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大成》中风池穴临床应用规律浅析❋

2021-03-28贺煜竣张亚兰宋伯骐杨凌毓刘未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风府疾患风池穴

贺煜竣,张亚兰,宋伯骐,杨凌毓,刘未艾,王 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沙 410005)

《针灸大成》[1]是我国明代时期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根据其家传的《玄机秘要》一书,并结合历代名医及自身的思想与经验所著[2]。其实用性和权威性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和认可,不仅是明以前针灸学文献资料库,也是针灸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至今仍对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3]。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在本书中也有较多的记载,临床上风池穴也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笔者通过分析总结书中关于风池穴的理论以及临床相关的内容,旨在为风池穴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指导。

1 定位

《针灸大成》中对于风池穴的定位有4处记载,但所描述的位置都是一致的。其中有两处模糊记载,分别是《针灸大成·百穴法歌》[1]91:“风池发后际中论”和《针灸大成·奇经八脉》[1]375:“风池(脑空下)”,其意指风池穴在项后发际中,脑空穴下方。书中还有两处风池穴较精确的定位记载,分别是《针灸大成·穴法》[1]399:“在脑空下发际陷中”和《针灸大成·足少阳经穴主治》[1]342:“耳后颞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由此可见,风池穴的定位与现今《经络腧穴学》[4]中描述的定位一致,即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2 刺法灸法

2.1 针刺深度及艾灸壮数

《针灸大成·穴法》[1]399认为,风池穴的针刺深度原则上为“一寸二分”,但对于治疗不同疾病和不同刺法时所针刺的深度有“三分”“一寸半”和“五分”的不同。如《针灸大成·玉龙歌》[1]99对于治疗头痛使用风池透刺风府深度为一寸半:“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对于头痛,《针灸大成·杂病十一穴歌》[1]111-112中对风池穴的针刺深度描述为:“风池针刺三分深”,而本节中对于瘫痪所用风池的针刺深度为“风池……各刺五分随后泻”。艾灸壮数在《针灸大成·穴法》[1]399载:“日七壮,至百壮”,其中对于头痛。《针灸大成·玉龙歌》[1]99中用到了“十一壮”;对于瘫痪,《针灸大成·杂病十一穴歌》[1]112用到了“七壮”,由此观之风池穴的艾灸壮数较多。因此,对于风池穴的针刺深度和艾灸壮数需根据疾病与手法的不同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书中关于本穴的针刺深度记载都较浅,现代解剖学也发现,风池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把控针刺深度和方向,以防刺伤延髓危及生命。

2.2 针刺灸法操作

对于风池穴的针刺操作书中有多处记载,如《针灸大成·玉龙歌》[1]98-99中描述道:“偏正头风有两般……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宜先补后泻,灸十一壮。”由此可见,对于治疗偏正头痛使用风池穴的特殊针刺操作为向风府穴透刺,且宜先用补法后用泻法。本节中还指出,选用风池穴治疗佝偻病时的补泻方法应为:“患偻者,补风池,泻绝骨”。《针灸大成·杂病十一穴歌》[1]112云:“咽喉以下至于脐,胃脘之中百病危……三分针泻到风池”,可见对于胸腹部疾患,配伍风池穴治疗时应采取泻法操作。《针灸大成·头面门》[1]430中提及针刺风池穴所采取的体位应是“垂手着两腿”,即坐位,两手自然搭在腿上。《针灸大成·胜玉歌》[1]107载:“头风头痛灸风池”,可见,头痛可用灸风池的方法治疗。《针灸大成·穴法》[1]399对于风池的灸法所用的艾炷要求“炷不用大”。

3 临床应用

3.1 总论

风池穴不仅为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更是胆经、三焦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针灸大成·治病要穴》[1]385中对风池穴的治疗范围概括为“主肺中风,偏正头风”,即风池可治疗风邪客肺所引起的一系列肺系病症以及偏正头痛,其特殊治疗作用为善治一切内风和外风病症。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其近治作用可以治疗头痛、头晕、颈项痛等腧穴所在之处的疾病。《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1]185中也说到:“风池、头维治头项,古人亦有不系井荥俞经合者如此。盖以其病在上,取之上也。”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耳部支脉循行过耳,故其可治疗耳目疾患。书中有三处记载阳跷脉与风池穴的关系。如《针灸大成·标幽赋》[1]59云:“阳跷脉,起于足跟中,循外踝,上入风池,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是也。”阳跷脉主肢体运动和目之开阖,故风池穴对于一些肢体经络疾病和目疾也能有治疗作用。

