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西兰花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2021-03-29顾宏辉王建升虞慧芳赵振卿盛小光沈钰森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花球西兰花种业

顾宏辉,王建升,虞慧芳,赵振卿,盛小光,沈钰森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蔬菜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西兰花,学名青花菜(BrassicaolerceavaritalicaL.),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类蔬菜,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种植,90年代开始国内沿海地区发展,进入21世纪后开始规模化和产业化大发展,形成了沿海地区秋冬产业区和高原高海拔夏秋产业区,种植面积超过7万hm2[1]。目前国际上生产的主流消费类型为花球呈球形的西兰花种类,是由北美或日本育种家基于意大利卡拉布里斯地方种杂交改良育成的品种,具有产量高、花球紧、采收集中等特点,引领世界主要西兰花产业,成为近60 a来的主流消费品种[2-3]。

浙江省是我国最早引入西兰花并开展试种推广的省份,从20世纪 80 年代末,在杭州、台州等开始试种,尤其是台州地区因土壤气候宜于西兰花种植,90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进入21世纪在浙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背景下,浙江人带着种子和技术到省外发展西兰花产业,迅速扩散并带动全国,形成了江苏、河北、天津、山东、云南等我国西兰花主产区。浙江省是我国最重要的西兰花生产中心,每年浙江省种植面积以及从浙江走出去在省外种植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50%左右,产值超20亿元。浙江省西兰花产业从业人员约占全国的一半,尤其在种业研究与推广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一年一度的全国西兰花品种大会、温州南方花菜种业博览会更让浙江的西兰花名声享誉国内外。

1 产业背景与现状

1.1 浙江精神造就西兰花产业

西兰花产业在浙江的发展是“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精神的写照,20世纪80年代,一种来自日本的绿色花球新型蔬菜(花椰菜形状)在浙江开始试种,并取名西兰花(学名青花菜),通过几年试种,20世纪90年代快速在浙江省的台州、宁波、杭州等沿海沿江地区兴起,摸索种植技术,种植面积从无到有,浙江成为我国的西兰花生产中心。尽管经历了“中日贸易战”、“农残风波”、“种子断供”等曲折道路[4-5],但至 21世纪初,种植面积已达到1.4万hm2,占国内种植面积的一半,临海市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获得中国西兰花之乡和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进入21世纪10年代,浙江省西兰花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期,形成逐渐向省外扩展的态势,浙江省种植者到省外高原地区夏季种植西兰花,形成一年两季的“候鸟式”浙江西兰花生产模式,为我国西兰花产业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现有西兰花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种植面积超过100 hm2的专业大户有100余人,每年种植面积(省内外)达3万hm2,产生的种植效益20亿元,加工出口创汇2亿元,产业链发展逐渐完善。

1.2 土壤条件保障

浙江发展西兰花产业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钱塘江两岸和沿海广袤的平坦滩地,以及中性偏碱的砂壤和潮土条件,为西兰花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高产可持续的耕地保障。西兰花地方种资源来自于意大利为中心的东地中海沿海,喜略有碱性的砂壤和黏土土壤,这与浙江省的沿海沿江地区的水稻土和潮土的土壤条件十分相似,大片种植病害少,花球色绿紧实、产量高、保持性好、货架期长,此外在浙江这类土壤条件可减少长期种植带来作物连作障碍问题,为浙江省西兰花可持续优质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1.3 地域优势明显

西兰花为一年生秋冬季生长作物,喜冷凉气候,半耐寒蔬菜,营养生长适温 15~25 ℃,花球最优品质生长适温 5~15 ℃,花球可耐短期-2 ℃,花球期大于25 ℃时,花蕾易黄化、松散。浙北浙中沿海地区的秋冬季正是西兰花营养生长与花球生长最适宜的季节,以台州临海为例,11至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在14、9、6和6 ℃[5],非常适合西兰花的生长和高品质生产。此外,5~10 ℃的冬季平均气温,非常有利于西兰花在田时间,为西兰花的市场长时间供应提供持续保障。

1.4 种业优势支撑

得益于浙江省的西兰花产业发展,浙江省的西兰花种业优势近年来也发展迅速,走在全国前列。“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牵头落户浙江,南方温州种业博览会主攻西兰花。杭州、温州专业从事西兰花的种企达20余家,占全国的近1/2。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浙青系列”和“台绿系列”西兰花新品种达10余个,年推广面积近1万hm2,在全国育种单位中处于领先,西兰花国产化品种从无到有,占有率已达15%,浙江的中国西兰花种业中心日渐形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技支撑。

