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弦改革家马增蕙

2021-03-28崔琦

曲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西河大鼓曲艺

崔琦

庚子本是个多事之年,接近岁末,曲艺界又有不幸的消息传来,先是享誉京城的瞽目曲艺弦师李嘉康先生于2月3日以九秩高龄离世;只隔了不到一天,2 月 4 日,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蕙又离开了我们,享年 85 岁。

马增蕙是“马氏”曲艺家族的重要成员,其父马连登先生是著名弦师和评书表演艺术家,怹跟前有3个儿子:马增锟、马增奎、马增祥,3个女儿:马增芳、马增芬、马增蕙,个个都是造诣高深的曲艺家,及至马老之孙马小祥,也已成为京津曲艺界知名的优秀伴奏员,人称“三弦王子”。

马增蕙出身西河大鼓世家,她还很小的时候,二姐马增芬已经和父亲创立了“马派”西河大鼓,一段《玲珑塔绕口令》誉满全国,大红大紫,是当时中央广播说唱团“四大金刚”(侯宝林、孙书筠、刘宝瑞、马增芬)之一。

马增蕙开始也是学的西河大鼓,别看她年纪不大,却挺有想法,二姐那么红,已经名满天下了,在艺术上自己无法超越。要强的她,自作主张改学单弦,先是在名弦师胡宝钧及白奉鸣先生指导下学唱,后又拜白奉霖、石慧儒先生为师,继续加工深造,业艺一再提高,日臻完善,终成单弦艺术一代名家。

因我是马连登先生的义子,所以称增蕙为三姐,在几十年的交往中,三姐精湛的演唱技艺自不待言,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她对曲艺的改革创新精神。单弦在鼓曲中属于“曲牌联缀”体,每个唱段都是由若干个“曲牌”组成,如【数唱】【太平年】【南城调】【四板腔】【云苏调】等。相对其他唱曲类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由于受曲牌的限制,单弦创作起来不能太“出格”,写得越规范,演员越好唱,可马增蕙却与众不同,她要求作者在创作时最好不要拘泥于句式的要求,这样便于她演唱时设计新腔,以使唱段更加新颖和与时俱进。如她的代表作《一盆饭》(与杜澎合作),就大胆突破了【画扇面】的字数约束,把原来六句“一番”的曲牌改成了多句反复的句式,让人听起来旋律更加活泼,恰当地表现了该段的军民鱼水关系。

再如,我写的单弦《打电话》原为一个人演唱,可马增蕙拿到本子后,觉得两个人唱会更增加表现力,于是就大胆让弦师白慧谦参与进来,形成对唱,这样一来,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剧场效果热烈,“包袱”也更加脆响。马增蕙演唱单弦,从不为形式所束缚,她率先打破常规,在伴奏中加上了扬琴,在《打箩筐》中,马增蕙独具匠心地让弦师白慧谦以衙役的口吻“搭架子”(插话),使曲艺“说法现身”的特色得到了具体体现。单弦《一日游》,讽刺的是旅游业的服务态度问题,马增蕙更进一步让扬琴师殷维华也进入人物,殷维华是湖北人,她一张嘴,是很地道的武汉话,单弦中竟出现了“倒口”(使用方言),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马增蕙在台上演唱非常放松,擅长即兴发挥,有时竟对我这个主持人发动“突然袭击”。有一次我报完幕刚要下去,她却一把抓住我说:“来,今儿咱们来个现场发挥,咱俩一块儿唱。”听她这么一说,观众立刻兴奋起来,其实即兴是真即兴,只不过都是我们彼此熟悉的“官中词儿”,比如她唱“新春佳节喜洋洋”,我就唱“高朋满座欢聚一堂”。她即使唱别的词儿,我也能接上,虽然只是四句六句,但现场效果确实出奇火爆。

马增蕙唱单弦,“现挂”无处不在,如在《挑帘裁衣》中:“潘金莲的竹竿打在西门庆的脑袋上,西门大官人刚要发作,抬头一看,是一位漂亮的美眉——哇!”——当时就是一个“兜四角”的大“包袱”!

为了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20世纪60年代,她和本团另外一位单弦演员赵玉明多次南下上海,向蒋月泉等名家学习苏州弹词,先后学唱了中篇《庵堂认母》和开篇《战长沙》等。大胆尝试“南曲北唱”,这种用普通话唱评弹的创新,曾受到陈云同志的鼓励。

马增蕙改革创新的成功,是与她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分不开的,她不仅向其他曲种、剧种的名家学习,也曾放下身段向业余单弦名票求师问艺。

对与之合作的词作者,她也十分注意谦恭和尊重,如她在演唱我写的《写春联》《双毒记》等段子时,有时为了一句词、一个腔儿都反复打电话征询我的意见,其实,在她客气地向我“请教”的同时,我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说起马增蕙的艺德风范,我得说说她对演出的态度,一是认真负责,二是不计报酬,三是不挑“场口”,“场口”就是演出的节目顺序。比如谁“开场”(第一个节目),谁“攒底”(最后一个节目),谁在前,谁在后,等等,这里边挺有讲究的。有时赶上名家荟萃的演出,“置场”(安排场口)的人就会感到很为难,尤其是开场节目不好安排,因为第一个出场的节目不仅不好演,而且也是相对资历浅、知名度不高的象征。每到这个时候,马增蕙总是说:“没事儿,开场我来。”从不以名演员自居。如果同台晚会已有了单弦,她就會主动改唱西河大鼓。这样的例子,看似小事,其实真的难能可贵。

马增蕙对单弦的改革创新,在业内有口皆碑,但她的“改”与“革”,绝不是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她的成功完全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的,她曾出过多套单弦演唱 CD 和 DVD 光盘,听了其中的《鞭打芦花》《金山寺》《杜十娘》《宝玉探病》等作品,谁都会感觉到她的传统基本功是多么深厚扎实,所以,尽管她对单弦改革的胆子、步子都挺大,可始终没破坏单弦的 DNA,经她改革的新单弦人们听了还是单弦,没有“转基因”的感觉,正所谓“移步不变形”,这是值得初学曲艺的年轻朋友学习和借鉴的。

任何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改革家,这句话在马增蕙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马增蕙在艺术的百花园中辛勤耕耘,广种博收,除曲艺外还参加了《经过上海》《临时家庭》及《浪漫街头》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

几十年来,马增蕙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曲艺事业,同时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光荣的回报,多次获得全国曲艺大赛一等奖,1988年,荣获文化部和电影电视部授予的“国家一级曲艺表演艺术家”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曲协“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2012年,荣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回顾她这一生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执着奋斗的拼搏精神,这些殊荣对于马增蕙也是实至名归了。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西河大鼓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大鼓里有什么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曲艺泉城》
细致描摹展现美丽
神奇的大自然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张大鼓剿匪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