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泸州歌舞艺术“古蔺花灯”音乐的研究

2021-03-29

黄河之声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蔺花灯

胡 奕

一、历史源流

古蔺县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是横向出川重要通道,它聚集了汉族、苗族等多个民族,是一个具有多民族文化内涵的地区。由于古蔺县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与外来文化融合比较困难,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地域文化的“古蔺花灯”。

“古蔺花灯”俗称“扭扭灯”,是流传在泸州古蔺县的一种集说、唱、跳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在它的唱词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灯从唐朝起,灯从唐朝兴,唐朝兴起到而今,皇母娘娘害眼病,许下三十六盏灯,十二盏上天变成紫微星,十二盏下地化作五谷灯,十二盏留在民间为花灯。”在这些唱词中可得出古蔺花灯起源于唐朝的结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另据光绪年间的《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民风》记载:“正月初八日始,各街竖灯杆下搭棚,萧鼓喧阗,游人如蚁,十二至十五夜,加以龙灯、狮灯花灯,谓之闹元宵。”可见,古蔺花灯在清朝已十分流行,史书记载也有上百年历史。另据古蔺县丹桂区本口乡灯首①牟道晴介绍:“牟家的灯班,是赤水县名叫马增堂的民间艺人传授的,流传至今,能说出姓名的已有五代人”。以此内容也可推断出,古蔺花灯距今至少也有百年历史。

古蔺花灯起源于唐朝,在清朝开始有史书记载。因此,可推算出古蔺花灯距今至少有上百年历史。

二、艺术特征

由于泸州市古蔺县独特的地域特征,与外来音乐文化融合较困难,使古蔺花灯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演出形式,类似于东北的“二人转”,极具地方性特色,其基本的组成有灯词、音乐、角色、人物服饰、道具和动作等。

(一)灯词特征

古蔺花灯的灯词主要是根据当地方言进行即兴创作,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极具口头性传承性,其灯词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恭贺新年祝福、赞颂勤劳斥责慵懒以及传播伦理功德等,但以男女之间的淳朴爱情为主。灯词可分为唱词和说词两类。

1.说词

说词包括说吉谚子(即放报,通知的意思)、盘问(即反复询问)、答问(即一问一答)、捏白(即说谎,语气较重)等。如“报子当门立,百事图吉利。朝中一群马,阉马几十匹。淹死桫椤木,缠死老龙皮。”这类说词属于吉谚子;又如“问:‘什么花的姐呀,什么花的郎……?’答:‘牡丹花的姐呀,绣球花的郎……。’”这类说词属于问答;又如“……老唐进门就捏白,捏个白,了不得!……”这类说词属于捏白。

2.唱词

唱词则配有音乐伴奏,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洁,唱起来朗朗上口,是对当地人民生活的体现。如《十二月望郎》中唱到:“正月望郎下四川,四川好找钱。一天找三钱,找得到钱来男子汉,找不到钱来汉子难。二月望郎不归家,……”这些唱词表达了女人在家等待丈夫的情景。又如《讽地主》中唱到:“四月里,把秧栽,地主老爷就是歪。坐车又怕快,骑马又怕摔,滑竿又怕抖,坐轿又怕歪。……”这些唱词表达了辛勤劳动的农民受到地主压迫时的内心情感。

(二)音乐特征

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分析可知,古蔺花灯的音乐融入了民歌、山歌、小调、戏曲等音乐元素,使其音乐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味。现从乐器与器乐、旋律特征两个方面对其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1.乐器与器乐

在花灯表演中,锣鼓是主要的伴奏乐器,由马锣、钹、大锣、堂鼓等4 件伴奏乐器组成,与舞蹈动作具有密切的联系(常出现在有说白的地方),对社会中的人物、事物以及景物表现审美情感。舞蹈中的主要动作都是在锣鼓声的伴奏中进行的,对表演者的情绪变化、情节转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表演时锣鼓点与表演者的舞蹈动作紧密配合,达到高度的融合。如锣鼓谱例一

锣鼓谱例一

(说明:“当”——锣、马锣;“弄”——马锣、小锣;“丑”——钹;“壮”——锣、钹、小锣;“—”——伴奏)

从以上谱例可以看出:马锣主要打长音;大锣都落在强拍上;堂鼓只有第1 小节和最后1 小节不同,其余小节都相同,强拍由后十六分音符节奏构成,弱拍由两个八分音符节奏构成;钹只有第4 小节和最后1 小节不同,其余小节均由后附点节奏和两个八分音符节奏构成。

