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达峰和碳中和:林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2021-03-29铁铮武曙红

国土绿化 2021年5期
关键词:蓄积量碳达峰气候变化

◎ 铁铮 武曙红

对许多人而言,“碳达峰”和“碳中和”两词既熟悉又陌生。如今,这两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媒体上和官方讲话中,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新热点,走进我们的生活。

所谓的碳达峰,是指到了某一个时间节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且逐步回落;而对于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目标和愿景,使碳达峰、碳中和瞬间成为热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两碳”六字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

短短时间内,已有十多个省市在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相关行动规划,多家大型企业也迅速发布计划,学术界加大了研究力度。

在2020年12月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为应对气候变化,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 亿立方米,这比2015年我国提出的森林蓄积量目标,又增加15亿立方米。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严峻的现实是,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气候事件时有发生。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

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应对的主要路径有两个。一是减少碳排放;二是利用林木等将碳汇集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林业碳汇。

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挥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碳汇量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等特点。森林、湿地及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将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现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使得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之将进一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事实上,林业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2009年在APEC上承诺的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还是2015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上承诺的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及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的2030年目标,其中都包含了增加森林蓄积量这一综合反映林业工作成果的目标。

多年来,我国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开展了大规模造林和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森林面积和蓄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森林碳汇量也大幅度增加。

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23.04%,森林面积达到2.2 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75.6 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 亿吨,年均增长1.18亿吨,年均增长率1.40%。

发展人工林对森林碳汇作用显著。我国人工林面积7954.28 万公顷,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全球增绿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此外,我国森林资源中幼龄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60.94%,中幼龄林处于高生长阶段,伴随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中国林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纳入了“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赋予林业以神圣的任务,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实施,则将林业与护卫气候安全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中国林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碳达峰的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提出与实现,将全面提升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工程,为将林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总目标提供了新的通道和路径。碳达峰和碳中和,赋能正在加速发展的中国林业。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造林、森林抚育、森林保护的林业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为积极推动建立地方财政森林经营补贴制度提供依据。

二是有利于建立健全林业减排增汇金融支持体系,将林业碳信用纳入金融产品开发系列,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与林业减排增汇项目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

三是有利于将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效益的林业减排增汇项目纳入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由此拓宽林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四是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林业减贫和扶贫创新模式。

中国林业新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新提出的增加森林蓄积量的目标,对林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任务。据国家林草局2021年1月发布的数据,我国“十三五”期间的森林蓄积量超过175 亿立方米。新的森林蓄积量目标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需要通过造林和改善森林管理的方式,在2015年提出目标的基础上每年还要多增加1.5 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这对我国林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有关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90 多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最大潜力有可能提高到28%—29%。据研究报告,我国可用于造林的土地还有约3000 万公顷,加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土地,总共还有4000 多万公顷土地可以用来扩大森林面积。然而,这些可造林土地的50%是在降雨量400 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造林难度较大。为实现2030年新的森林蓄积量目标,我国林业发展必须迈出新的步伐。

第一,进一步加大干旱地区造林和可持续森林经营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水平,提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水平及提高森林质量和增汇潜力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

第二,进一步调动全社会造林的积极性,改革财政性补贴政策,加大造林绿化的社会力量,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履行植树义务。

第三,在推进森林、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的同时,兼顾国家生态安全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减缓社区贫困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协同效应。

第四,尽快建立基于市场的林业碳汇管理机制和开发适应更广泛的林业碳汇项目类型或林业碳信用产品的方法学,为林业碳汇项目或林业碳信用的开发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

林业碳汇在可持续发展中价值重大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改善森林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林业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林业增汇减排,主要通过增加和保护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减少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以及增加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储碳功能等路径来实现,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能源、工业等领域的碳减排与碳中和路径不同,林业增汇减排的路径是:在发挥减缓气候变化的碳效益同时,还发挥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增加生计和减缓社区贫困的综合效益。林业碳汇交易通过市场机制将林业碳汇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是一个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加和保护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减少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等林业减排增汇路径,在气候等方面产生的效益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目标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能够起到协同推进的作用。因此,林业的减排增汇路径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具有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减贫等方面的价值。

林业碳汇能够助力企业低碳发展,帮助其应对来自政策、成本和客户等内外部的碳减排压力。目前,国家发改委批准备案的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有5 个,适用的项目类型有乔灌碳汇造林、乔木森林经营、竹子造林、竹子经营及小规模非煤矿区生态修复等项目类型。符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企业,都能参与这些项目类型的开发或交易。

企业投资林业碳汇项目,是增加其经济发展空间的一种补充方式。无论对于控排企业还是非控排企业而言,企业投资林业碳汇项目可以提升自身形象,履行其在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作为项目业主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企业,应充分理解拟进入的碳市场对林业碳汇项目的管理规定以及所选择方法学的适用条件,加强开发团队在项目设计文件和监测报告编写及碳汇量监测等方面的能力建设,聘请熟悉国家碳交易管理政策和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具有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经验的专家指导项目开发。购买林业碳信用的企业,应注意产生碳信用的林业碳汇项目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程序的设计等。

猜你喜欢

蓄积量碳达峰气候变化
碳中和·碳达峰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一元立木材积表计算蓄积量误差的探讨
当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价值评价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