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治进展

2021-03-29王天龙吴刚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4期
关键词:类固醇肝门胆管癌

王天龙 吴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老年外科,辽宁 沈阳 110001;2肝胆外科)

免疫球蛋白(Ig)G4相关性疾病(IRD)是一类伴有病变组织广泛纤维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性为血清IgG4水平升高,同时病变组织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此外还多见闭塞性静脉炎,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系统的慢性炎性疾病〔1,2〕。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SC)即为IRD在胆管系统的特征性表现,正式命名于2007年由Björnsson等〔3〕首次提出,其特征与IRD相似,为血清IgG4 水平升高,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胆管周围存在大量淋巴细胞及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伴轮辐状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4〕。ISC患病人群多为老年男性,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显著,预后佳,但由于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与胆管癌和胰腺癌十分相似,发病初期很容易被误诊而行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5〕。

本文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对ISC诊治进展进行综述,以避免误诊误治。

1 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IS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很多学者认为该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伴有血清IgG4水平异常升高,常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同时出现。但ISC缺少特征性的自身免疫性抗体,患者多为50岁以上老年男性,这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特点不符。ISC患者对激素治疗应答良好,短期内即有显著疗效,个别患者在无任何治疗干预的情况下能够自愈,这与过敏性疾病更为相符。相关研究显示〔6〕ISC病变组织中存在参与过敏疾病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如Th2和调节性T细胞因子,并且 ISC患者中的一部分有明确的过敏史、血清IgE升高及病变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提示I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过敏反应有关。

ISC患者男女比例约为4∶1,其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梗阻性黄疸〔7〕,其他症状包括皮肤瘙痒、腹痛不适、乏力消瘦、食欲不佳、发热、腹泻等。ISC患者常合并AIP〔8〕,病变部位多位于胆总管胰腺段,故与胰腺恶性肿瘤鉴别困难。ISC还可伴随其他IRD,并表现出相关症状,其中包括泪腺炎、腮腺炎、肺炎性假瘤、腹膜后纤维化、淋巴结肿大等〔9〕。

2 影像学检查

ISC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胰胆管内超声(IDUS)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CT、MRCP和ERCP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局限性或节段性胆管狭窄伴胆管壁增厚、肝内和(或)外胆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除狭窄段胆管壁增厚,ISC的特征性表现是非狭窄段胆管壁也增厚〔10〕。ISC通常伴发AIP,表现为胰腺外观呈“腊肠状”改变,伴主胰管弥漫性不规则狭窄。IDUS影像表现为弥漫性胆管壁增厚,其中非狭窄区增厚呈环形对称性,相关研究显示〔11〕IDUS对ISC与胆管癌等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尤其当胆管非狭窄段管壁增厚>0.8 mm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0%。日本学者根据ISC的胆管狭窄部位将其分为4型:Ⅰ型为远端胆管狭窄;Ⅱ型为肝内外胆管狭窄,其中Ⅱa型为存在肝内胆管扩张,Ⅱb型为肝内胆管不扩张;Ⅲ型为肝门部胆管狭窄合并远端胆管狭窄;Ⅳ型为单纯肝门部胆管狭窄〔12〕。对于Ⅰ型ISC病例,如果怀疑恶性肿瘤的可能,可考虑通过IDUS、内镜下胆管活检进行鉴别,若无法取到确切的病理结果,必要时需通过手术治疗或手术活检以明确诊断。对于Ⅳ型ISC病例,因与肝门部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颇为相似,很容易被误诊。Ⅳ型ISC所致的黄疸多为轻度黄疸,无明显升高趋势,而肝门部胆管癌病例呈现重度黄疸,且呈进行性增高趋势,影像学上虽两者均合并有肝内胆管扩张,但ISC病例胆管扩张程度较轻,而肝门部胆管癌病例则明显扩张。

3 血清学检查

血清IgG4水平升高是ISC的诊断标准之一,相关研究报道,当IgG4>1.35 g/L时,其诊断IS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到90%〔13〕。约80%的ISC患者在以1.35 g/L为临界值时,有IgG4水平的异常升高〔14〕。血清IgG4水平升高不见于所有ISC患者〔15〕,部分患者最初IgG4 水平可能无异常,但在随访期间可发现IgG4水平逐渐升高〔16〕。IgG4升高还可见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胆管恶性肿瘤和某些过敏性疾病,并非ISC所特有〔17〕。因此,不能仅仅依据血清IgG4水平升高对ISC做出诊断。研究显示〔1〕对于血清IgG4水平正常的IRD患者,其血浆母细胞计数可有明显升高,因此,血浆母细胞可作为一种新的血清标志物,对IRD的诊断价值可能优于血清IgG4。还有研究显示通过血清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周血IgG4 mRNA/IgG mRNA的比值,认为比值>0.05对IRD有诊断价值,尤其对血清IgG4水平不增高的病例有较大诊断价值,其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99%,可与PSC或胆胰恶性肿瘤相鉴别〔18〕。ISC患者除血清IgG4升高外,均存在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不同程度升高〔19〕,而对于肿瘤标志物检测,大多数都在正常范围;大部分ISC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包括抗线粒体抗体、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为阴性,个别患者为低滴度阳性。