2.旋律特征

古蔺花灯歌曲的旋律特征,从调式上看,涵盖了我国民族调式中的所有五声调式(即宫商角徵羽),其调式多种多样,但以徵调式所创作的歌曲居多,但在表演时,常根据演员的音高临时调整。古蔺花灯的歌曲曲调短小简洁,歌词朗朗上口,多为一段体的上下句结构,并且具有各式各样的丰富的衬词,民间称“须子”。在任何表演中,“须子”的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在当地被称为“九转十三腔”,表达了当地人民的情感,传达了他们的心声,昭示着他们心迹,是生命的体验,是精神的升华,使花灯歌舞更具有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成为古蔺县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谱例二(《花儿开》)由五乐句构成的单乐段,G徵调,节拍为2/4 拍,旋律走向呈波浪形,起伏较大,全曲多以附点节奏和前八后十六节奏为主,第三乐句中巧妙地运用了八分休止符,使整首歌曲更加生动形象。第9—11 小节的歌词,模仿了花儿开时的景象;第12—15 小节重复一次,表达了当地人民的喜悦之情。

谱例二

又如谱例三(《逢春歌》)由四乐句构成的单乐段,G 徵调,节拍为2/4 拍和3/4 拍,歌曲中大多数采用了前八后十六节奏和二八节奏,曲调平稳,起伏不大,音域较窄,旋律基本都在一个八度内进行,唱腔更接近于说话叙述的形式。

谱例三

三、表演形式

古蔺花灯的表演形式极具地方性特色,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体现,其表演时间是正月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传统的表演形式,大多数乡镇有一、两棚②,有的甚至有四、五棚,每棚7—10人左右,一般由民间专业艺人和喜爱花灯的表演者组成。在每年的第一场表演之前,首先要进行奉“灯神”③的活动,从正月初二开始进行“起灯”④仪式,仪式结束后,再开始走村串户,歌唱新年祝福,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各个灯班举行“罢灯”⑤仪式,仪式进行完毕后,敲锣打鼓离开,并将各种彩灯焚烧,焚烧结束后,花灯活动才算结束。

古蔺花灯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台上台下频繁互动,融为一体。在表演之前,每个提灯师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彩灯,按照半圆形的队形站在场地的后方。乐队的乐师们则就坐于各个牌灯前。由于演唱形式的影响,在古蔺花灯的歌曲中的歌词具有各式各样的、烘托气氛的衬词。如语气性衬词,用来延长和歌曲情绪:“正月(啊)里来(呀),叙(呀)书情哟(儿嗬咿哟喂),粉笔(呀)墙上(咹)画麒麟嘛(儿嗬咿哟喂咿哟呀咿哟嗬情嗬嗨嗬),画虎(呀)画皮(呀)难(呀)画骨嘛哟(儿嗬咿哟喂),知人(咹)面(咹)不知心嘛(儿嗬咿哟喂咿哟呀咿哟嗬情嗬嗨哟)。”——《十二月叙书情》;又如感叹性衬词,用来增强演唱时情感的深度:“一望(嘛)情嫂(嘛)咙灯抱起(哟)来(哟喂),胸对胸来(吗耳郎啰呀啰)怀对(哟)怀(哟喂)望到了事情(咙灯)不好(哟)做(哟喂)算路(嘛)不打(耳郎啰呀啰)算路(哟)来(哟喂)。……”——《一望情嫂》。衬词虽在歌词中没有实际含义,但在演唱时,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使得整首歌曲变得更加朴实生动,更具地方性特色。

1.角色

古蔺花灯的角色,是当地人民精神面貌及性格特征的提炼。花灯中的主要角色有两个人,即唐二⑥和幺妹,一男一女,但幺妹由男子扮演,在当地被称为“童子扮幺妹”,唐二幽默、风趣、活泼,戴草帽,穿浅蓝色中式上衣、中式长裤,系红腰带,外套为镶边式黑色坎肩,穿草鞋;幺妹细心、聪慧、秀丽,梳独辫,戴银耳环,穿粉红色上衣、浅蓝色中式长裤,穿黑色的鞋子;此外还有一个在节目的表演过程中负责调节现场氛围的丑角,称之为“打岔老者”。

2.动作

由于表演场地主要是在堂屋或者院坝,因此花灯的舞蹈动作受到极大的限制,表演时动作幅度较小,一般没有大的跳跃或翻腾,队形也不会有显著的变化,大多是在原地表演,偶尔会出现两个主角互相交换位置继续表演。唐二的基本动作特征是:屈膝、直腰、半蹲、挺胯。如基本动作“自由步”,右手“握蒲扇”,左脚起一拍一步向前起,两臂下垂交替划“8”字。表演时,表演者体态给人憨厚笨拙的感觉,但神情十分得意。幺妹的基本动作特征是:双脚轻跳,拧身扭头,动作轻盈。如“踩十字”⑦,充分地体现了幺妹体态端庄、秀美。在锣鼓声出现后,表演者会先做出基本的动作,在每次锣鼓点出现后的最后几小节,唐二和幺妹(主要表演者)根据音乐特征做出许多不同类型的双人造型,如“鸳鸯闪翅(见图一)”、“金龙抱柱”、“金盆打水”等。