2 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浙江西兰花产业经过近30 a的发展,主产区,全产业链逐渐贯通,产业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种业的保障和开发能力日益增强,但与其他成熟的农业产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因种植成本在逐年提高,种植收益显著下降,全产业链条还不完善和不融通,国产化的品种占有率有待提高,浙江西兰花产业发展处在一个瓶颈期。

2.1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按现有西兰花种植成本计算,每667 m2的土地、劳动力、化肥农药、种子等的投入约为1 900元,花球1.4~1.5元·kg-1才能保本,这对于每年价格波动特别大的西兰花市场而言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年收益不平稳对产业健康发展影响巨大,种菜的积极性经常性受挫,生产成本的日益增长与对种植高收益预期的矛盾十分突出。

2.2 全产业链还不完善

经过30 a的发展,浙江的西兰花还是处于种、收、卖的种植产中阶段,上下游产业还处于较为初级阶段,有些还是空白。上游的种子种苗,包括新品种、种苗产业化等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下游的加工产品还处于原料初级加工阶段,加工新类型和深加工产品十分缺乏,加工升级和产业的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优势主导产业的称号和规模化还有十分巨大的差距。

2.3 种业国产化任重道远

在浙江省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兰花育种科研单位和种企先后育成了如浙青75、台绿5号等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西兰花新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繁育的新品种在省内的占有率已达30%以上[6],但与国外主栽品种的广适性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浙江省从事西兰花种企有20余家,但总体规模均偏小,商业化的研发能力有限,竞争力不强,还不能担任和扛起民族种业的大旗。自主生产的种子质量还不高,与国外企业相比,存在着种子光泽差和发芽率、发芽势低等诸多问题,如何生产高质量种子与满足市场需求的矛盾还十分突出。

3 产业发展的思考

3.1 创立国家西兰花研究中心

依托浙江省在西兰花研究和产业的地位,依靠浙江省西兰花在区域、气候、人文等的特色优势,建立国家级的西兰花研究中心或研究平台,这对打造浙江百亿级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研究中心在引领西兰花新概念、创制新品种新类型、研发西兰花新技术、开发西兰花新产品、创新西兰花产业新模式上应有突破,降低产业转型带来的断路风险,能有效抵御外来新类型带来的重大损失。国家级研究中心的创立,旨在为浙江省西兰花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2 打造浙江西兰花种业硅谷

浙江的花菜种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尤其近年来在浙江西兰花品种大会和南方种业博览会成功举办(专业花椰菜西兰花展会),浙江西兰花种业影响力显著提高。浙江有一支由20余家西兰花种子种苗企业组成的种业队伍,从业人员为全国之最。浙江有一批处在全国领先优势的育种队伍,如能同时建立起浙江省西兰花良种联合攻关平台,打造浙江西兰花种业硅谷,这将为浙江西兰花种业发展腾飞插上翅膀。打造西兰花种业硅谷将为高质量种业发展、保护品种知识产权和提高种业竞争力提供源动力。建议可以在冬季气候相对暖和、光照相对较好的浙中南地区,建立集育种研究、亲本繁育、杂交制种、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商业化种业硅谷。

3.3 创新发展西兰花全产业链

在打造产前的浙江西兰花种业硅谷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发展产中的一体化发展和产后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创新发展具有高质量高效益三链融通的浙江西兰花全产业链,为打造百亿级产业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建立基于第三方服务的产中低成本高效益的种植链。在提高种业质量和攻克关键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全面实现集约化订单式的种苗供应链,打造农机农艺全方位融合的机械化移栽、种植管理、机械化收获、冷链运输和仓储的第三方服务公司,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中链的效率与效益。

其次是延长加工链,创新加工产品。在现有速冻保鲜的基础上,研发西兰花新类型,开发和丰富加工新产品。开发西兰花休闲健康食品,特别开发以抗癌防癌的为特色主题的鲜食加工新概念产品。创建浙江特色的西兰花品牌和文化园,提升浙江西兰花的产业内涵。

猜你喜欢

花球西兰花种业
星级大厨
西兰花
漂亮的毛线花球框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青花菜侧花球留几个为宜
莴苣—西瓜—西兰花高效种植模式
采用花球提高乒乓球搓球技术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