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物证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2021-03-29白旭

大众考古 2021年9期
关键词:乾隆帝清军伊犁

白旭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全称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又称格登山纪功碑,位于今新疆伊犁昭苏县城西南60公里的格登山上。碑通高2.95米,宽0.98米,厚0.27米,青砂石质,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保存基本完好。碑额正、背两面均镌刻双龙戏珠图案,正面中部竖书“皇清”二字,背面中部竖书“万古”二字。碑座两面雕万里碧波托一轮朝阳的图景。碑身两面竖书阴刻四种文字的碑文,正面为满文和汉文,背面为蒙文和藏文,其中汉文碑文共计8行240字,为乾隆帝御笔,内容为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在格登山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赞颂格登山之战中参战勇士的英勇精神。

明末清初,新疆天山以北游牧的卫拉特蒙古由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杜尔伯特四部组成,分别活动在伊犁河谷、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一带、乌鲁木齐河谷和额尔齐斯河两岸,最初由身为成吉思汗家族后裔的和硕特部首领世袭担任盟长,但各部为长,互不统属。后来,准噶尔部在巴图尔珲台吉的带领下逐渐壮大起来,欺凌其他部,成为四部之首。土尔扈特部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草原放牧,和硕特部在固始汗的统帅下南下青海,进军西藏。噶尔丹在准噶尔部掌权之后,勾结沙皇俄国的势力,不仅进兵天山南路的叶尔羌汗国,奴役绿洲各城百姓,还趁喀尔喀蒙古内忧外患之际攻掠其牧地,兵锋直指乌兰布通(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康熙帝于1690年、1695年、1697年先后三次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郊的宗莫德)等地大败准噶尔军队,最终收复喀尔喀蒙古的牧地,噶尔丹兵败身亡。在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统治期間,准噶尔部屡次进攻青海和西藏,和清军之间的战争互有胜负。雍正十一年(1733),噶尔丹策零首先向清政府请和。不久,清政府派侍郎傅鼎、学士阿克敦前赴伊犁同噶尔丹策零议和,双方开始正常的贸易往来。

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去世以来,准噶尔部上层贵族喇嘛达尔札、达瓦齐为了争权夺位连年内讧杀戮,不仅引起准噶尔部众不满,还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内讧中失败或厌倦内讧战争、期望部族统一的台吉、宰桑纷纷率部投奔清朝。从乾隆十五年至二十二年(1750—1757),各部台吉、宰桑投清者有二十余起,其中,以准噶尔宰桑萨喇尔、杜尔伯特三车凌和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三起人数最多。

乾隆二十年(1755)春,乾隆帝决定在准噶尔部众叛亲离、期待清朝统一新疆之际,分别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出兵,在博尔塔拉会师后,西进伊犁。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西进途中,准噶尔部众望风迎降,不足两个月便兵不血刃地进入伊犁。《平定伊犁受降》就描绘了清军穿越果子沟的崇山峻岭来到伊犁河畔,列阵整齐行进,受到盛大欢迎的情景。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兵败退据格登山后,企图依据山势险要对抗清军。清军前锋将领派出翼长阿玉锡率24人利用服饰、语言的优势直捣达瓦齐大营,并乘夜劫营,降其众7000余人,取得了格登山大捷。达瓦齐带少数人逃走后直奔天山南路,结果被乌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并送交清军,准噶尔部平定。乾隆帝在达瓦齐被押送京城不久,就封他为亲王,并让他伴随在自己左右。

乾隆帝在平定准噶尔与大小和卓叛乱之后,为了纪念平定新疆的胜利,除了亲自撰写碑文,在格登山立碑纪功之外,还命令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耶稣会画家绘出十六幅《乾隆西域战图》和为平定西域紫光阁功臣作像。阿玉锡本是准噶尔勇士,因获刑而投奔清军,凭借着格登山大捷的赫赫战功被列入平定西域紫光阁前50位功臣第33位,被封为散秩大臣。乾隆帝除了派郎世宁等画师为他专门作画像之外,还画有《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后附乾隆帝的题诗《阿玉锡歌》。

在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之后,新疆各族人民都期待着祖国统一和安居乐业。但是,已被清朝册封为亲王的阿睦尔撒纳梦想成为准噶尔大汗,煽动部众起兵叛清,围攻驻扎伊犁的清军,班第、鄂容安自杀殉国。清朝再次出兵平叛,完全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确定了中国西北国界。

这块碑刻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和保护。清光绪年间(1875—1908),清政府曾专门为平定准噶尔勒铭碑修建碑亭。1975年,文物部门重新整修碑亭。2001年,平定准噶尔勒铭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际课题 “文化润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中级经济师)

猜你喜欢

乾隆帝清军伊犁
伊犁放歌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皇帝偷枣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伊犁将军长庚
浅析清乾隆帝汉装系列行乐图的表现语言
打伞的人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