表演者在唱歌时,仅随着唱词的内容做出一些单一的象征性动作,基本动作和各式各样的双人造型,是在锣鼓声中出现。

图一(鸳鸯闪翅)

3.道具

古蔺花灯的道具一共有十二种,其中大多数道具都是花灯,剩下的少数作为表演者手持物,如折扇、蒲扇、方巾等;花灯包括了八面灯、莲台灯(见图二)、桃儿灯、荷花灯、鼓鼓灯等,它们形状各异,各具特色。在表演时根据演出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道具进行表演,每个道具的执法又各具不同,如蒲扇就有握蒲扇、夹蒲扇、捏蒲扇等执法;方巾有提巾⑧、绳花⑨等。

图二(莲台灯)

四、发展现状及趋势

1995 年以来,古蔺县文化馆对花灯进行了系统的勘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对古蔺花灯进行了录像、录音等,对花灯的人物服饰、道具、音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做了详细的记载。2005 年至2007 年,古蔺花灯先后被列入古蔺县、泸州市、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蔺县政府从2010 年开始每年会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传承古蔺花灯,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使花灯活动能够定期开展。2014 年11月11 日,古蔺花灯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 年秋,古蔺花灯开始在古蔺镇的几所学校中开展古蔺花灯进校园活动,使中小学生更加充分的了解古蔺花灯,为中小学生创作了花灯操,使每位中小学生对古蔺花灯的历史源流、音乐等方面有其基本的认识,力求培养新型的花灯接班人。

近几年来,由专业人员根据古蔺花灯改编的花灯剧和花灯歌舞在民间文艺汇演中取得好成绩,如在“首届四川泸县中华龙文化活动周”中表演的《古蔺龙灯》荣获了二等奖;在“四川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中表演的《闹花灯》荣获了一等奖;在“泸州市第三届群众文化旅游节”中表演的《醉花灯》荣获了一等奖。

但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娱乐文化的需求,古蔺花灯的发展与传承存在严峻的挑战。

1.传承

根据田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古蔺只有古蔺镇、丹桂镇等几个少数乡镇还存在花灯活动,但规模大不如前,再加上古蔺县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差,当地农民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和来源,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花灯灯班也就因此大量减少。加上花灯的传授形式为“口传身授”,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古蔺花灯正面临着濒临灭绝失传的问题!

2.重视程度

据了解,目前古蔺县只有古蔺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和古蔺县文化馆两个地方以及王旭中等相关工作人员,对古蔺花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保护,再无其他相关机关和工作人员重视古蔺花灯,且古蔺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古蔺花灯进行保护。这部分力量是弱小的,需要政府组建一支专门从事花灯保护工作的队伍,并且在资金上要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访谈我了解到,大多数花灯活动因为资金问题都无法实施,如想组织工作人员去基层收集更多的花灯的资料,但连最基本的车费都无法报销。

古蔺花灯正面临着重大的困难,有待加强和保护。希望古蔺花灯能够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结 语

古蔺花灯以一种节令性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广泛流行于古蔺农村,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但由于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使古蔺花灯在当代的传承面临消亡的困境,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县文化广电局、县文化馆及有关人员不辞辛劳,对古蔺境内所有的花灯乡镇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才使得古蔺花灯留存至今,我们应当加强对古蔺花灯保护、传承以及理论研究,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注释:

① 灯首:花灯活动中的组织者。

② 棚:当地称一个花灯班子为一棚灯。

③ 奉灯神:举行参拜灯神和辞别灯神的传统仪式。

④ 起灯:灯班需要在第一场表演的人家中进行参神、辞神的仪式。

⑤ 罢灯:灯班表演人员回到最初表演的人家中进行表演。

⑥ 唐二:角色名称,约定俗成的。

⑦ 踩十字:幺妹的基本舞蹈步伐,左手执方巾,右手执扇。

⑧ 提巾:手半握拳,拇指、食指、中指提手巾一角,其余二指自然弯曲。

⑨ 绳花:手半握拳,双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提方巾的对角线,使方巾呈三角形,双手前抬,左高右低,同时用腕力向前转动方巾。

猜你喜欢

古蔺花灯
花灯:正月里的一颗糖
定制服务泸州银行助“古蔺麻辣鸡”拓展市场
书籍《古蔺花灯》
找不同
古蔺花灯
古蔺农商银行发放扶贫贷款35440万元
赏花灯
花灯艺人
古蔺农商银行城郊支行:多措施降“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