4 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变组织存在大量淋巴细胞和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是ISC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表现,同时还可伴有胆管周围轮辐状纤维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闭塞性静脉炎〔20〕,相邻动脉不受累,而且一般无胆管上皮损伤〔21〕,免疫组化显示IgG4阳性细胞>10个/高倍视野为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22〕。ISC常见的组织学表现为胆管炎伴有胆管周围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病理学诊断绝非诊断ISC的金标准,因为IgG4阳性浆细胞普遍存在于不同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中〔23〕。

5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ISC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及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这5个方面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目前国际上多采用2012 年由日本学者制定的ISC诊断标准〔12〕,具体内容为:(1)影像学表现:肝内和(或)肝外胆管弥漫性或节段性狭窄伴胆管壁增厚;(2)血清学表现:血清IgG4水平≥135 mg/dl;(3)除胆道系统外同时伴有其他器官受累,如合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相关性泪腺炎/涎腺炎、IgG4相关腹膜后纤维化等;(4)组织病理学表现:①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和浸润;②IgG4阳性浆细胞>10个/高倍视野;③轮辐状纤维化;④闭塞性静脉炎。附加诊断标准: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可采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有效性来诊断ISC的前提是已排除胰腺癌、胆管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断)。若符合以下组合:(1)+(3);(1)+(2)+(4)①、②;(4)①、②、③;(4)①、②、④,则可明确诊断为ISC;若符合以下组合:(1)+(2)+附加诊断标准,则可能诊断为ISC。若符合以下组合:(1)+(2),则怀疑诊断为ISC。

对于存在胆管狭窄的病例都应考虑诊断ISC的可能性,当影像学表现为肝门部胆管狭窄或远端胆管狭窄伴肝内胆管扩张时,应结合各方面检查排除ISC的可能,才可诊断为胆管癌或胰腺癌,而对于所有怀疑ISC的病例则应警惕胆胰恶性肿瘤、PSC的可能,胆管癌和胰腺癌的血清IgG4水平升高少见,常伴血清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PSC病例的IgG4值仅轻度升高,多不超过正常值的2倍,联合IgG4/IgG1比值检测对于鉴别诊断有更高的敏感性〔24〕。相关研究显示〔25〕超过80%的PSC病例合并有炎症性肠病,且多数病例中自身抗体呈阳性表现,而ISC多无上述表现。

6 治疗及预后

类固醇激素是ISC的一线治疗药物,绝大多数ISC患者对激素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症状及血清学指标明显好转。目前,国际上推荐ISC治疗首选泼尼松龙口服,具体用药方案为第一周30~40 mg/d,每隔2个月减量5~10 mg,直到减至5 mg/d的维持剂量〔26〕。对于早期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若存在重度黄疸,可通过行内镜治疗留置胆管支架,以达到快速解除胆道梗阻的目的。部分ISC患者在激素减量期间或停药后复发,其中胆管受累程度及类固醇维持治疗时间是影响复发的关键因素〔27〕。也有研究指出治疗前IgG4数值与治疗后复发风险也相关〔28〕。ISC复发后可再次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若激素治疗不敏感,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及霉酚酸酯等辅助治疗,对于难以长期耐受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可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29〕。个别患者对药物治疗效果差或出现反复发作,也可选择肝移植进行治疗〔30〕。ISC是一种良性疾病,与胆管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相比,其预后较好,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5%和81%〔7〕。综上,ISC是IRD累及胆管的特征性表现,多见于老年男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很少单独发病,常合并AIP,对激素治疗的效果显著,预后良好,但易复发。由于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与胆胰恶性肿瘤相似,极易误诊,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及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这5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使患者得到最合理的治疗。

猜你喜欢

类固醇肝门胆管癌
肝脏里的胆管癌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B7-H4在肝内胆管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超声引导腕管注射类固醇治疗腕管综合征及其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CT及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综合诊断研究
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混合制剂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止痛疗效
CXCL12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肝门部胆管癌4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