生态影响程度的科研活动,进行与自然保护地价值相关和一致的生态监测工作;采用具有可调整性的管理策略,从长远来改善管理有效性和管理质量;帮助提供教育机会(包括管理办法);帮助获得社会公众对保护工作的支持[5]。

4 最严格的保护与有效保护

最严格的保护应该理解为实现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为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保护。

有效保护是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按照该自然保护地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根据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的需求,开展保护管理、科学研究、社区参与和监测评估活动,并根据保护成效的评估做出及时的适应性调整,实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管理目标。

猜你喜欢

保护地愿景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