3.2 各论

3.2.1 头痛 因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头部,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可知风池穴可以治疗头痛,风池穴至今仍广泛用于治疗头痛[5-6]。书中关于风池穴的主治中,有关头痛的记载是最多的。《针灸大成·头面门》[1]429中对于头痛的基本处方为:“百会、上星、风府、风池、攒竹、丝竹空、小海、阳溪、大陵、后溪、合谷、腕骨、中冲、中渚、昆仑、阳陵”,而头强痛则选用“颊车、风池、肩井、少海、后溪、前谷”,对于偏正头痛和脑痛的处方也包含了风池穴。《针灸大成·玉龙歌》[1]99中对痰饮作祟的偏正头痛指出须选用风池穴:“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针灸大成·续增治法》[1]450中提到,头痛脉弦者应选用风池治疗:“头痛:有风热,痰,湿,寒,真头疼,手足青至节,死不治……脉弦刺∶阳池风府风池。”《针灸大成·治症总要》[1]456中还对风邪所致脑顶痛的治疗处方中选取了风池穴:“头顶痛,乃阴阳不分,风邪窜入脑户,刺故不效也。先取其痰,次取其风,自然有效。中脘三里风池合谷。”

3.2.2 眩晕 与风池穴治疗头痛的原理一样,其同样可以治疗眩晕病。当今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风池穴是治疗颈性眩晕病的最常用穴位之一[7]。《针灸大成·通玄指要赋》[1]79中对风池穴治疗眩晕的疗效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1]243对于眩晕的处方中也使用了风池穴:“头目眩晕:风池、命门、合谷。”《针灸大成·头面门》[1]430中对于头风眩晕的处方中也使用了风池穴并加用灸合谷法:“头风眩晕:合谷、丰隆、解溪、风池,垂手着两腿,灸虎口内。”对于虚火夹痰型头眩,《针灸大成·续增治法》[1]452中也使用到了风池穴。《针灸大成·治症总要》[1]456中对于反复发作的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概括,并指出需要使用风池穴:“头风目眩:解溪丰隆,问曰:此症刺效复发,何也?答曰:此乃房事过多,醉饱不避风寒而卧,贼风窜入经络,冷症再发,复针后穴:风池。”

3.2.3 肢体经络病证 风池穴位于颈部,故风池穴对于颈项部疾患有一定的作用,现代医家也将风池穴广泛用于治疗颈椎病[8]。足少阳胆经循行“至肩上”,故风池穴可治疗肩部疾患。因风池穴为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脉具有维系全身阳经的作用,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故风池穴能间接治疗督脉所过的脊柱疾患。《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1]242-243中对于颈项强痛不能转侧的处方中包含了风池穴:“颈项强痛,不能回顾:承浆、风池、风府。”此外,本节中对于头项强痛和伴有局部红肿的头项强痛都选用了风池穴。《针灸大成·刺疟论》[1]10中记载:“先项背痛者,先刺之(风池、风府、大杼、神道)。”《针灸大成·胸背胁门》[1]435对于腰背痛不能转侧的穴位处方中也应用了风池穴。此外,对于疟疾伴随项背痛者和腰背伛偻者,也选用了风池穴。《针灸大成·玉龙赋》[1]75还记载了风池穴是治疗佝偻病的要穴为“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针灸大成·玉龙歌》[1]98中指出,治疗佝偻病风池应用补法为“患偻者,补风池,泻绝骨”。《针灸大成·杂病十一穴歌》[1]111更有两句原文都应用了风池穴治疗瘫痪,如“风池手足指诸间,右痪偏风左曰瘫。各刺五分随后泻,更灸七壮便身安”。

3.2.4 五官疾患 足少阳经起于目锐眦,其耳支、外眦支的循行与目、耳都有联系,因此风池穴可治疗一些耳目方面的五官疾患。书中记载了风池穴可以治疗的眼科疾患颇多[9],如目赤肤翳、迎风流泪、冷泪、目昏、目眩以及目痛等。如《针灸大成·耳目门》[1]432:“目赤肤翳:太渊、侠溪、攒竹、风池。”又如《针灸大成·续增治法》[1]450:“眼目……痛者:针风池、合谷。”对于部分眼科疾患,杨继洲在书中不仅对其病因病机作出了阐述,还对其先后使用穴位的区别作出了详细介绍。如《针灸大成·治症总要》[1]457-458曰:“努肉侵睛:风池、睛明、合谷、太阳。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或因伤寒未解,却有房室之事,上盛下虚,气血上壅……皆有此症,非一时便可治疗,渐而为之,无不效也。复针后穴:风池、期门、行间、太阳。”前后都有用到风池,可见风池对于治疗目疾的重要性。对于耳疾,杨继洲在书中仅有一处使用了风池,见于《针灸大成·耳目门》[1]431:“重听无所闻:耳门、风池、侠溪、翳风、听会、听宫。”

3.2.5 伤寒及肺系疾患 风池作为祛风要穴,善治一切内风和外风引发的疾患,其功用相当于中药中的防风。肺为娇脏,直接与外界相通,是五脏中最易受到风邪侵袭的脏腑。《针灸大成·席弘赋》[1]70中写道:“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可见风池穴对于伤寒的疗效显著,杨继洲在此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针灸大成·杂病十一穴歌》[1]112云:“咽喉以下至于脐,胃脘之中百病危……三分针泻到风池”,可见对于胸部疾病,可使用风池穴行泻法治疗。《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1]253还记载了风池穴可用治咽喉闭塞证。此外,《针灸大成·伤寒门》[1]416中还记载了风池穴为伤寒寒热往来和无汗的处方用穴之一。《针灸大成·治症总要》[1]458中还以问答的形式,对鼻流清涕的病因病机和风池穴的使用时机进行了阐述。《针灸大成·续增治法》[1]447中还将伤寒恶风症状使用针刺风池与中药汤剂联合治疗的方案:“恶风:有汗为中风,伤卫,无汗恶风为寒,伤荥。先刺风府、风池,后饮桂枝葛根汤。”

3.2.6 其他 风池穴在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杨氏在书中还记载了其对于气血津液病、神志病、皮肤病以及妇科病等都可选用。如《针灸大成·续增治法》[1]447中对汗不出的选穴处方中应用了风池穴;《针灸大成·中风瘫痪针灸秘诀》[1]445和《针灸大成·续增治法》[1]449中关于中风病都有选用风池穴;《针灸大成·诸风门》[1]415和《针灸大成·心邪癫狂门》[1]422分别记载了风池用于治疗痫证和癫狂;《针灸大成·治症总要》[1]468-469还有一条条文中记载了妇女崩漏可选风池穴进行治疗。

4 结语

综上所述,风池穴的定位是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根据疾病、手法的不同补泻也有不同,针刺深度亦有“一寸二分”“三分”“一寸半”和“五分”的不同,艾灸有“七壮”“十一壮”和“日七壮,至百壮”之分。风池穴可以治疗临床方面的疾病种类繁多,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风池穴可治疗其邻近部位处的颈项部疾患。“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胆经的循行与头、脑、五官都有联系,因此其可以治疗这些部位的疾患。风池穴作为祛风要穴,可治疗一切外风与内风相关的疾病。风池穴在使用中根据疾病和需求的不同,可针刺与艾灸或中药汤剂联合治疗疾病以提升疗效。风池穴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病要穴,其功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临床上也须灵活使用方能针到病除。

猜你喜欢

风府疾患风池穴
小柴胡汤加减论治常见肺系疾患举隅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春季过敏性疾患高发防治有办法
风府穴禁灸浅析
风池穴
小儿输尿管镜在成人输尿管疾患中的临床研究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68例
颈项强直疼痛治验一则